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地图
普宁市相关地区地图:
普宁县
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辖县。位于本省中部滇池西南岸。毗连玉溪、安宁等市。面积1391平方公里,耕地22.5万亩。人口24万。辖9乡3镇。位于滇中高原核心地带,地形起伏和缓,地势南高北低。属高原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量891.8毫米,无霜期240天。有河道32条,总长270公里,东部的柴河、大河、东大河注入滇池,西部的九村河流入安宁县,属金沙江流域。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蚕豆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工业以农机、印刷、磷矿石、食品加工等为主。境内有交通干线晋江、安昆公路等,昆谊铁路过境8公里。近郊有云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盘龙寺,有郑和公园及普照寺等。民俗特色
继1996年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后,2008年普宁市再获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在潮汕文化的氛围中,普宁有着潮剧、汉乐、城隍庙会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其中,普宁市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嵌瓷。在许多传统节日和重要日子,像游神赛会等具有浓郁潮汕特色的活动自然不会少,普宁也有着很特色的风俗,在传统节日的到来或者是某个自然村的重要日子,都会举行一些具有浓郁潮汕特色的活动;这些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除了传统节日之外,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七,称为人节或人日;这一天,普宁家家户户有吃七样菜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九,这天普宁人称为天地,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备办果品拜“天公”。这一天城乡不宰生畜,不除秽物,咸感天地好生之德。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叫元宵;普宁人叫上元节,这一天如有新婚及生男孙者,须出一屏或数屏灯屏贡献摆设,每层灯多为戏剧故事。有的地方还有做丁桌的习俗。还有闹元宵,大致如下:正月十五下午遣香,正月十五夜走老爷,正月十五夜送船,正月十六日倒旗法。清明节,普宁人称上坟;这天对潮汕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节日,人们必须在家里祭拜祖宗,然后带香烛纸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坟。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主要习俗有三方面:一是赛龙船,二是吃粽子,三是拜神,驱病辟邪。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奉财神的日子;普宁的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贯有奉拜财神爷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出花园,人活到虚岁15岁在当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拜“公婆母”、宴席上由其坐大位主持吃饭夹菜,菜式中要求由较多、较齐全的猪内脏做成,以示其长大成人后有“肚内”(胸怀),席中由家长宣布其已成大人。
农历七月十五日,普宁人叫七月半。农村家家户户习惯做白果品,以豆为馅,印制成人、鱼、花等形状,俗称“人仔果”。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主要活动有几项: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烧大窑。
农历十一月,冬至节,无定日,阳历则固定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节前夜,家家户户都做米粉圆,俗称“冬节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
普宁英歌: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据考证为当时的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所创造,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英歌中最为突出的是:流沙的南山英歌、燎原镇的泥沟英歌舞、下架山镇的涂坑、咸寮、占陇镇的旱塘、南径镇的陇华、梅林镇的中央村,云落镇的云落等。第二批:
普宁嵌瓷:作为潮汕三大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嵌瓷中最负盛名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具有色彩浓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永不褪色的特点。在普宁一些工艺者的努力下,嵌瓷也流传到台湾、东南亚一带。普宁嵌瓷工艺人才辈出,自古就有“嵌瓷之乡”的美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普宁英歌:第二批:普宁嵌瓷
潮剧潮剧在四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流行于广东、福建、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普宁潮剧在此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剧本立意和艺术表现手法刻意求新,善于吸取新作曲技艺和乐器以设计出新颖动听的唱腔和音乐,近现代甚至把声光艺术(如魔术、特技、机关布景)引入戏曲来丰富潮剧舞台效果,在潮剧上都是独树一帜。著名的剧团有上世纪中叶普宁的梅正潮剧团和一枝香潮剧团以及解放后的普宁潮剧团。
