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山镇地图
潭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名菜
香菇松肉:潭山特有名菜,盛传200余年。具有色泽金黄、质地酥烂、柔滑适口、食而不腻、入胃消融、香味浓郁、四季皆宜等特点。用猪前胛心肉500克,鸡蛋2个,蕨粉或优质薯粉75克,香菇20克(没有香菇称松肉,用海参称海参松肉),食盐、酱油、味精、姜、葱为原辅材料。将肉切成9~12公分宽的长条,用食盐、酱油腌15分钟左右,再与鸡蛋、蕨(薯)粉拌匀,然后逐条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成金黄色起锅,再切成2.5公分的小块。香菇去蒂洗净用油炒一下。平放碗中,将松肉放入,按紧齐实,不留空隙,酌加调料,再上蒸笼,旺火蒸2小时,反扣入盘中,撒上姜葱即成。八扎:八扎又叫炒八扎,宜丰特有传统名菜。具有汤汁油润,质地香醇,清爽可口,食味鲜浓等特点。用猪精肉100克,猪肝、猪腰、猪肚子、猪心各50克,猪脑花1副,鸡蛋1个,冬笋50克,香菇15克,大蒜、姜、葱、盐、料酒、酱油、味精、鲜汤、香油为原辅材料。先制好“野鸡卷”,即将肉剁细,放盐少许,腌浸片刻,将猪网油摊开,置料于其上,卷成直径2公分圆型长条,用湿薯粉粘口,再切成4公分长1块,下锅油炸,呈金黄色时捞起。另将猪脑花、面粉25克和鸡蛋拌匀,下锅油炸,起锅后与“野鸡卷”同放碗内,加上汤、盐、味精,蒸半小时,倒入大盘。再将猪肝、猪腰、猪心、猪肚子、香菇、冬笋等在旺火上用熟猪油稍炒,放入料酒、酱油、鲜汤,熟后浇入“野鸡卷”、脑花块垫底的盘中,撒上姜葱即可。
狮子头:宜丰潭山、店上村特有传统名菜,盛传100余年,具有色泽雪白,肉质鲜嫩、清香味醇,四季皆宜等特点。用猪前胛心肉500克,上等糯米400克,香菇10克,荸荠50克,鸡蛋1个,薯粉25克,以及盐、味精、生姜等为原辅材料。将肉剁细,加入鸡蛋、薯粉、食盐、味精、生姜拌匀。另把削皮后的荸荠与香菇剁细,把糯米放在沸水中,泡至半熟时捞起,用冷水洗,用一半与肉、荸荠、香菇等做成25克重的丸子,另一半放入盘内,将丸子粘上糯米,上蒸笼以旺火蒸熟。
五香鸡:潭山特有传统名菜,具有色泽灰黄、肉质酥烂,清香味美,造型美观等特点。选用周年土鸡1只,重约1000克,干大头菜50克,料酒25克,酱油15克,鲜汤200克、生姜l0克,葱1根,八角1只,味精少许为原辅材料,将杀好洗净的鸡,放到热水锅内煮到五六成烂时捞起,斩下头、足、翅、尾,将鸡骨慢慢拆出。大头菜切碎,姜拍松,葱打结。将鸡平放碗内,加上大头菜,鸡的头、足、翅、尾、八角、姜块、葱结,用另一只碗盛入好汤,放入料酒、酱油、味精搅匀,倒入盛鸡的碗内,上笼蒸1小时,拣出鸡的头、足、翅、尾和生姜、八角,翻入盘内,摆成鸡形。
腐虾:潭山特有传统名菜,流传普遍,具有制作精巧,清醇多味,滑润爽口,易于消化等特点。用,猪精肉50克,虾米5克,鸡蛋1个、生粉50克,香菇5克,猪油5克,以适量盐、白糖、酸醋、辣椒粉、味精、姜、葱为原辅材料。将猪精肉、香菇、冬笋切成小丁、加上虾米,先放入鲜汤内煮沸,把搅散的鸡蛋和酱油倒入,再把冷水拌匀的生粉、味精、盐倒入锅内,煮成糊状起锅,最后撒上生姜。
霉豆腐(霉豆板子):潭山传统食品,具有制作简易,细嫩爽口,清醇芳香,去腻消食,四季皆宜等特点。用大米、石灰水、猪油、味精、生姜、辣椒粉为原辅材料。将米洗净滤干,加入适量沉淀后的石灰水,浸3~4小时,磨成米浆,倒入锅中,升火搅拌,熟后盛入盆内冷却,凝固后划成大方块,用清水浸漂。吃用时将米豆腐切成蚕豆大小的方形小块,置锅内煮沸,捞起盛入汤碗内,再加入熟猪油,辣椒粉和姜葱等调料。
雪压柳:宜丰潭山新行名菜,具有制作简便、造型别致、香甜酥松、清爽不腻等特点。用鲜茼蒿100克、鸡蛋2个、面粉75克、白糖50克为原辅材料。把鸡蛋、面粉和水搅成糊状,将洗净的茼蒿放入拌匀,再投入七成熟的熟猪油内油炸,熟后捞起盛入盘内,撒上白糖即成。
