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镇地图
临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风景名胜
辖区内有风景名胜大高寺、洗墨池、王褒墓,洗墨池和王褒墓均已列为了历史文化文物。
自然环境
临江镇地处汀江中游,"三褶回澜"中段北侧的河谷盆地,三面环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年平均气温19.9℃,年降水量一般为1520一2130毫米。
历史沿革
据清同治《清江县志》载,临江古属“扬州西南境”。“春秋属吴,属越,战国属楚。秦废封建,立郡县,地属九江郡“。临江原名萧滩,以南朝梁天鉴初(约公元510年前后)吴平侯萧励袭封于此,因姓得名。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以萧滩为镇。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升萧滩镇为清江县,划出高安之建安、修德二乡,以及吉州新淦之崇学乡由清江县管辖,不隶州,直隶镇南军节度使,治城萧滩。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置临江军,以萧滩为军治,自此渐以临江代替萧滩旧名。又江滨有石蜿蜒如龙,长数丈,别名石龙城。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27年),改全国诸州、军俱为路,临江军改为临江路,临江为临江路治所在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临江为府治所在地。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于临江设立湖西分守道署。清宣统三年(1911),撤销府的建制。自宋至清末,临江为军、路、府所在地共达920年之久,为道署所在地达108年。至1950年清江县迁樟树镇,临江为清江县治城达1013年。1988年清江县撤县设市,临江镇隶属樟树市。至此临江镇共经历了1364年。
人文历史
镇名因面临东江而得。明代分属宽得都上、下江东社。清代属宽得都江东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二区梧桐、排年乡,民国34年分属柏平、临江乡。建国初属古柏区、第四区,1952年属第十区(柏埔镇),1957年12月成立临江乡,1958年10月属柏埔公社,1961年4月分立临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临江镇。
镇情简介
临江镇位于江西省中部,是樟树市河西重镇。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临樟树。新余、高安、新干四县市;接洲上、张家山等六乡镇。境内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樟宜公路、清高公路、临珊公路及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该镇市镇繁荣,经常性流动人口量大,是樟树市河西的文化、经济、商贸中心,目前已被宜春市和江西省列入重点小城镇发展计划和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示范镇,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全镇土地面积83.3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个社区,2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万5千人,2010年财政收入6211万元,人均收入6300元,工业总产值4亿元,农业总产值2亿元。临江自唐朝武德八年建镇至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上曾为军、路、府署所在地,明朝被列入全国33大工商课税重镇,历史上的临江商贸发达,交通便利,史称“舟车孔道,四达之地”。尤以药材、木业、酿造业闻名于世,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临江的城镇建设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据史料记载:旧城设10门,城区分为9坊6厢,有30条街,31条巷,传闻最盛时“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繁荣的经济伴随着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讲学会友,优游胜迹。至今,镇内仍有大量的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以大观楼最富盛名,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文物。
集市贸易和第三产业
临江镇商贸活动异常活跃,是樟树河西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200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亿元,个体工商税371余万元,全镇第三产业产值达5000余万元,同时还是重要的农产品、农资、生资、耕牛、仔猪、木材、建材集散地。(1)农产品交易:临江是樟树市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主要有花生、柑桔、蔬菜、油料、棉花、红薯、谷糠、玉米、麦麸等,年成交量在2亿公斤以上。(2)农资、生资:目前有四个乡镇的供销合作社设在临江,另外还设有市生资仓库,市物资采购供应站、农机采购供应站、竹木供应站、食杂果品仓库等多家单位,临江已成为农资集散中心,其影响范围扩大至周边县市。(3)耕牛、仔猪:临江是樟树河西地区的耕牛、仔猪集散地,年成交量达7万头左右。(4)木材、建材;临江现已成为木材和建筑材料集散地,经营范围有木材、钢材、水泥、建筑陶瓷、石灰、水暖设备及建筑装饰材料等,从业的个体工商户达到100余人。此外,还成立了生猪贩运公司和花生贩运公司,年贩运生猪3万头,贩运花生1000万公斤;成立了客运联合车队和货运联合车队,拥有各式客货车150余辆。
2004年大事记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临江镇考察。9月30日圩镇老街、过境公路的路灯安装工程竣工,安装路灯23盏,总投资60万元。9月河源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刘嘉文到临江镇进行调研。9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建中率领全市新闻媒体单位到临江镇采访。11月29日临江东江大桥建成通车。11月29日河源德润钢铁厂投产,利智电子厂动工兴建。11月30日镇府职工食堂及单身宿舍大楼竣工,总投资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