木雕:作为自成体系的潮州木雕工艺的一部分,普宁木雕有着领先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礼仪性器物,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匠师和名作坊。其中以溪南木雕最为出名。
春节习俗:普宁春节习俗内容丰富,有生活习俗、祭拜习俗和游艺习俗三大类,体现了延续几百年的民俗民风,也是维系世界各地近1000万普宁人家乡情谊的精神纽带。
锣鼓镖旗巡游普宁大锣鼓标旗巡游活动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大锣鼓标旗巡游活动是阵列式综艺活动,大锣鼓标旗精致,鼓乐整齐,气势宏伟,充分展示了侨乡文化风貌。第三批: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贵政山茶叶陶罐出产于普宁市池尾街道贵政山村,是一种颇有传奇色彩的贮存茶叶传统器具,列普宁四大名产之一,富有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民间工艺品。始创于清朝中叶,以师承形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老香橼制作技艺严格遵循传统而古老的加工工艺路线加工的老香橼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保健作用显著,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
普宁广东汉乐源于“中州音乐”,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优秀遗产。普宁广东汉乐是湖北汉剧流入广东的第一个落脚点,于18世纪至19世纪最为兴盛。
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音乐、弦诗乐、汉调音乐等,有着“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称,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普宁乐风鼎盛,风味浓郁,一直是普宁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并世代相传,人才辈出,清代潮乐宗师洪沛臣更是为潮州音乐的丰富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著名乐社有市区的晨风乐社、洪阳的钧天乐社等。
铁枝木偶戏又称纸影戏,是我国传统戏曲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传入普宁已有七百左右年。木偶戏从属地方剧种,当地皆为潮音班,至今仍十分活跃。
赛龙舟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地方特色,是庆升平盛世,物阜民丰和禳灾驱疫的民间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体育竞技活动,每年端午节一般都举办赛龙舟。从龙舟建造到下水、上水和参赛都十分考究,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色。
工夫茶艺以民众日常生活为生存特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色、香、味俱佳,冲泡方法讲究,老小皆宜,有着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社会家庭文化价值,健身益智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外地人来到普宁的第一印象。
行政区划
全市现乡镇级区划27个,共有街道办事处7个(流沙北、流沙西、流沙南、流沙东、池尾、侨新、侨东;其中侨新、侨东由普宁华侨管理区实际统辖,但正式统计时仍计入母市)、镇19个、乡1个、乡镇级国营农场3个。流沙:LiushaDivision即市城区,位于普宁市中南部。古时此地河溪泥沙淤积,西来的练江水于此折向东北流,在练江起源寒妈水及主要支流三坑水汇合处形成冲积沙滩,因沙滩的沙属于流动性的,因地貌特征得名。为普宁市政府驻地,驻流沙北街道流沙大道106号。关键词:红色故里·商贸之都·名满天下
流沙北街道因位于流沙大道以北,新河西岸,大流沙北部而得名。
流沙南街道因位于流沙大道以南,大南山北麓,大流沙南部而得名。
流沙西街道位于流沙大道以南的大流沙西南部而得名。
流沙东街道因位于流沙大道以北,新河东岸的大流沙东北部而得名。
池尾街道位于市城区西部,因明末始建于一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2000年12月撤镇,原主体辖区设池尾街道办事处。
燎原镇位于本区西北部,国家中心侨乡之一;英歌发源地,普宁豆干发祥地。大南山镇位于本区南部,以镇西大南山为名,有“市区后花园”之美称。云落镇位于本区西南部,镇以驻地名。因山谷白云缭绕而得名,又传说有仙鹤栖密林中,故名。
洪阳:HongyangDivision普宁市北部区域名,相传“宋末闽莆邑名士方瑶,遍游名山胜迹,至洪山之南,见山,明水秀,遂于此定居。因地处洪山之南,山之南曰阳”,故名。中心镇驻洪阳镇商贸城1街28号。关键词:普邑滥觞·山环水绕·人文荟萃
洪阳镇古、近代时旧普宁县城,古称厚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后,至,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从贵屿迁此,知县刘钝于此建县城。明·万历十四年(1586)建城池。县治历明、清和民国时期,共374年。由于三面环山,四水归汇,素有“盘底珠”之称。大坝镇位于洪阳、流沙两区交界处,铁山西侧。清中叶建村于大沙坝上得名,后形成大坝圩,镇因圩名。
赤岗镇位于本区西部,西邻棉湖镇。镇人民政府驻赤岗山村。明代建村,左侧有呈赤色山岗,故名。南溪镇位于本区北部,隔江与揭东县为邻。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建村,因临榕江南河,故名。广太镇位于本区东部,邻接揭阳市榕城区。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广太圩,据碑记“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
练秀:LianxiuDivision即“东五镇”,有练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区,江流迂回如白练,史料有道:“练江成其秀”,故名。中心镇政府驻占陇镇翠南路1号。关键词:工业基地·强村林立·性情豪爽
