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镇地图
景福镇相关地区地图:
- 北坝镇地图
- 潼川镇地图
- 东塔镇地图
- 百顷镇地图
- 塔山镇地图
- 柳池镇地图
- 龙树镇地图
- 石安镇地图
- 富顺镇地图
- 三元镇地图
- 秋林镇地图
- 永新镇地图
- 新德镇地图
- 新生镇地图
- 鲁班镇地图
- 景福镇地图
- 紫河镇地图
- 安居镇地图
- 观桥镇地图
- 郪江镇地图
- 中新镇地图
- 古井镇地图
- 万安镇地图
- 西平镇地图
- 八洞镇地图
- 凯河镇地图
- 乐安镇地图
- 建平镇地图
- 前锋镇地图
- 建设镇地图
- 光辉镇地图
- 中太镇地图
- 金石镇地图
- 新鲁镇地图
- 黎曙镇地图
- 刘营镇地图
- 灵兴镇地图
- 芦溪镇地图
- 立新镇地图
- 花园镇地图
- 永明镇地图
- 高堰乡地图
- 忠孝乡地图
- 双胜乡地图
- 金鼓乡地图
- 断石乡地图
- 玉林乡地图
- 乐加乡地图
- 曙光乡地图
- 建中乡地图
- 宝泉乡地图
- 广利乡地图
- 协和乡地图
- 双乐乡地图
- 菊河乡地图
- 幸福乡地图
- 下新乡地图
- 进都乡地图
- 上新乡地图
- 老马乡地图
- 里程乡地图
- 争胜乡地图
- 云同乡地图
行政划分
独木沟村、园坝子村、廖昌沟村、槐花店村、太平山村、桅杆湾村、观音堂村、鲜家嘴村、松树湾村、白沙湾村、蜜蜂嘴村、福家坝村、松树堡村、方家垭村、罗家祠村、云盘山村、麻柳树村、马口堰村、菩提寺村、陈家沟村、大屋沟村、双手磨村、白鹤湾村、土桥沟村、陈家祠村、金龙村、天公山村、陡沟村、清凉寺村、柏树桥村、刘藻沟村、崇心寺村等等。基础建设
景福镇属浅丘地形,水利设施配套齐全,鲁联干渠纵贯全境,支、陡、毛渠密如蛛网,○720国道天然气管线在场镇1公里建有清管站并留有输气口,景福场镇和附近800户居民已用上天然气。距场镇1公里有400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交通方便,观射油路、乡道公路、村社道路四通八达,距射洪县城29公里,距达成铁路象山车站仅25公里,距成南高速公里入口49公里。全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南路粮仓和商贸重镇”之称。2008-2013年景福经济发展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农民增收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目标,全面实施县委提出的“三个30万工程”和“工业70亿工程”,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两篇文章,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推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7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0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9200万元,工业、乡镇企业总产值5200万元,财政收入3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元,集镇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00人,劳务输出10000人。主要措施: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树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观念;二是积极实施“小集镇人口1万”工程,树立“经营场镇”理念,着力抓好以景福场镇为重点的集镇建设,从而带动方垭、茂隆、金星三个场镇的发展;三是;加大实施“输出剩余劳动力1万”工程和劳务“回引”工程,初步形成“输出——资本积累——回乡创业——带动新的输出”的良性循环体系;四是实施全方位招商引资,增强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五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种养大户,着力培育带动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景福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6445男24430女22015家庭户户数13735家庭户总人口(总)46257家庭户男24311家庭户女219460-14岁(总)113320-14岁男60870-14岁女524515-64岁(总)3132215-64岁男1659215-64岁女1473065岁及以上(总)379165岁及以上男175165岁及以上女204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5622风土人情
民居为木质和砖瓦混合结构的房屋。偏爱、崇尚白色,有“爱得俏,一身孝”(即白色服装)之说。男子头戴七至九尺白头巾,穿白色对襟上衣,白色长裤、白布袜。妇女用织锦或绣花巾包头,白色上衣,外套兰色或黑色无领小褂,下着兰色裤。妇女挽发鬃戴花帕,插银首饰,穿绣花鞋。白族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建国前是包办婚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指腹为婚”的。有同姓不婚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移风易俗为自由恋爱结婚了。无子的可以招郎上门,其长子随母姓,次子随父姓,叫“归宗”。丧葬比较简朴,实行土葬。其节日也有和汉族同样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最隆重的节日。一个是“祭祖节”,又叫冬至节。每年逢“冬至”,各村寨男女老幼,穿盛装,聚会洞堂,杀猪宰羊敬祭本主,举行赛歌,跳仗鼓舞,异常热闹。另一个是“赶会”。各地会期不一,从一到十月均有,也都是着民族盛装,举行祭祖、唱歌、跳舞等大型活动,还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换、商业活动。人数达数千。白族主要信奉本主教和佛教。“本主”所指内容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多重含义。白族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和手工艺品,白族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动听,感情十分丰富。其手工艺品十分精美别致,木质雕刻著名,在房屋大门、庙宇、桥梁、楼阁等处,雕龙刻风,显示出精美手工艺技术。妇女的挑花、绣花图案变化无穷,有丰富的想像力。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食俗: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节庆: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