黄石镇地图
黄石镇相关地区地图:
[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方面,该镇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的优势,于2004年引进东莞、广州“老板”在新德、下河等村种植了近5000亩速生丰产林,如今长势良好,该老板表示今后计划再种植上万亩速生丰产林,这样就可以解决在家部分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充分利用水资源引进“老板”建设稔坑水电站,目前已竣工发电,为国家增加不少税收也为黄石人民带来不少利益。
资源开发
黄石镇是开国元勋贺龙元帅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地之一,又是大型水库——黄石水库的坐落地。黄石镇物产丰富。主要矿产有大理石、方解石、重晶石等等,特别是大理石,储藏量达1.6亿立方米,虎皮黄理石,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称之为大理石中的精品。黄石花炮,久负盛名,是该省花炮行业的佼佼者。黄石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黄石水库水面面积达3.85万亩,库内山清水秀,五十多座自然小山坡被碧绿的库水自然隔离,山上树木葱葱,鸟语花香,山下碧波万顷,游鱼连连,是开发旅游资源的胜地。黄石镇农牧业,特色鲜明,种齐全,果业有无核蜜桔、椪柑等优良品种,桃产业中有脆蜜桃等等。
[经济发展]
2005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5483万元,比去年增长6%,人均纯收入达3323元,比增6.07%,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358万元,比增4.5%,固定资产投入达2860万元,比增10%,税收收入22万元,吸收外来投资500万元。在新的世纪里,黄石人民将一如既往,努力拼搏,继续谱写黄石美丽新篇章。目前,黄石人保留着客家人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经济发展思路,以务真、求实、创新、发展的精神,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为早日实现脱贫奔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基本概况
黄石镇地处桃源县西北部,全镇有农业人口18358人,耕地面积22727亩,山林面积14万亩。黄石镇辖:和平居委会;金鹤、泉井、黄安、杨柳、金洪、花园、新桥、东山、新湾、双拱桥、桃花井、施家、竹岩、新铺、卓湾、包公潭、莫育、向包、学堂育、杜湾、香山、郭湾、大谷、卓溶、陈棚、观音洞、寨坡、(黄石水库)榔树垭28个村委会。
基础建设
黄石镇镇区规划面积0.8公顷,1984年恢复建制镇,新修2条街道,镇区整个街道呈“井”字型框架,1993年,兴修自来水厂,1995年至1996年主街道铺设沥青,1999年突破1000米的水泥硬化。1992年开通有线电视,用户487户,1994年投入40万元开通程控电话,1999至2000年新增3个程控交换机,用户由1996年的300多户猛增至2000多户,2003年用户达3000多户。
[基本概况]
黄石镇地处东江上游,龙川中西部,总面积118平方公里。镇内现有10个行政村(原14个行政村撤并为10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共89个自然村,总人口17000人。
社会经济
黄石镇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有三分之一的群众常年过着肩挑背负的生活。油菜、棉花、苎麻、水稻、油茶、油桐、畜禽水产养殖是70年代黄石镇的传统大型农产业。1978年至1980年,兴建了三座小(二)型水库,总灌溉面积1193亩。80年代,兴建提溉机埠5处,总装机容量达1054千瓦,兴建引水渠4条,渠长5500米,连通五座水库与山塘。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科技含量逐渐增加,双两大、油菜育苖移栽、化学除草、软盘抛秧等新型农业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2003年,全镇苎麻种植10000亩,总产1200吨,产值1100万元,棉花种植4000亩,总产量400号,产值240万元,油菜种植面积达20000亩,总产突破2400吨,油桐5000亩,油菜5000亩,总产量达100吨,精养鱼池3000亩,年产鲜鱼1000多吨。全年饲养良种母猪650头,年出栏瘦肉型仔猪13000头,出栏壮猪2.2万头,山羊3.2万只,畜牧水产总值突破3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纽荷尔脐橙,桃源大柚等优质柑桔种植已达5000亩,年产量2600吨。我镇的茶叶“桃源杉针”从1986年开始试种,当年就被省评为优质茶,1989年被为省名茶,1991年荣获湖南省5年一度的名茶金杯奖,2001年获省名茶银杯奖。80年代以来,黄石镇年均木材出售量150立方米以上。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工业出现雏形。铁业社、木业社、印染社等加工企业相继组建成立,后因政策性原因停办。黄石大理石蕴量大,为合理开发这一资源,1995年芭茅洲与黄石合并后,对原来的大理石厂进行了改制,实行引资联营,终因压层过厚,成本过大等原因而失败。农业机械厂始终停留在小打小敲的状态,加上管理粗放,年年亏损,于1997年改制拍卖。黄石镇花炮厂是1995年由黄安村办企业转为镇办企业的。生产烟花鞭炮140多种,该厂生产的菊花鞭、红皮炮,荣获1988年省新产品、优质产品的称号,1988年职工达115人,年产值达135万元,创利税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