占陇镇位于本区西部。1940年在东占陇与西占陇之间形成集市,称占陇圩。
军埠镇位于本区东部。东邻汕头市潮南区。原为荒埔,相传北宋杨文广平南时曾驻军此地,名军埔后改名军埠。
下架山镇位于本区西南部。镇因驻地名,地处小丘,与3公里外之笔架山相比为低,故名下架山。麒麟镇位于本区北部。东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镇因驻地处麒麟山东麓得名。
南径镇位于本区东部,练江之北,镇以驻地名,东邻汕头市潮南区。因处狮山和小园山径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径。1963年成立南径公社,1983年改南径区,1986年建南径镇。20个行政村:圩脚村、田南村、南径村、东岗寮村、平洋山村、白石村、神山村、四睦村、大埔寮村、磨坑村、青洋村、陇华村、碧屿村、车厝围村、青洋山村、大陇村、林内村、龙门村、横山头村、横山尾村。
普宁西:WesternDivision即里湖—普侨区域,位于普宁市西北部。榕江自本区北部流过,因西门溪、火烧溪汇入榕江处明代洪涝成湖建有龙门桥,取“鲤跃龙门”而得名。中心镇驻里湖镇引榕南路36号。关键词:百载商埠·茶果基地·生态西部
里湖镇位于本区西部,北濒榕江,邻接揭西。于万历年间建圩,因西门溪、火烧溪与榕江交汇处洪涝成湖,又相传湖上龙门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得名鲤湖,亦简作里湖。梅塘镇位于本区东部,北临榕江,隔江邻揭西县。镇驻地池塘边多梅树得名梅塘。
(普侨)侨新街道因原安置来自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现为西部新区所在地而得名。(普侨)侨东街道因自侨新街道析出,位于普侨区东部而得名。
南阳:NanyangDivision即南阳山区,位于普宁市西南部的南阳山地。因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早期居民迁至此地时以故籍河南南阳命名而得名。古属惠州府,上世纪划入普宁。中心镇驻梅林镇梅光路。关键词:资源丰富·秀美山川·潮客风韵:梅林镇位于本区东北部。明嘉靖年间始建,因多梅树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镇因圩名。高埔镇位于本区南部。清初始建于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镇位于本区中部。相传建于明中叶,初称船埠头,成集市后改名船埔。
大坪镇位于本区西南部,相传清乾隆年间成集市,因圩地宽阔平坦而得名。
鮜溪乡位于本区西南部市界上,普宁唯一建制乡。因处于龙江干流上游的鮜溪滨州而得名。后溪乡(下辖村居委会):矿坑村、埔楼村、坑楼村、半径村、圆明村、平洋村
各镇街道邮政编码:流沙东街道:515300流沙南街道:515300流沙西街道:515300流沙北街道:515300,池尾街道:515343占陇镇:515321军埠镇:515322下架山镇:515323,大南山镇:515325云落镇:515326高埔镇:515332大坪镇:515333,船埔镇:515334麒麟镇:515352梅林镇:515337里湖镇:515341,梅塘镇:515342燎原镇:515344大坝镇:515345南径镇:515354,赤岗镇:515346洪阳镇:515347南溪镇:515348广太镇:515350
教育方面
普宁教育起步较晚,至明万历三年始办县学,并在之后先后兴办了昆冈书院、三都书院、上社书院、黄都书院、麟书书院、广文书院、登瀛书院,其中昆冈书院、三都书院、上社书院并成为普邑三大书院。抗战期间,除了官方兴办的普宁一中、普宁二中以及私立的兴文、梅峰、爱群、南光等中学,还有内迁的汕头一中和海滨中学等集聚普宁,客观上形成了普宁教育在民国年间的繁荣期。20世纪中叶以后,普宁开始大量兴建学校,如1958年仅一年就兴办了第十中学、第十一中学、第十二中学、第十三中学和大南山中学五所中学以及普宁卫生学校、普宁农业学校、普宁体育学校三所专业学校。改革开放以后,普宁在加速经济建设的同时,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多年来,全市教育总投入在12.25亿元以上,其中投入校舍建设资金4.16亿元,新建、改建校舍263所/次,总建筑面积66.5万平方米,在普宁,“最漂亮的建筑物是学校”已成现实。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734所,教职员工1.89万人,在校中小学生40.72万人还有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广播电视大学、潮汕学院各一所,教育结构合理,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一座(普宁市第二中学),普通高等学校一座(潮汕学院)。私有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兴办了普宁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私立潮汕学院,以及新世界中英文学校、华美实验学校等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学校,普宁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广东省首批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学校、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揭阳市绿色学校。地址:普宁市燎原镇乌石教育与科研规划区。普宁二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一级学校,揭阳地级辖区内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在潮汕四大名校中仅次于汕头市金山中学。地址: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广南路17号。普宁一中,普宁一中创办于1920年,是普宁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学校位于文化古城洪阳镇。地址:普宁市池尾街道流沙大道西。普宁华侨中学,全国养成教育重点实验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创建单位、广东省一级学校。地址:普宁市池尾街道流沙大道西。潮汕学院,揭阳地级辖区内第一座高等学府,也是目前揭阳地级辖区内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地址:普宁市池尾街道大学路1号。其他主要高中:普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普宁市燎原镇乌石教育与科研规划区,英才华侨中学普宁市流沙西街道环市南路石英段1号,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普宁市流沙西街道环市南路石英段2号城东中学普宁市流沙南街道大德南路,普宁第三中学普宁市流沙西街道河滨北路,华美实验中学普宁市池尾街道环城南路普宁名人
