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福州市地图 > 长乐市地图 >
潭头镇地图
潭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高州市潭头镇

潭头镇是高州市东部边陲门户镇,距高州城区40公里,与电白县那霍镇接壤,是革命老区。全镇辖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面积83.8平方公里,总人口4.32万人。全镇地貌呈盆地状,四面环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高峰三官顶海拔1257.8米,是鉴江支流袂花江的发源地。群山连绵十数里,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为各种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之所,20多座小水电站坐落其中,库容量600多万立方米的云潭水库,碧波荡漾,润育着千顷沃野。拥有极其丰富的花岗岩、云母矿、高岭土、河卵石等矿产资源。特产有优质“爆皮黄”番薯及竹笋。境内发现古文化遗址3处,其中黄鳝坡遗址属新石器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锛等新石器三批。经济发展迅猛。.200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7.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4189元。全镇狠抓科技兴农,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调整布局,优化农产品结构,使业获得好收成,果、菜、粮、鱼、禽、畜等全面丰收。2004年全镇产粮13322吨;水果面积达49508亩,产量9983吨;北运菜产值2800万元;养殖业产值4068万元。在工企业建设中,大力开发水资源,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水电、建材、纸品、塑料加工、木材加工、毛织、皮手套等工企业全面发展。2004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6.9亿元,年创税利3957万元。潭头镇的交通、水利、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圩镇面积2.5平方公里,街道全部实现硬底化,街灯、街道美化绿化及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市场活跃繁荣。镇内交通方便,省道113线贯穿其中,全镇11个村委会实现村级公路水泥硬底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90%以上农田实现旱涝保收。程控电话实现5800门,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互联网用户不断扩大。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3所,省示范性成人技校1所,幼儿园5所,学校各项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成为茂名市首个教育强镇。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医院各项建设有很大发展。

特色优势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颇具规模:二路(金福路、金潭路),二区(金峰中心工业区潭头岭南工业片区面积1357.5亩、潭头厚东工业区面积1500亩)。农业方面:潭头镇发展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初具规模,是福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基地之一。有三个国家级农业项目:一是晦翁种养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被授予“三八绿色奖章”,二是“长乐灰鹅”被国家农业部列为优良保护水禽资源地方水仿优良品种,三是二刘村为福建优良茶果繁育基地。第三产业方面:潭头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晦翁岩、德成岩、马铎旧居等100多处亭台楼阁。他还是著名的侨乡,全镇目前有华侨2.2万人,分布在美国(60%以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毗邻信宜镇隆镇(信宜市旧县城)、红旗农场,人口密集,农贸市场、酒店餐饮十分活跃。潭头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方便、通信顺畅、水源充沛、电力充足,与美丽的鉴江相伴,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稳定,是投资置业的理想地方。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

