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沈灶镇地图
南沈灶镇相关地区地图:
远程教育
南沈灶镇18个村(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配置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各村电脑、电视、桌椅落实专人管护使用,站点标牌、领导机构、各类制度统一制作布置上墙,建立健全了各类台账,补充完善了相关薄册记载,为尽快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效能,南沈灶镇党委采取了四条措施加强电教员素质培训。一是编印了简明操作手册,分电脑的开机、关机、怎样上网,怎样收发邮件和视频对话,怎样输入文字等三个部分,手册通俗易懂,针对性强,易于操作。二是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利用南沈灶镇中学多媒体教室,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各村党总支书记、电教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各村电教员直接上机操作,努力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三是落实了电教员相关职责责任,对远程教育网络的日常使用、管理、维护做了明确规定,禁止不良网站侵入,落实“三防”措施,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四是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设备维护人员队伍,由镇远程办专兼职人员、电信支局、广播网络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懂电脑、素质好的机关干部和中学教师组成分片包干,负责进行技术指导,设备调试,日常维护,努力提高电教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历史文化
南沈灶镇历史悠久,明代以前,境内仍是汪洋一片,由于海水淤沙冲积,衍变成滩涂陆地,是范公堤以东地区地势最低的“凹荡荡”。后来从苏州阊门迁至安丰的沈氏百姓复迁此地定居,靠烧盐为生,称为“灶户”。明朝政府派员来此地管理,并规定灶户不能私自收割柴草,柴草是灶户烧盐的唯一燃料,明天启五年(1625年)此地灶民为了反对明朝政府强征暴敛,推举一位名叫沈煌的姓头陈情官府纳税,由于沈煌的建议被官府采纳,从此名扬四方,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此地的地名定为“沈灶”。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大丰县(现大丰市)的“沈灶”同名,故冠以“南”字,更名为“南沈灶”。村庄名录
南沈灶镇下辖村(居):万桥村、李灶村、常灶村、晨光村、新丰村、东刘村、贾坝村、天鹅村、唐西村、金星村、港桥村、才琴村、大桥村、庆丰村、安云村、兆丰居委会、包灶居委会等。面积人口
据当地政府官方资料显示,该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452亩,现辖有2个居委会、17个行政村,19288户,57594人。经济发展
农业:境内的土壤有黄沙土、灰泥土、黄泥土、小粉土、河填土和少量的轻盐土,经过多年的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合理施肥、土地肥沃、能灌能排,盛产大麦、小麦、蚕豆、花生、油菜籽、玉米、棉花、大豆、赤豆等。南沈灶镇重视抓好多种经营生产,重点抓好养殖业。利用部分土地栽桑养蚕,桑园面积2万多亩,年生产蚕茧1067.2吨。境内水面有5000多亩,自然生长和人工养殖鲢鱼、鲫鱼、鲲鱼、甲鱼、河蟹,家家户户大搞家庭养殖,主要饲养猪、羊、鸡、兔,特种养殖热兴起,主要饲养牛蛙、乌骨鸡、上海大江肉鸡、鸽等。蛋交售总量已连续10多年名列江苏省各乡镇前茅。全镇有1300多亩连片果园,育蘑菇50多万平方尺,每年出售鲜菇25000公斤。南沈灶镇努力发展镇、村、组、户工业。全镇拥有镇办企业16家,村办企业36家、组户办工业671家,主要产品有白厂丝、绢丝、丝绵、丝毯、磷肥、砖瓦、水泥制品、塑料泡沫和水管、酱制品、农药、铝合金制品等,基本建立起茧丝绸“一条龙”,机械、化工、建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经营格局。位于南沈灶镇南的常灶村,是全镇工业生产的排头兵,该村拥有村办企业7家,主要生产丝绵、丝毯、抽丝等,丝绵免检销往东南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该镇共有耕地近10万亩。1993年起种植大棚青椒,至2009年全镇种植大棚青椒3.2万亩,其中春大棚青椒2.4万亩,秋延后青椒0.8万亩,亩平收入超过7000元。其中贾坝村现有耕地0.8万亩,今年种植大棚青椒0.63万亩,于2006年被盐城市命名为青椒产销专业村。工业:南沈灶镇努力发展镇、村、组、户工业。全镇现有镇办企业16家,村办企业36家、组户办工业671家,主要产品有白厂丝、绢丝、丝绵、丝毯、磷肥、砖瓦、水泥制品、塑料泡沫和水管、酱制品、农药、铝合金制品等,基本建立起茧丝绸“一条龙”,机械、化工、建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经营格局。坐落在南沈灶镇西街的南沈灶缫丝厂,是拥有600多名职工的镇办企业,主要生产白厂丝,年产白厂丝100吨左右,1993年经农业部验收为质量达标企业,1994年成为盐城市明星乡镇企业。位于南沈灶镇南的常灶村,是全镇工业生产的排头兵,该村拥有村办企业7家,主要生产丝绵、丝毯、抽丝等,丝绵免检销往东南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南沈灶镇人解放思想、勤劳致富,剩余劳力利用农闲或者常年外出从事第三产业。南沈灶镇外出搞劳务、运输、贩运、经商、熟食、旅社的人员有5000多人,1994年收入3000多万元。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l994年8月,镇成立了外贸环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