香菇烧蹄筋:先将猪蹄筋用水略汆捞出,两匙油入锅,爆香葱、姜、八角,加上小碗水,放入蹄筋及作料大火烧开,转小火煮一个半小时,捞出放盘,煮料不用;再将香菇发开后去蒂(金钱花菇为上品)和冬笋(或以水发的玉兰片)入锅煮熟,笋取出切小滚刀块备用;最后起锅入两汤匙油,香菇和笋块大火炒数下捞出,倒入煮号的蹄筋里,加调味料再煮五分钟,勾芡呈黄色,即起锅装盘(调味料为酱油、味精、温菱粉、黄酒、白糖、胡椒粉、猪油适量)上桌。
全家福:先将鸡肉及火腿、肚片蒸熟,切成大薄片,汤汁留用;次将香菇、笋切片,发泡好的鱿鱼花刀至半寸长备用;再将海参切二寸长的大斜片,用葱姜煮过捞出,用油爆炒去汁备用;最后热油三汤匙,香菇、笋片入锅翻炒,加清汤调味后,再加入海参、鱿鱼、火腿片、肚片块炒,勾芡后淋入香油装盘,而成丰盛的全家福名菜。
盐酒鸡:先将肥母鸡(土鸡)汆熟后,切块备用;再将锅烧热放入适量精盐炒黄后,倒入切好的鸡块急速翻炒,待鸡皮出油后,倒入一碗水酒,加少许鸡汤,再用小火焖一个小时,既成宜丰特有名菜。炒三丝:将猪里脊肉切成细丝,用酱油味精腌半小时,炒时加入太白粉(或荸荠粉)。香油少许搅匀备用;次将煮熟的冬菇(或发好煮过的玉兰片)切细丝,与汆熟的芹菜段备用;又次将发好的鱿鱼切成细丝,用热水汆过备用,最后以五匙猪油入热油锅,快炒肉丝起锅备用。利用余油炒笋丝和芹菜丝加入半碗汤调味,勾芡放入炒好汆好的肉丝、鱿鱼丝、快炒搅匀,装盘上桌,既成宜丰特有名菜。
豆豉蒸鱼:先将黄鱼(或草鱼)肚肠鱼鳞,洗净抹干从肚下切开装盘;次将红辣椒切成丝,连同姜丝、火腿丝及盐、味精、酒、酱油、豆豉、香油搅匀放在鱼上,用猪网油网上,入蒸笼用大火蒸15分钟,取出淋上香油少许,即可上桌,是强身补血的营养好菜。
资源经济
资源丰富:潭山镇森林茂密,资源丰富,水川纵横,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江南山区镇。全镇有耕地面积18961亩,其中水田18389亩,旱地670亩,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毛竹、杉树、茶、药材、油菜等。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杉竹并茂,杂树间生,全镇有森林面积18.2万亩,有林面积17.6万亩,其中用材林3.25万亩,毛竹林1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3%,木材蓄积量达32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为1250万根,主要分布在找桥、汉塘、石桥、茜槽、院前、逍遥、上山田、坪上等10个村。同时,茶叶、笋干、木耳、香菇为境内特产。另外,潭山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品有钾长石、石英石、绿桂、白云母、瓷土、釉土,同时还有泥炭矿、花岗岩石矿、粘土矿、温泉矿等矿种;已建成毛家、逍遥、院前、石桥、汉塘、找桥等30座电站,装机容量达7100千瓦;全镇主要水利工程有官陂、樟陂、杨家陂、龙潭陂、碓陂、乌江陂、黄家陂等,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全镇有县辖公路5条,全长34公里,镇级公路3条,全长19.5公里,全镇村村通公路,交通方便。境内人文资源丰富,潭山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公元9世纪初建成的逍遥村太子塔,康熙四十四年建成的恒学常禅师塔;有找桥村南宋时期的古城塔、明代时期的古瓷窑、明清时期的古明寺;有龙岗村明崇祯十年建成的文武世芳坊,清道光四年建成的龙岗登云塔,明末清初民居弟及门景;有院前村清康熙二十三年的德微禅师塔等等。潭山镇人杰地灵,历史上也曾孕育了明崇祯兵部右侍郎邹潍琏,陶瓷学家邹如圭,少年英雄杨渊和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当代则有时任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著名学者刘乾才,骨科学专家刘志锐等人。