乡镇概况:潭头镇古称“潭州”,位于栾川县东北部,西邻秋扒乡,南连合峪、庙子、赤土店三乡镇,东依嵩县,北毗洛宁县,总面积277平方公里,镇辖26个行政村,223个村民组,3.2万口人,耕地面积2.5万亩。镇境南为伏牛山,北跨熊耳山,主要山峰有九龙山、玉阳山、狮子岭、干涧岭、凤凰台等。境内大小河流77条,主流伊河从庙子北乡村入境,由南向北至汤营村入嵩县境,出境处为栾川海拔最低点,流程30公里。较大支流有小河、潭峪河、雍峪河、井峪河等。镇境内灌溉条件良好,有“栾川粮仓”之称。潭头远在五、六千年前已有先民聚居,明朝至清末民初归嵩县管辖,1958年建潭头公社,1984年废社建乡,1993年撤乡建镇至今。潭头镇交通便利。旧祖路、卢潭路横穿全境。距县城67公里,距洛阳市116公里。全镇26个行政村全部实施村村通工程,村级道路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主导产业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工矿业、旅游业和商贸业等主导产业兴起并逐渐繁荣,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铁、油页岩等,农耕村酒、红薯粉条、柿子醋等农林土特产品种类繁多。
经济:
农业潭头镇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兼有豆类、红薯、芝麻等杂粮。1990~2000年,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86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83公顷,总产3566吨。1999年,粮食播种面积2404公顷,比1986年减少379公顷,而总产则达到1.25万吨,增产8934吨,翻了两番。1986年农业总产值为4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50元;到1999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43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2元。2000年,粮食单产、总产均居全县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元。潭头镇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2~1995年,动员纸房、大王庙、东山、赵庄、石门5个行政村2000余人,坡地改梯田800亩。1997~1998年,在松树堂坡下伊河北侧,投资186万元,投工180万个,修筑底宽18米,上宽2.5米、高4.5米的梯形沙卵石堆积水泥灌浆顺河大坝1000米,改滩造地1300亩。同期,纸房、大王庙、古城、蛮营、党村、潭头、汤营等行政村硬化干渠支渠1.2万米,埋设地下管道1.59万米,修防洪渠4条1300米,加固河坝250米,建配套机井17眼,发展自流灌溉面积5200亩,喷灌面积1000亩。全镇林业用地28.8万亩,其中有林地18.2万亩,疏林地838亩,灌木林5.8万亩,暂不宜造林地9504亩。1990~2000年,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森林覆盖率达62.7%。90年代,家畜家禽由零星散养向专业化饲养发展,出现不少养猪、养鸡专业户。为适应畜牧业发展,在蛮营村建种猪场1个,至2000年,有公猪、母猪、肉猪250头。全镇养鸡专业户10家,饲养量均在500~1000只。
乡镇企业:1986~1991年,乡办水泥厂、造纸厂、面粉厂和村办纱厂、水泥制板厂等,年均纯收入达1240万元。1992年后,由于管理粗放,除水泥厂和水电站实行承包经营外,多数停产。潭头镇矿产资源丰富。纸房、马窑、张村等村的金,重渡、仓房等村的铁,蛮营、石门、潭头等村的油页岩,重渡村的蛭石储量可观。1986年,镇政府和云阳钢铁厂签订铁矿石销售合同。当年在南山开铁矿口14个,采矿1300吨,创收1.8万元,接着又同沁阳钢铁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单位签订铁矿石销售合同,形成采矿高潮,铁矿口增至40多个。1995年,安阳两家钢铁企业在潭头办起了铁矿石加工厂,年加工矿石2.5万吨,收入150万元,其中上缴镇财政85万元。2000年,投资120万元完成三官庙水电站技改扩容工程,年创利润20万元。招商引资500万元,新上项目4个。完成企业总产值2.1亿元,企业增加值6372万元,营业收入1.936亿元,实现利润2300万元,实现税金120万元。
交通运输:1986年,全镇仅有货车7辆,大拖拉机3部,手扶拖拉机71台。1996~1997年,先后完成了横贯镇境的卢潭路和旧祖路的扩宽改造工程。1999年,客货车90辆,机动三轮车110台,拖拉机200台,村村通汽车。
商业:90年代,潭头镇建起集贸市场,改造文锋路,拓宽金城大道。2000年,商户470家,从业600多人。经营产品7000多种,年销售收入6390万元。宾馆4个,旅社9家,床位399张,年创收305万元。餐饮业由过去的12家增至25家,年创收52万元。
劳务输出:1989年,镇政府设“劳动力管理服务站”,对辖区内的剩余劳力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至1992年,每年平均外出务工1250人,其中出县940人,出省300人,出国10人,年创收452万元。1993~1999年,年均劳务输出2020人,其中出县1350人,出省650人,出国20人,年创收670万元。
旅游业:200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工业兴镇,旅游强镇,产业富民,保持稳定”的方针,埋首苦干,狠抓落实,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06年3月规划建设潭头产业集聚区,现已入住企业22家,总投资3.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4200万元,具备“五通一平”基础条件。2007年潭头产业聚集区被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确认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08年9月升格为栾川县钨钼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2007年底,潭头镇实现民营经济总产值13.2亿元,税收2562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9万元。旅游资源丰富。古有“白云观日”、“古城晓月”、“石门春晓”、“文笔插天”、“伊水秋声”、“娃娃虹桥”、“水湖观鱼”、“神水温泉”等八大景观,今有九龙山温泉疗养院、“北国水乡”国家4A级景区重渡沟,使来潭游客津津乐道。
文化产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产业繁荣。1938年至1942年,河南大学为避日寇迁潭头办学5年,留下了众多文化遗迹。现有大小剧团、文艺演出队20多支,能熟练上演《生死恨》、《逼婚记》、《搜杜府》等20多出剧目。并有豫西女子军乐队、巾帼威风锣鼓队,经常到外演出。建有海明农耕民俗文化村,奇石、根雕、书法、绘画以及书画装裱业兴盛,年创产值200多万元。2007年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乡镇”。
教育:河南大学谭头附中又名七七中学、栾川二高,创建于1939年,时系河南大学迁徙潭头时所创办的子弟学校,历经60余年的办学实践和数代人的开拓奋斗,她已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潜力大,颇具鲜明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栾川县和邻县有广泛影响的高级中学。

