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宫乡地图
下宫乡相关地区地图:
年表
民国29年初改为厦宫乡。民国33年3月象坑乡并入,同年6月改名象厦乡。新中国成立初属第七区(1952年4月改为第八区)。1955年3月属黄岐区。1958年7月撤区后属坑园乡。同年9月属坑园人民公社。1984年6月属坑园乡。1993年9月从坑园乡划出9个村设下宫乡。1995年全乡陆地总面积25.3平方公里,设9个村民委员会,75个村民小组,计2799户,13240人,分布26个自然村。人文景观
下宫乡是革命老区,曾为革命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革命烈士20名、“五老”人员178名,保留有红军洞、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等文物遗址。该乡民风淳朴,有民间游“娘娘”、“天官”等活动,有松皋龙井倒流水景观和可门观日出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交通建设
2008年7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大荣带领县广播电视局和部分县人大代表一行15人深入下宫乡,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调研。调研组不辞辛苦深入下宫乡可门、初芦、江湾等边远农村,现场察看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情况,并召开了“村村通”工作座谈会。会上,调研组认真听取了下宫乡乡长卢杰关于下宫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汇报,并与参会的部分村主干和县人大代表进行座谈,与会人员纷纷发言,在肯定“村村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提出工作仍存在频道少,管理难等问题,建议上级政府和县主管部门加大下宫乡乡“村村通”设备管理和维护资金扶持力度,在个别住户少的地方增加电视个体设施投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在条件成熟时,解决下宫乡下半区五个村与县广播电视联网。社会活动
2008年6月以来,下宫乡海洋与渔业生产进入捕捞渔汛期,贝类养殖生产收获期和春夏季节台风活动期,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存在,极为容易引发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期间也存在着有些单位安全管理责任不够落实,宣传不够深入,检查不够彻底,隐患没有及时整治,以及渔民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等因素。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下宫乡2008年以来多次现场检查的渔业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各沿海相关村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下宫乡当前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切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坚决遏制渔业生产的事故发生。一要提高认识,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领导:各村要从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结合管理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及福建省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增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层层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针对当前渔业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切实保障渔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要强化监管,及时消除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春夏季节是渔业事故的多发季节,各沿海村要加大对渔船安全生产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针对春夏季节渔业生产事故的特点,结合本地情况,对笼捕、锚张网、拖网等捕捞作业及花蛤养殖生产用工用船、超载、人货混装的渔船要加大检查力度。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无证渔民上船操作,带病渔船或超风力、超航区出海违规作业行为。要组织渔船编队出海生产,完善海上通讯、联络方式,确保自救、互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教育渔民出海生产必须配齐救生衣、救生筏、消防设备、通讯器材以及其他应急救生安全设施。应密切关注海面风力变化情况,当气候剧烈变化,风力强度超过渔船抗风能力时和台风来临之前应及时通知渔船就近回港避风,同时严禁在港的渔船出海生产或航行,要严厉打击取缔沙滩造船厂的违法造船行为。要加大渔业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和海难事故警示,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广大渔民渔业安全生产意识。
三要加强落实,完善渔业安全应急值班报告制度:7月前正是春夏季节,台风活动活跃期,花蛤生产收获期,安全隐患客观存在,海况多变,各沿海村要密切关注气象动态,及时将恶劣气候信息通知到各渔区,并加强对渔民的安全警示,要加强渔业安全应急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尤其要保证夜间节假日期间的值班,开启各种通信设备,保持信息网络畅通,要认真制定完善和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和防台风预案,以便随时应对海上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置或施救,各沿海相关村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渔业安全较、重大事故的层层上报工作,一旦发生较、重大事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确保最佳救助时机,对拖延报告甚至隐瞒不报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一经查实,按有关规定严格追究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