见图册:旅游资源
普宁市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境内分布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文物遗址,经发掘管理,现查明全市有:古文化遗址13处、古墓葬8处、古建筑11处、名胜古迹7处、古碑刻18处、革命遗址39处、革命纪念建筑物5处、革命烈士墓6处、馆藏革命文献遗物200多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回归线在此经过,并受海洋暖温气流调节,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和景点丰富,以山水风光、天然温泉、潮人文化、革命迹地、宗教寺庙等名胜古迹为特色,构成了普宁特有的自然、人文游景观。2006年,因城市自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而独具生态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入选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品牌组织评选的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普宁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昆岗松韵、铁嶂兰芬、灵汇甘泉、钱湖渔艇、培风宝塔、洪寺幽探、南岩远眺、云石樵径“普宁八景”,这些胜迹都在故称洪阳的周围,八景中现只有灵汇甘泉、培风塔、南岩、云石岩尚存,培风塔在洪阳镇乌犁村西,俗称乌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七层平面八角形,塔身高36米,为砖石框架贝灰三合土结构,塔内有内转石阶120级,建筑甚有特色。境内盘龙阁、西林古寺、七星洞天、马嘶岩、南岩古寺、云石岩、白水岩、浴龙岩、樟岗岩、圆通庵等古刹名寺,无不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洪阳(普宁故城)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是国家城乡住房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确认的广东东部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保护核心区的普邑城隍庙和清代抗英禁毒、虎门销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忠魂归宿之处——文昌阁,以及全国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组群德安里——提督府是目前保存完好的特大型清代建筑组群等建筑处处透着古雅庄重的古城氛围。另外,还有周恩来同志在流沙主持召开的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八一”纪念馆,彭湃烈士夫妇居住的“白马仔石屋”,徐向前元帅早年住过院的大南山红军野战医院旧址,大诗人郭沫若题字“流沙人民公园”内的“红宫”,都是游人留连忘返的名胜地。此外,雅飘的铁山兰,烟雾飘渺的云石樵径,水天相连的大南山秀色,市区新河两岸景点,多处天然温泉,令游客心旷神怡。
语种人口
潮州话:口音三种:操流沙(中东部地区)、洪阳(普宁北部地区及梅塘、鲤湖一带)、潮阳(普宁东南部一带,潮普交界)三种口音,分属潮学语言学上的练江片(流沙口音与潮阳口音)与榕江片(洪阳口音),客家话(普宁西部山区),为半山客语音。人口民族:现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最多,占全市99.35%。据官方公布数据,全市常住人口350万,其中户籍人口近230万人(中国大陆人口第一大县级行政单位,2010年12月25日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后亦成为中华人口第一县)。外来人口120万人,市区人口56万。普宁是著名侨乡,从远昔红头船漂洋过海的年代起,海外侨胞心系故园,热心家乡事业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传,不仅为家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物质支持,也为普宁了解世界、走向世界铺设了虹桥,现全市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83.5万人遍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涌现出方方、庄世平这样杰出的国家侨务工作领导者。旅外侨胞中大多业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坛人物以及名人学者,他们不仅为侨居之地繁荣做出贡献,爱国爱乡之情也源远流长。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姓氏结构:
普宁现有姓氏总数在260~320之间
其中人口10万以上姓氏有陈、黄、李三姓,普宁市为中国大陆陈姓及黄姓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县市:其陈姓总人数有近40万,约占全市人口17%,黄姓总人数17万,占全市总人口7%以上,李姓总人数约11万,约占全市人口4.8%
人口5~10万的姓氏有10个,分别是:林、张、杨、方、王、郑、赖、许、吴、罗;其中林、张、杨、方4姓人数在9~10万之间
人口在2~5万的姓氏有11个,分别是:蔡(约3.3万)、庄(约3万)、温(约3万)、杜(约2.9万)、苏(2.8万)、刘、谢、钟(2.5万)、周(2万多)、江、邱、詹
人口在1~2万的姓氏有13个,分别是:何(近2万)、颜(1.5万)、韦(约1.5万)、廖(1.5万)、洪(1.4万余)、余、叶、马、曾(1.2万)、卢、郭(1.2万)、官、肖、
这样全普宁人口上一万的姓氏共计37个,为中国大陆县域之最!
