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茂名市地图 > 信宜市地图 >
平塘镇地图
平塘镇相关地区地图:

风土人情

地处山区的平塘人,农村各种生活习俗与其它地方基本相同。语言全部讲涯话(客家方言),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平塘人多从江西、福建、广东珠矶港一带迁来,语言一直讲客家话,当地人说是“讲涯”。如下雨(落水),吃早饭(食朝),吃午饭(食宴),吃晚饭(食夜),鸡蛋(鸡春),我不去(涯冇去),白天(日间),中午(宴昼),黑夜(天暗),骂人(笨七)、(吊惹美)等等。平塘饮食习惯普遍以大米、番薯、木薯、玉米等为主食,以猪、鸡、鸭、鱼、蔬菜及豆制品为菜肴,一日吃三顿。山里人好客热情,朋友见面点头、问好。凡嫁女、娶媳妇、做生辰、建新屋进宅、生孩子办满月或亲朋聚会等喜庆日子,均习惯摆酒请客。除本族客人外一般发请贴,以示尊敬。平塘人居住,过去多数人住泥砖屋,称一座三间、五间、七间,有钱人建屋用青砖,一般做可做二座或三座,屋内有天井,地面铺上上分别正方形或长方形砖,屋顶檐角起锅耳,也叫锅耳屋。现在农民大部分人兴建混凝钢筋小楼房。一般三至五层,高的一般七八层,全部用瓷片贴墙,较美观大方。平塘过去男女结婚礼仪颇多,一般分相亲、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经媒人介绍或自由恋爱,约定时间。女方到男方家考察(俗称相睇)。男方接待膳食,给女方“利时钱”。开始谈婚。男女双方同意后,男方便备办礼物订婚,叫回成、酒担,或去定头。一般男家要行帖,送去衣服、手镯、槟榔、糖果、饼等物品,有的女方回对新油瓷(瓷内装些油,外面用红绳扎成双)一对鸡、两条裤或布料。有的女方回文房四宝和鞋布等物。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帖。预报结婚日期,表示某日迎鸾,俗叫“送日子单”。帖中的仪目用词讲究,全讲套话,如“德禽”(鸡)几翼、“家雁”(鹅)几掌、“鲁酒”几埕、“龙凤”团圆饼(父母饼)几对、“桂子”饼、“龙头”饼多少等等。男方除送礼物外,还封礼金、乳金(给新娘母亲)冰礼(媒人钱)女方封回男家称“月老”。此外还封“百须花红”(给新娘姐妹的钱)、“祝神花红”(烧纸钱)、“刀砧花红”(即表示动了刀和砧板)、“脚花红”,结婚时,新娘乔装打扮。建国前,新娘出门时。子女多、生活好的人给新娘梳头,边梳边唱“梳头歌”,新娘唱哭嫁歌。迎亲这天,舅家要送礼物,一般都有4担,即米、肉、酒、饼。最少也要送两担,送双不送单数。旧式礼仪,迎亲用花轿,有“八音班”或大小吹打一路奏乐。新郎不去接新娘,只去一个称“大姐”的妇女服侍新娘。新娘回来时,有的女方派一个“大姐”侍候新娘,弟弟担伞在轿前走(俗称担伞舅)有饯人也有请担伞舅和送婢女服侍新娘的。出门后要分“姐妹钱”。新娘穿黑衣黑衫,面前挂一面镜,新娘在路上一般不说话,就是见了熟人也不打招呼,如碰上另一个新娘,便互换手帕。新娘到家后,男方鸣放鞭炮表示欢迎,山新郎或牵轿娘带入新房“拜灯”、“合灯”,把两支灯合成一支,而吃“和顺洒”。解放后,农村结婚坐轿、梳头、哭嫁的习俗逐渐废除,新郎、新娘领取结婚证后,生择吉日,由新郎骑单车或请汽车到女家接新娘,但新房内点两盏灯的习惯仍有保留,以示光明。新娘接回后,次日早上拜堂,小两口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拜家公家婆和宗族长辈。拜时只两跪两拜,表示好事成双,受拜者要给红包,一般有两种形式:水仪(新娘送手巾给客人洗面时给的)、茶仪(新娘给客人送甜茶时给的)婚后三天,新郎、新娘到女家拜见岳父母,叫做“三朝转门”。现在有的结婚还按一些旧俗,一般都办结婚酒,请亲戚朋友及村里邻里庆贺,也有的一切从简,不办酒席。平塘人喜欢冲热水凉,不论夏天冬天都用热水冲凉,冬天热水水温较高,冲得热气腾腾,浑身发烫,对洁身健康都很有利。平塘人吸烟惯用竹烟筒,当地人叫“大碌竹”,几乎每个烟民必备一支。水烟筒是选择有一点弯曲的毛竹头部,一般大小以直径7厘米为宜,长度长的约50—70厘米,短的20—30厘米,从上而下将竹节打孔至中部再斜开一洞,插一小铜管或小竹管作点烟丝的地方,竹筒内装着水,用整个嘴对着上部开口处吸烟,吸时大竹水烟筒“咕噜咕噜”地响个不停。据说,这样吸烟,烟要经过水的过滤,可减少了烟尘和尼古丁,故而比吸干烟较科学环保。

