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镇地图
江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
江口镇境内交通便捷,福厦公路和福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泥路通往江口镇27个行政村,共有6-40米宽规格化水泥路30公里,形成纵横交错、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建国前,镇上一条街长不到200米,宽只3米,中亭街仅有18家低矮简陋的店房。民国时期,东门大岭村出现有碉堡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群。1978年始建江口新街(即江口街至石西村顶西坡的福厦公路江口段),以东岳观为中心,向四面伸展,全长6公里,路面平均宽32米,浇灌混凝土或沥青,设置绿化带花坛和路灯,路旁的工厂、商店、住宅、学校,多为3~4层混合结构的建筑物,最高的石西新光大厦和中心小学教学楼,均为7层。锦江路自锦江大桥至平民医院路口长2公里,宽32米,路旁皆砖混结构楼房,装饰整齐华丽。税务、邮电、供销、宾馆、车站、医院、学校、商店、影剧院和古迹“东岳观”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11万平方米(锦江中学拥有各类楼、馆19座)。华港路长1.7公里,东西走向,建有3层套房式住宅113单元,建筑总面积42840平方米。天益路长0.19公里,路旁为3~4层店房74单元,建筑面积30714平方米。孝义路长0.3公里,路旁为2~3层砖混结构的店房,住宅51幢,建筑面积18250平方米;街北的华辉电子厂,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托儿所花园式平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锦华路长0.5公里,有店房108幢,建筑面积29764平方米;别墅式的敬老院,双层楼房(屋顶为凉台),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省重点校之一的华侨中学,占地112亩,建有5层42间的教学楼,3层对称的办公楼,科学楼、宿舍楼和膳厅等9幢,建筑面积12660平方米。桥头门路长2公里,街南的旧店房大部翻修为2~3层楼房,建筑面积52705平方米,街中心的卫生院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街北的农贸市场,建筑总面积3300平方米。镇府路长0.35公里,沿街店房、住宅建筑面积34600平方米,镇政府新楼3500平方米。4层混合结构的邮电大楼,占地3.7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已安装程控电话300部,可与国内外各地直拨通话。镇内的赤港农场有职工宿舍16幢,场办塑料厂、小学、俱乐部等建筑面积74160平方米。平民医院为县级五大医院之一,拥有“道清楼”、“桂芳楼”、“群芳楼”等结构不同的楼、房、馆、室21座,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华侨医院建筑总面积5531平方米。为了改善交通、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镇人民政府筹资创办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华正自来水公司,日供水量1.6万吨,受益人口达6.7万人;并架设供电专线,设置部分自动拨号通话和铺设混凝土路面56.25公里。
历史沿革
以驻地附近自然镇命名。1949年为江口乡,1958年成立五一公社(后改江口公社)。1961年析置石芫公社,1968年石芫公社并入江口公社,1972年复置石芫公社。1984年改江口乡,1990年改江口镇。1997年,面积120.9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江口街居委会和江口、六十里店、优良、樟木、优新、山田、安平、旱塘、河埠、河坑、东风、小均、蕉林、聉州、三团、安坑、龙舌、墩上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江口圩。
农业经济
1、种植业:为实现江口镇的经济腾飞,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本镇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的特点,种植烤烟3000亩,年售烤烟7500担,实现产值5625000元,种烟农户户均6720元,创税100万元以上;油菜7400亩,产量814吨,优质水果2400亩,收入50万元。2、养殖业:党委、政府始终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农牧业调整,实现粮食主产镇向畜牧业的重大转型。目前畜牧业已成为江口镇农民增收和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全镇养生猪100头以上大户16户,大户出肥能力达到1万头以上;母猪大户20户,母猪存栏达到2000头以上;出栏生猪2.67万头以上(猪肉产量160.6万公斤);小家禽出栏30.2万羽,禽蛋7.1万公斤;肉羊1.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0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0.1%。
历史文化
江口镇是一个有史记载长达2000余年的文化古镇。它在公元前201年的年汉朝就是霞萌县的治所,相继在东晋的安帝,南北朝的宋、齐、梁,北魏的宣武帝,北周等朝晋安县的治所,南宋设霞萌县至元朝的至元二十四年,隶入昭化,江口紧依嘉陵江自秦汉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千多年间,都是嘉陵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它在嘉陵江流域设置县最早,故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场镇中除保宁(阆中)顺庆(南充)外,它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东自马道院大沟边,西至新禾村一组大沟边,有学校、庙宇、会馆、寨子门、烽火台,兵器库、店铺民居等,由于嘉陵江通航早,流域长,将中原、黄河的先进文化带进了江口带进了西蜀,从上世纪的90年代至本世纪2003年在本地及嘉陵江故河道中出土的秦砖及船骸,王莽时期的钱币,70年代炸掉的烽火台等就足以证明江口的历史岁月。嘉陵江是一条内陆通江通海的水上丝绸之路,也是唯一一条避开难于上青天的旱蜀道,自阳平关至重庆的水上蜀道。公元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幸蜀就是从阳平关弃车马乘船至江口经木马、剑阁、梓漳、绵阳至天回镇,再经剑门走旱蜀道返回长安,并在剑门时留下墨宝。江口也是兵家的战略要地,在明祯十年十月(1044年左右)左右农民军首领李白成、混天星、过天星兵分三路寇四川,因官兵塞石牛道不得过,问道江口袭陷剑州其间对江口场镇进行了报复性的烧杀,将长约4公里长的街道几乎烧毁殆尽,一九三五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强渡嘉陵江这里也是强渡渡口之一,解放后江口担负着全县乃至梓漳、江油的的公粮收储调运任务,保障了川北行署、沿江市县和重庆市的粮食供应。为了按时如期调运,把江口作为川北物资集散地和重要转运港口,)II北行署特在江口段设立船业工会,保障了运输的畅通。
特产
江口道菜闻名遐迩,生产历史悠久,其产品口味纯正,是城镇居民、酒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产品供不应求。樟木蜡芯、清水塘葡萄初具规模。
交通邮电
江口镇交通便捷,323国道、赣兴公路、成厦高速贯穿境内,京九铁路、赣龙铁路都穿越而过,京九铁路赣县站设在江口镇境内。光缆通讯、华东大电网贯穿境内,实现了村村通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境内建有基站。潋江、贡江在江口交汇,使江口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能源、通讯的大格局。
基本概况
江口镇位于武隆县城东部,距县城17公里,座落于芙蓉江与乌江汇合处。319国道横穿其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东邻文复乡,南联浩口乡、石桥乡,西接巷口镇,北与火炉镇、彭水县高谷镇接壤。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7010΄---108051,北纬29002/--29040/;海拔在210米-----1581.1米之间。江口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0С,无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975.2毫米,气候四季分明。江口镇辖8个行政村,70个组,二个居委,共6348户,其中农业户4766户。总人口20870人,其中农业人口16821人,非农人口3655人,城镇化水平25%,幅员面积1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195亩,草地面积4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