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乡地图
桥西乡相关地区地图:
文物古迹
陶仓:1958年,在桥西境内之三峰山宝云尖出土5对陶仓,均为内阙式,其中1件仓体对尖底小口鼓腹圆罐。罐口上另罩一阙式陶楼楼分三层,重檐翘角,鸥吻衔脊,通高65厘米,华盖最宽对角45厘米,施蟹壳青釉。陶仓今存县博物馆。东汉五铢钱纹铜笪1件,属二级品;双系弦纹釜1件、双耳鱼纹洗2件,均为三级品。4件文物今存县博物馆。盐洞:位于桥西乡盐岭,属天然洞穴。盐洞是盐岭的标志,盐岭步阶是古盐步镇取名之据(盐步镇始于唐初,至1954年才改为新昌镇)。盐洞口小腹大。第一室可容十几人,第二室斜行向上,仅可蹲人。传说此洞内曾出盐,故名,盐可供附近僧人食用恰够,后一奸僧盗卖,于是不再灵验。
小斜川:位于桥西乡盐岭之下。原为一片洲地,溪流蜿转曲折流入耶溪。各版本《新昌县志》均将小斜川列入古迹篇。小斜川之名得之于宋代诗僧惠洪,陶渊明有《游斜川》诗,惠洪见此洲地如陶诗境地,便以“小斜川”谓之。宋末元初文学家刘辰翁曾作《小斜川亭记》。现小斜川已成为南屏公园。
石埠古墟集遗址:位于桥西乡石埠村。石埠实为一埠岸,以自然山石开凿而成,古时为耶溪主要码头之一。宋元时期,石埠为一集镇,据旧志云:为乡民贸易处,自明至清,贸易一直未断。1989年开辟石埠果园场.有陶瓷器和青铜器出土,并发现网钱纹汉砖。从出土文物分析,石埠古集镇之繁荣,当早于宋元时期。
七星堆文化遗址:七星堆位于桥西乡耶溪之滨,为螺峰之麓。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此发现石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七星堆文化遗址的发现,使桥西人类文明史向前推至四、五千年。
历史沿革
桥西乡清代以前分属泰和、义钧、宣风3乡。民国19年(19307),乡境分设潜头、盐岭、盐津、潭浦段、塔前、大畲坪、潭溪、曹溪、山东垴、黄陂等乡。民国30年(1941),乡境分属盐步镇、风廉乡、双库乡,设有13保。1949年7月解放,乡境分属城关区和宣风区。1950年至1952年,乡境分设潜头、仁和、曹溪、柴源、桥西、雷神、枫潭等乡。1956年,桥西、潜头、仁和3乡合并为桥西乡,雷神、柴源、曹溪、枫潭4乡合并为雷神乡。1960年曾并入新昌镇,1961年分出桥西、北门两公社(乡),共辖32个生产大队。1968年冬,桥西、北门两公社合并为向阳公社,不久,改名桥西公社。1983年复名桥西乡,下辖村和村民小组。乡政府原驻平政桥西岸,1992年迁驻新昌大桥西头,时辖15个村。自然资源
桥西乡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降雨量为1716毫米,无霜期为263天。优良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桥西成为宜丰的产粮区和重要蔬菜基地,阔叶林蓄积量和小水电发电量则分别居宜丰县第二位和首位。桥西乡植被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植被群落分布合理,植被种类繁多。植被群落:毛竹、杉、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曹家岭、傅家坪、潭埠段、大畲、柴源、湾里、潭港等7个村。大畲村的竹柏群落(200亩),为江西省最大的竹柏群落。马尾松、油茶、湿地松,主要分布在石塘、刁丰、东源、黄陂前、石埠、前头、桥西、龚家坪8个村。
用材林种类:该乡境内用材林种类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木荷、枫香、红豆杉、樟、楠、棕、柏、樱桃木、沉水樟、豹皮樟、大叶含笑、苦楝、泡桐、萝卜木、竹柏和毛竹等。
经济林种类:该乡经济林种类主要有油桐、油茶、山苍籽、板栗、白檀、猕猴桃、柑桔、水蜜桃等。
中药材:该乡境内常见中药材植物主要有五加皮、杜仲、香桂、黄枝子、茅栗、乌药、白术、苍术、党参等。
林内下木类:乌饭、木断柴、杜鹃、柃木,为该乡境内常见林内下木种类。
草本植物:铁芒箕、芭茅、丝茅,为该乡境内常见草本植物。
其它竹类:该乡境内竹类品种丰富,主要有凤尾竹、撑篙竹、箬竹、实心竹、紫竹、淡竹和苦竹,既可观赏,又可作用材。
大畲竹柏:1981年桥西乡大畲村游家组横槽山场发现一片竹柏林.面积200余亩。竹柏生长在阴凉的山坡上,其形状象雨伞,大的直径可达40公分,高10米,枝权较多,叶似毛竹叶,色绿,一年四季常青。据庐山植物研究所专家考察认定,竹柏在华东地区尚属罕见,其木质珍贵,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1984年,桥西乡在大畲设立竹柏林管理区。
龚家坪千年古樟:龚家坪村的古樟胸经为4.17米,树高59.7米,冠幅1300平方米,树龄在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