河流流域

平塘山溪小河较多,主要有沙子河、北永河、罗排河、罗罅河等四大河流。沙子河:是平塘主要河道,发源于马安山,流经新中、黄龙两村后汇合茅垌河,再经流经沙子、厚垌村汇合,罗排河,在大湾村接纳东坑小溪河,在湾龙接纳东坑、西坑两条小溪河,流至平塘与北永河汇合,流经到流村入罗定市水摆出南江口。全长29公里,集雨面积147.3平方公里。流域范围17个村委会,总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17938亩,该河落差600米,平均坡降20.7﹪,可开发电力装机容量7546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049万度。沿河目前已建有沙子、厚垌、石印等电站。现有小水电装机容量7650千瓦,还有1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尚待开发。北永河:属沙子河一系支流,发源于甘垌村,汇合坳垌晒谷石支流,经北中到北永再接纳发源于甘垌潭底村一条支流,流经北南入平塘汇沙子河。全长为11.8公里,集雨面积32.71平方公里。流域范围4个村委会。总人口10000多人,罗排河:发源罗排四方田,流经罗排、厚垌两村汇入沙子河,全长9.4公里,集雨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0多人,耕地面积3514亩,沿河建有厚垌电站。罗罅河:发源于坳垌村,流经榃棉、罗罅出罗定市分界镇,全长为12.98公里,集雨面积40.1平方公里。流域范围4个村委会,总人口7000多人,耕地面积4524亩。

文化教育

平塘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全镇有中学3所,完全小学有马安、新中、黄龙、茅垌、沙子、罗排、大湾、湾龙、林垌、童子垠、倒流、平塘、罗罅、榃棉、坳垌、甘垌、北永、北南等18所。有教职员工450人,学生120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6%,毕业班学生毕业率达99.2%。镇还建有文化中心站,安装有5座电视地面接收站,各村均办有文化室、广播室、体育场等文化设施。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话,户户拥有电视机,群众文娱生活较丰富活跃,经常举行体育比赛,促进山乡文化蓬勃发展。平塘过去劳动之余,在树荫底下,以木棍、竹枝或瓦片做棋子,玩牛角棋、锅笃棋、三鸡棋、云棋,金木水火土五行棋和军棋、象棋。工余三五成鲜玩打狗,打丈、藏青、捉俘虏等活动。女孩子则玩走窝、抛石子、跳绳、拔河等游戏。现在普遍看电视、看电影,打桌球、篮球、乒乓球,或在文化室里演奏、演戏,看书报、摄影、唱粤曲等活动。老年人则喜欢聊天、打骨牌、麻将、扑克或打太极拳等活动。民间传统文化最突出有二项:唱涯歌平塘人由于语言讲涯(客家话)话,自然有涯(山)歌,多为自我创作,一般为每段四句,每句七字,惯用比兴起句,有律有韵,朗朗上口。如“阿妹种蔗创高产,事迹上报当模范。阿哥是藤进蔗园,见妹心甜才来缠。”又如“阿妹种藕出了名,阿哥慕名到塘边。一股暖流涌心里,眼望荷花心想莲。”这些涯歌唱到收尾处一般以“呜喂——”音调上提拖长,制造气氛。舞春牛平塘山区,民间兴“舞春牛”,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人们就组织这项活动。解放前后较盛行,时下这活动较少见。“舞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身、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牛身用布做成;遮住里边的演员。表演前,牛先躺在地,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然后边舞边唱。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人对这“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

