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峰乡地图
火峰乡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2004年,乡党委政府经过充分发动群众、精心筹备,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了南洪公路改造工程建设,组建了工程指挥部、财务监督工程监理组,实行公开招投标,由中标单位南部县八建筑公司进行建设,经过四个月的紧张施工,于10月1日建成了四级柏油路5.1公里,并通过了工程验收。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2004年,乡小学投资80多万元,建起15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解决了寄宿学生住宿难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教育成果,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普九教育率都达到了100%。全乡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等指标都在98%以上。乡文广中心自筹资金50万元,实现了光纤电视村村通。县电信公司又在全乡架设通信电缆,安装电话300门。
新村建设
城隍垭新村建设是2004年火峰乡新的亮点。2004年,城隍垭村“两委”继续以“科技兴村、果业兴村、基础强村”为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全村成片栽植优质梨、枇杷、葡萄17万余株,人平栽植水果面积近1亩,投产330亩。新村推行“支部+协会”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果品技术协会,注册了“城隍垭”牌果品商标。协会采取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运作机制,在县城黄金地段设立了城隍垭优质伏季水果直销门市部,将“城隍垭”品牌水果推向市场,推进水果产业化发展,全村水果收入5千元以上的农户有140户,1万元以上的有25户,2万元以上的有6户;水果总产280吨,总收入130万元,仅水果一项人平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2004年,人均纯收入3580元。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全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田地360亩,修建环村柏油公路3.8公里,社道公路6.4公里,新修蓄水池22口,排灌渠3.5公里,整治山平塘6处,新增蓄水量3万余方,新建抗旱节水滴灌果园200亩。该村以“六个一”加“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大搞户办工程,新建、改建住房128户;硬化院坝65户、500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90口,改水、改厕、改厨193户;新修入户便民路3.5公里;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结构
2004年,乡党委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全面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蔬菜、水果、养殖等火峰特色支柱产业,继续稳定粮经作物种植面积3:7的比例,建成5个蔬菜基地村,发展无公害专业蔬菜地3000亩,大棚蔬菜200亩,年产鲜活蔬菜超过12000吨,产值逾1000万元;6个水果生产基地村,果园地2100亩,桠柑、脐橙、红橘、脆香甜柚、桃、李、葡萄、水蜜桃、枇杷、梨等优质果树50万株,年产水果600吨,年产值达300万元。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干群带动,龙头牵动,内外联动,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推动火峰二、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970万元,增长9.2%,财政收入125万元,增长5%,粮食总产3742吨,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2541元,增加174元,增长8.3%。2004年,全乡生猪出栏10400头;栽植龙竹403亩;劳务输出4500人,收入3200万元。
旅游开发
火峰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业是火峰乡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其满福坝是嘉陵江冲积坝,幅员5平方公里,涉及3个村,居住着3000多人。近几年来,市、县、乡在此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千里嘉陵第一村”──满福坝现代农业新村,它以“农家乐”的形式积极发展观光农业,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已成为城里人游乐的好去处。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纵贯全坝,直接县城;沿途电站库水,波光粼粼,一幢幢欧式别墅,鳞次栉比;周围的花卉园圃,奇花争艳,异树林立;“槐荫”、“桂园”等花园,点缀其间。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业主开发鸭嘴滩、江心屿,投资几千万元,正在修建以游泳、玩耍为主的游乐中心;县政府又引来业主,在此坝上征地180余亩,投资3000多万元,将建成现代逸老康乐中心;全市皮划艇水上训练基地也落户在乡红岩子库区,满福坝园区农户借机积极兴办农家乐达100家,年接待城乡游客达15万人次,收入达300万元。全乡年招商引资项目6个,到位资金250万元;新增土地流转3户,流转土地34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