另有人口5000~10000姓氏20个,分别是:房(9200多)、秦(8800多)、田(8300多)、朱(8200多)、胡(近8000人)、辜(7000多)、古(6000多)连、冯、潘、高、傅、巫、梁(5300多)、沈、翁、章、朱、蓝(5200多)、纪(5000多)。
人口聚落:潮汕地区向来注重宗族关系,因而在全国户籍人口最稠密的潮汕平原,以同姓氏族为单位形成的大村落集聚也就成了很普遍的现象,在潮汕大地,一万人以上的氏族大错落犹若群星璀璨,在这当中也不乏两万甚至是三万人以上的大聚落,而放眼潮汕平原这种现象最为普遍的也就当属潮阳(曾经为中国人口第一县市)、普宁(时下中国人口最多的县市)、澄海(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县市)及一分为二的原揭阳县(即榕城区与揭东县)了,在普宁,有中国最大的陈姓同宗聚集地——桥柱地域、中国最大的方姓同宗聚集地域——洪阳(东、南、西门及水龙寨四管区)、中国人口最多的村庄——大长陇、中国十个人口最多的村落之一—石桥头及中国最大的庄姓村落——果陇村等等。姓氏大聚落往往会造成类似于潮汕地区常言的“陈林蔡,天下半”的现象,在普宁最有名的如“普宁陈半县”、“普宁客家四族:郑赖杨温”、“洪阳方半镇”等,其实在普宁,姓氏也有按地域分布的明显特点,比如陈姓在普宁沿广汕公路的练江平原一带大面积、高密度分布,而在东北部、西北部的榕江平原地区则分布较少,而在大西部的客家山区则是寥寥无几、再如赖姓,看似集中分布于普宁西部山区,但在普宁东部小北山一带也有出现大聚落的现象,再看郑、林二姓,郑姓似乎喜好集聚于普宁西部客家山区,林氏似乎喜好分布于普宁东部平原地区,两者都较平均的分别散落在西、东部地区(其实郑姓也不尽然喜好泽山而居,例如在平原广布的原潮阳县,郑姓便是潮阳的第二大姓氏了;而林姓也不一,定就只往平原挤,林姓在“山县”——揭西可是占了一个称号叫“林半县”,而潮汕古话:“日出沙陇郑,日落钱坑寨”则鲜明展现了林、郑二姓的照应关系<沙陇属原潮阳,钱坑属揭西>),而如张、王、李、刘、杨、黄、吴、林这类国家级大姓则在全市较为散乱的分布着,在这其中人口分布较平均的当属杨姓,其在平原山地都平开分布,这有点类似于其在全国的分部情况,另外,其在普宁东、西、北部均有一个万人以上的大村落,分布如此严整有如军队把守要地,而李姓分布似乎有偏北倾向,且一般不分布则已,一聚便是万人大村落,黄、张、王的情况也类似于此,最后再看一些地方大姓如:方、罗、许、江、马、苏、庄、周、谢、秦、韦、何、颜等则是在某一两个大镇集中抱成一团,然后在其它乡镇便难得一见了!,这种以宗族为单位形成的聚落有一个特点:地方势力往往压在地方政府上头,因而也常常造成两个极端:一、在有德又能且有一定背景的村委的影响下往往是一派盛世和谐景象:新时代的中小学校舍、医院门诊、小公园广场、养老院、紧跟时代的购物中心、集贸市场、图书楼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商业繁荣、治安良好、空气清新、街道宽敞干净、河流清澈可鉴等;反之则是一片混乱景象,在中国大村落的成功典范有如华西村、南岭村、大寨村、南山村等,而在普宁市:桥柱、新坛、鸣岗、泥沟、宝镜院、占陈等也是成功范例,当然,在潮汕地区也不乏村干部、地方恶霸卖村、毁村等案例,这当中最为典型且集中的贵屿镇便已见诸国际报端,而在普宁,因各种原因濒于这种危险处境的有如石桥头、月屿、赤水等。普宁不乏诸如石桥头、大长陇、桥柱、赤水等具有镇级影响力的数万人人口大村(其往往由昔日的乡、镇改制而来)以及钟堂、南婆城、宝镜院、白沙陇等遐迩闻名的侨乡、文化之乡!具体可参考词条:普宁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