历史沿革

据考证,平塘地可能在四千年前有先民生息,秦朝以前属百越之地,秦统一岭南之后(公元前214年)在百越地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平塘地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端溪县(县址今广东德庆)。并划属苍梧(今广西)郡管辖。南朝梁(公元502)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怀德地置信义县。并在信义县(今镇隆)平塘属信义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信宜县。过去平塘地居住大批瑶族,由于统治者岐视压迫,瑶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万历年暴发罗旁瑶民起义。罗旁在今郁南县境,波及罗定、信宜、阳春及广西部分地区。两广总督集二十多万兵,分十路围剿镇压。于万历五年春,彻底平息了自宋至明近六百年的瑶乱。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罗旁战事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直隶州,取“罗旁已平定”之意定名为罗定。又析东山地置东安县,析西山地置西宁县,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部分、高州之马贵、古丁、深镇及罗定之扶合、加益、棼滨、新乐一带,划给新设的西宁县。这部分地区信宜县称为“新图”。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平塘地划归信宜县管辖。清光绪年间为林垌堡,下分牛东(辣)、山口、甘垌、黄龙、平塘、茅垌、云砂、北永、罗罅、罗磨、大湾、倒流、沙子、南埇、金龙等甲。1940年信宜划分4个区,平塘属合水区管辖,称为林垌乡,乡公所设在沙子光镇公祠,下有林超、林中、双罗、上中、北永、云榃等小乡。1949年解放,信宜设东、西、南、北、中区,平塘属东区。1950年5月划为6个区,平塘属六区(合水区)后为纪念革命烈士黄国柄,曾称为国柄乡,下辖21个村和农会,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12月,信宜划为15个区,平塘属十四区(合水区),下辖新中、黄龙、沙子、罗排、湾龙、林垌、倒流等7个乡,而甘垌、北南、北中、湘榃、罗罅等5个乡归钱排管辖。1956年高级社时,信宜并为103个乡,不久又并为86个乡,22个中心乡,成立沙子中心乡,下辖沙子、林垌、黄龙等乡。榃棉、北永乡归属十三区(钱排)国柄中心乡管辖。1957年2月县撤区,把235个小乡并为36个大乡,平塘把沙子、罗排、湾龙、林垌、倒流、新中、黄龙合并为沙子乡。甘垌、北南、云开、湘榃、罗罅合并北中乡。1958年5月县再把36个大乡合20个乡,沙子乡在原有乡再把甘垌、北南、湘榃、罗罅、北中等乡划归沙子乡管辖。1958年撤销乡镇,全县成立8个人民公社,平塘属合水人民公社。下分新中、沙子、罗罅、平塘、北永等5个营,1960年全县分16个公社,242个大队。平塘从合水分出,成立平塘人民公社,下辖13个大队,3个场,下设293个生产队。1961年11月合水设区,平塘设平塘、北永、沙子等3个公社。1963年由3个公社合并为平塘人民公社,下辖21个大队,543个生产队。1982年撤公社成立平塘区,21个大队改称为乡,1986年改称平塘镇,乡改称行政村,1989年村改称管理区。到1996年管理区改称行政村。