经济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潭山人民不断开拓进取,解放思想,使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山区小镇,一跃成为赣西北综合经济实力重镇。2005年,完成GDP1.6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收入4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比上年增长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全镇现有各类企业100多家,其中有宇安竹胶板公司、星安竹胶板公司、丰发竹胶板公司、登云竹胶板公司、保钜公司、精艺公司、巨龙化工公司、潭山瓷厂、福丰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骨干企业,涌现出了“登云塔沁春雪峰茶”、“宇安竹胶板”、“保钜竹工艺”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茶叶、日用瓷、出口创汇产品、小水电”五大产业格局。到2007年底,潭山镇已经形成以木竹加工产业为主导,日用陶瓷、食品行业等其它行业为辅助的外向经济发展格局,镇党委、政府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镇内木竹加工企业,宇安竹股板公司、星安竹胶板公司、丰发竹胶板公司,登云竹胶板和福丰木竹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共400多家小型竹木半成品加工家庭式企业,形成全镇竹木加工经济板块。2007年全镇招商引资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总揽全镇经济发展全局目标的位置,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全镇全年引进项目7个,其中入园项目3个,签约合同资金7200万元,完成引进外资65万美元,其中,竹木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引进了天宵出口竹筷厂及三中科教板业公司,共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进一步增强了该镇发展木竹经济板块的实力。
潭山特产
潭山土鸡:潭山土鸡属肉蛋两用鸡,身体小巧玲珑,腿短脚细,羽毛紧凑有光泽,羽毛鲜艳,色彩各异。外貌秀气高贵,性情活泼,透出一种灵性。成年公鸡约4斤至5斤重,身体形态呈明显U形,为单冠,冠鲜红肥厚,呈直立状,冠尖平均为9个,冠垂大,两耳朵下各有一个小的冠垂,嘴下有二个肥大的冠垂,鸡冠鸡垂为鲜红色,羽毛颜色各异,鲜艳照人,扑羽发达。成年母鸡重约3斤,身体形态呈明显U形,为单冠,冠薄且小,有时倒向一侧,冠垂小,为鲜红色,羽毛色彩各异。嘴为黄黑色、腿颜色各有不同,有黄色、青色、黑色、白色。腿部小腿分无羽毛附着与有羽毛附着两种,均为四爪(前面三个,后面一个),成年公鸡脚上会再长一个脚趾(这样有五爪)。母鸡年产蛋量约为130个至150个。宜丰土鸡肉质鲜嫩细腻,煮食香气满屋,汤面有层较厚且金黄的鸡油,营养丰富。宜丰本地常用于赠送孕妇、产妇、老人、小孩食用,为滋补珍品,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进补。麻糍:为潭山、店上等地传统米馃,麻糍由当地特产糯米做原料。其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梗米之间。黄莲麻糍具有软而不粘、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等特点。先将糯米碾白、洗净,浸一天一晚,滤干蒸熟,倒入竹盘内拌适量碱水,米饭成金黄色后,用甑蒸第二次,上大气后倒入石臼内,用竹(木)杆舂至不见米粒,表面光滑时,取出搓条,切成长8寸、宽1寸半、厚1寸左右的长条,或填入有花纹的模具内压成圆形饼状,冷却后漂入碱水内。吃时切成片,放如鲜汤内煮熟,加大蒜、辣椒、酱油、味精等调料,或水煮、油炒后,拌白糖或加食盐皆可。