长乐市潭头镇民俗文化

构造风格:这是一座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仿欧式建筑,门面六根花岗岩巨柱拔地而起,外墙以现代钢挂技术,装上洁白的花岗石幕墙,使文化中心显得巍峨雄伟、庄重典雅、风骚独领。再加上公园内配套设置灯光球场、老年人健身场、儿童游乐园、艺术喷泉以及花草林木等景观,集娱乐、运动、休闲于一身,更是成为一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宗祠:追溯历史,泽里村原有一座宗祠,1961年,旅居海外部分乡亲捐款,把宗祠扩建为礼堂,面积仅有450平方米,虽然建造简单,但在当时的邻村中尚属少有。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亲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提高。2004年春,美国泽里华侨联谊会召开会议决定兴建村文化中心,时任会长的陈本通先生率先捐款26万元人民币,在场的骨干13人认捐了128万元,然后他们又分头奔跑通知侨胞,又认捐了260万元,为兴建文化中心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留守在家的乡亲,也纷纷慷慨解囊。值得一提的是,从小离开泽里到香港创业的陈文娜女士,率先捐资33万元,带动了泽里姑姐妹捐资热潮。计划建设文化中心资金有了着落之后,筹建小组又在讨论文化中心的造型设计问题。泽里部分乡亲利用旅欧假期,拍摄欧洲传统特色的优美建筑物照片,提供设计院参考,终于定了“庄严大方,面面生辉”的设计方案。在建筑过程中,为了把好基础关,地质工程师陈天豪先生亲临现场指导。海外侨胞有的放下手上的业务,多次回国和乡亲共商大计;参加工程建设的乡亲,不辞辛苦,50多人轮流值班,三年如一日努力工作,为建设文化中心做出突出贡献。

党政建设

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潭头镇采取四项措施,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工作。
创新方式:一是创新方式。紧密结合党员目标量化管理的要求和内容拟定了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把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同党员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对党员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在党员目标量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
明确职责:二是明确职责。明确规定了党员目标量化管理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职责、目标任务以及评分标准,使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管。
营造氛围:三是营造氛围。制作了专栏,把量化管理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检查、评分、考核、奖惩等各方面工作公开上墙,营造良好的争优创先氛围。
强化教育:四是强化教育。充分发挥活动室的阵地作用,通过组织党员集中观看党风廉政建设电教片和先进人物事迹、组织职工学习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工作上得到警示,生活上严格要求,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意识。

教育事业

不懈进取的潭头镇中心学校在以现任校长张新乾为首校领导班子带领下,积极探索办学新理念,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按照“依法执教,以德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突出特色教育,凭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使潭头教育在栾川教苑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次又一次为潭头教坛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创造了一系列传承文明,兴教育才的光荣业绩。先后被河南省政府评为“两免一补”先进单位,被洛阳市教育局授予教育系统“四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获得栾川县教育局授予的教育宣传,纪检信访,校园安全管理,学校实验室建设,成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教改教研,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工会工作,争先创优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综合考核,“两基”迎国检工作等诸多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被栾川县教育局评为责任目标考核先进单位。镇初中先后被洛阳市教育局授予“规范化初级中学”、“园林化学校”称号,潭头交通希望小学先后荣获《尝试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先进单位称号,洛阳市规范化小学,洛阳市园林化学校称号。党村完小、石门村完小、汤营村完小、纸房村完小、大王庙村完小、重渡村完小先后荣获洛阳市规范化小学和洛阳市园林化学校称号。潭头教育,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手段明显优化,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学楼房慰为壮观,学校处处绿阴掩映,校园处处花团锦簇,教室个个眀窗几净,令人赏心悦目。潭头教育不仅拥有辉煌的昨天,骄傲的现在,也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