农业经济

平塘是农业为主的山区镇,传统以种水稻、玉米、薯类、豆类等农作物及毛竹、松木、杉木、黑榄、三华李、八角、大肉姜、粉蕉、龙眼等经济作物为主。现三华李、南蕉、大肉姜、龙眼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础,三华李主要集中罗罅、榃棉、坳垌、甘垌、罗排、新中等地,面积10000多亩,年产6500多吨;南蕉主要集中在童子垠、倒流、罗罅、麻场、大湾等地,面积5800多亩,年产7700多吨;大肉姜主要集中在罗罅、榃棉、甘垌、湾龙、厚垌等地,面积6000多亩,年产9500多吨;龙眼主要集中在北中、北永、平塘、倒流、沙子、茅垌等地,面积3000多亩,年产1700多吨。每到收获季节,客商云集,到处都是一片畅销兴旺景象。平塘是该市林业大镇,全镇有宜林山地21万亩,主产杉树、松树、毛竹等。马安山有连片万亩毛竹林,是全省毛竹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西坑山一带有4万亩连片杉树林和八角林。平塘镇拥有民营企业100多间,初步形成了以瓷土、铜、铁矿开采,小水电开发,电热管、针织、农产品及竹木加工生产为支柱的民营企业体系。目前,镇内的水电站在建和投产的有20座,瓷土开发10个矿点,铜铁矿开采点6个。办起电热管、针织、竹木器加工、花岗岩石材等厂73家。资源型企业已成为平塘新的经济增长点。

气象气候

平塘属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南亚热带,既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又有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一般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秋多洪水,冬春多旱,春暖较迟,冬冷较早。自然季节,春季从2月6日至4月20日,时间74天,夏季从4月21日至9月20日,时间153天,秋季从9月21日至10月25日,时间96天,冬季从10月26日至次年2月5日,时间42天。生长季节以早稻安全播种期为春季,以早稻安全齐穗期为夏季,以晚稻安全齐穗期为秋季,以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为冬季。平塘春生长季节从5月15日至6月19日,时间为97天,夏生长季节从6月20日至9月16日,时间为89天,秋生长季节从9月17日至11月25日,时间为70天,冬生长季节从11月26日至次年3月14日,时间为109天。平塘气温年平均为19℃,全年最冷为1月和12月,极端低温为-6℃,7月份气温较高,月平均气温为28℃,冬季有冰冻、霜和低温阴雨天气。平塘降雨量属偏旱区,全市降雨量年平均为1776.5毫米,而平塘降雨量年平均为1400~1700毫米之间。根据气象资料显示,1~3月较旱,月降雨量为50.3毫米,4~9月雨水增多,月平均降雨量为217.6毫米,10~12月偏旱,月平均降雨量为52.5毫米。平塘较易出现龙舟水、寒露风、暴雨、冰冻、低温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旅游资源

平塘地处山区,山清水秀,四季常绿,风光旖旎。旅游景点主要有两处:马安竹海在林垌墟镇西去10多公里的银岩山下,有马安村,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人口约1000人。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嶂,竹林连片,苍翠欲滴,全区有毛竹3万多亩,山连山,峰接峰,一片绿色毛竹海洋。站在山上,举目远眺,万顷竹波滔滔,满目苍绿,风吹竹涌,竹涛阵阵,气势蔚为壮观。为大自然、真山水、纯生态的山区绿色风景区。石印飞瀑在林垌村河口峡谷中,一个状如印玺大石挡住河流,石上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I792年)的“石印祖庙”。庙周围怪石嶙峋,左藏燕子窝,右开一线天,下有长年清澈的清水潭和长年浑浊的浑水潭,还有只闻响声而不见流水的暗潭,有见流水入而不只把水出的水桶潭。河水从石下暗河流过,潺潺有声,经庙背深潭后跌崖而落,沿着一级级弯曲而倾斜的河床飞泻下,深潭个个,瀑布飞溅,满空烟雨,奔腾喧吼流过一道峡谷。石印两岸是高耸的山峰,左边是狮子山,巍峨挺立,威风凛凛。右边是象山,身躯庞然,健壮有力,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