木瓜酒:潭山传统特有名酒,宜丰县酒厂生产。具有酒味香醇,甜蜜爽口,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特点,酒度为18度。用上等糯米100斤,白酒20斤,红糖15斤,干木瓜2斤,酒药100克等原辅材料。将糯米洗净,浸4~5小时滤干,倒入甑内,旺火蒸熟,用清水冲冷,加入酒药拌匀,倒入缸内密封保温,2~3天后出酒,脱缸后滤去酒糟,渗入白酒和白酒浸出的木瓜质,密封数日,再渗入溶解后的白糖,密封贮存半年食用。1985年,该酒被编入《中国健身酒荟萃》一书。
潭山罗酒:宜丰潭山天宝特有传统名酒。具有色呈浅黄,酒清见底、味香爽口、富有后劲等特点。被誉为“三碗倒”。以农历八、九月间制作最宜。用上等柳条糯45斤,清水洗净,浸泡3~4小时,捞起滤干,上甑蒸熟,把米饭倒入竹盘内,冷却到20度左右时,再放入盛有l:1清水的大桶内,边洗边下酒药(40克左右),后倒入甑内滤干,入缸密封保温,3~4天出酒后,倒入大缸内,将原洗米饭有酒药的水倒入缸内封好,一星期内用锅铲搅动,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再入缸密封,陈酿半年后食用。制酒工具要注意洗净、用热水浸泡后晒干。
黑糯米酒:宜丰潭山酒厂出品黑糯米酒也很有名。
旅游生态
[潭山鑫龙文化中心广场](也叫潭鑫广场或街心花园):位于潭山镇中心地带,是全县第一个集生态、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喷泉广场。为满足潭山、鑫龙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潭山政府、鑫龙集团决定投资兴建这个文化中心广场,共同兴建集生态、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潭鑫文化中心广场,总投资为60万元,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该广场的建成为潭山这个古老的山区镇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潭山的形象标志。[登云塔]:坐落在龙岗村杨家塅侧,清道光四年(1824)建。5层8面楼阁式空心砖塔,底层内空直径3.2米,单壁厚1.43米,塔高33米。塔刹为砖质,呈宝瓶形。塔额书“大清道光四年岁次甲申春月吉旦,登云塔,龙岗邹氏兴建”。塔内一楼,梯被毁。[金钱山文化遗址]:1986年6月,在潭山公社路边大队路边生产队出土了商周时代民用炊餐具残片,采集的标本有:陶鬲、鼎等陶器残片。属商周遗存,距今约,[邹维琏墓]:坐落在店上村皂田村民小组麒麟山上,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墓碑上刻有“钦赐天下第一清忠赐进士巡抚福建起升部左侍郎邹匪石之墓”,石柱上刻楹联“片石千秋古,高山万载春”。墓前原有石人、石马,因初建时经费不足,山高坡陡未置墓前,现已毁,1990年被盗未遂,因一整块大石板坚固极难撬开。翌年潭山镇人民政府派人用水泥沙浆加固,维修复元,现完好。杨家垴文化遗址,[梅福墓]:在潭山镇路边村袁家(原名梅家)。明代邹维琏《达观楼集》云:“梅子真墓,在逍遥梅村道院。墓门虚敞,中多藻绘。”墓在村后凤凰山上。梅子真,即梅福,寿春人,曾为南昌尉。西汉元始年间,王莽篡汉,梅福便弃妻子隐居宜丰山中。[太子塔],[德微昱禅师塔]:坐落在院前村资福寺左侧山上,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塔文曰:“中兴资福德微昱禅师之塔”。德微昱即道昱禅师,明未清初主持洞山、资福寺的重建,逝后葬于此。[云峰山寺]:坐落在逍遥村境内,为唐慧忠国师与僖禅师(太子李僖)卓锡之所也。寺在绝顶,境甚空阔,上有东西二寮,宋元间废。其地温冰迥异下方,三月雪大如毬,冻寒可植蔬种。山上有自鸣钟,夜半疾徐如节。每天气晴朗,白云英英,从洞口而上,倏忽弥漫,盈入襟裙。两水夹流,下悬岩千丈,喷沫如雪,为境内一胜地。明崇祯间有僧结庐其上,时相国金之俊备兵南瑞,为题曰:“面壁孤峰”。吴甘来题曰:“云峰一壁”。[西平院水口桥]:位于潭山镇上山田村西南入山水口,此地原有“西平禅院”,今废。为单孔石桥,横跨西溪。元大德四年(1300)建。桥长8.5米,宽2.74米,高3.4米,跨4.46米,拱矢比为二比一。桥拱花岗石砌就,结构为纵向分节单券并列砖券,横向12条缝线并行,纵向石缝线呈弓形,拱顶部中央用榫卵石条搭连,全拱13层石块,单数层6块,双数层7块。桥石上分别题刻“西平院东堂徐绍基命匠修此石桥……便益往来……万世常存大德四年十月时记”,并有建桥共费“工食抄四百伍拾贯正”字样。另有“奠座位住持僧石匠作师山田刘明,副作奥尾李泉,作分宁李福”“道光年修”字样。[文武世芳坊]:坐落在龙岗村。为砖石混合结构牌坊,面阔7间,门一、壁六,门楞高大,门楣上石额刻“文武世芳”四字,两旁书刻联语“文以五经寿世,武惟一剑流芳”。明末邹姓村民为表彰明代文学家、兵部侍郎、抗荷名将邹维琏及邹氏历代名人的“文韬武略”而立。高7.7米,宽10.26米,今尚完好。[宜丰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潭山胡家拢,[修铜宜奉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潭山胡家拢,[石桥烈士纪念碑]:坐落在潭山镇石桥村塔形坪山(圳)上。1959年10月,宜丰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这年,县人民政府将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79具革命烈士遗骸安葬在此,并建烈士陵墓和纪念碑各1座。1974年重建,陵墓长7.7米,3.4米,封土高1.1米,四周用沙石和混凝土砌围。墓前14米为烈士纪念碑。碑高7.6米,1.65米,在座东西长7.7米,南北宽7.2米。四周围有周长18.9米,高0.7米的栏杆。东南西三方各有宽1.3米的台阶5级。[著述存目]:明代,邹维琏:《达观楼集》;吴泰来:《延陵世书》;吴甘来:《庄介公集》;吴元来:《乐善篇》;刘全曜:《存梅小志》、《地理委宛》、《删补皇舆考》、《征车便览》、《槐舍性钞》、《文况日钞》。清代,邹诏宾:《也是轩诗草》。特色名点
潭山烧麦:宜丰潭山传统名点,具有备料特殊、成型别致、香甜酥烂、入口消融、甜而不腻、四季适宜等特点,以猪肉、面粉、白糖、胡椒粉、芝麻粉为原辅材料,将猪肉煮熟剁烂成细末,与白糖、胡椒粉、芝麻粉拌匀。另将上等面粉和水搓成湿面团,压成直径10公分的圆形薄皮,将配好的料包入面皮。捏成鸡蛋大小、石榴头的圆柱体,上笼蒸熟既成。鸡蛋糕:宜丰潭山传统名点,具有色黄味美、香甜酥口、入口消融、入口消融、四季可食等特点。用上等面粉500克、白糖250克、猪油75克、鸡蛋1个、苏打5克为佐料。将面粉置于案板上,放入猪油、白糖、鸡蛋、苏打和适量水拌匀后,做成长5-6公分、宽3公分、厚0.7公分的小块。待猪油或清油烧到三四成热时下锅油炸,再用小火烧到八成热时起锅,凉后即可食用。特点是酥软有弹性(指压起窝,指放复平),滋润,不腥不腻,半月不减其新鲜颜色。
橙片:为潭山地方传统瓜果点心。选拳头般大小的柚子或者幼橙,一切两开,去瓤,再切成半月形薄片,或剪出花样,放入锅中加铜器及明矾一起煮,然后捞起滤干水份,拌白糖置于太阳下晒干。晒时要点香烛,以熏蚊虫叮粘。晒干后的橙片津甜爽脆,若带辛凉,口感极好,既是待客珍贵点心,适量使用又可止咳散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