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美镇地图
霞美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1997年,面积75.5平方千米,人口5.4万,辖霞美居委会和霞美、中社村、山前村、刘坂村、过田村、眉田村、运头村、巷内村、五社村、白石村、董门村、北江村、前梧村、山岭村、塔岭村、下蔡村、后寮村17个村委会。行政村?(或居委会)所辖自然村或居民点,霞美村竹寺、后房、尾厝,中社村中社、江边、土楼,山前村山前、下刘、后山、沪头,过田村过田、土楼、竹林、陈仓、大厝、岭下,刘坂村刘坂大社、人东、陂下,运头村运头,眉田村大坑、水尾、城内、西坪尾、大祖后、下厝、下园、深沙、考塘、考塘墟,巷内村巷内、下河、枫仔,五社村香山、西崎头、下周、白沙仔、后田、竹仔林、埔尾,黄埔村黄厝路、垄仔埔,白石村白石、城仔内、上黄,董门村董门,溪仔村丈头、前山、大厝前、宅内、东欧、港仔头、城内、田?、寨仔内、西许,北江村北江,后寮村后寮、上庵、庵下,前梧村前梧、埔仔、下埔、西宅,山岭村山头、岭后、新城、后厝、前厝、后戴、新厝、洪坪,塔岭村旧厝、塔坪、上南寮、下南寮、后周、金坂、埔上,下蔡村下蔡、甲仔
自然资源
全镇共有耕地17602亩(人均0.28亩),山地30950亩(人均0.5亩),果园15540万亩(人均0.25亩)。名优特水果主要有龙眼、橄榄、杨梅等。拥有花卉基地面积8000多亩,年产值1亿多元,是全省4大花卉基地之一。全镇畜牧业规模实体数十个,其中,生猪存栏数达万头的有大众、顺兴、华友3家,大众、顺兴养殖场已取得省“绿色食品商标”。
经济状况
霞美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花卉产业发展迅速,丰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花卉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霞美花卉基地总面积达8000多亩,年产值1亿多元,有效解决农村600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出路;畜牧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镇畜牧业规模实体数十个。霞美镇有耕地2.4万亩,可开发的山地4.5万亩,可利用的浅海滩涂3.2万亩。丘陵地带的五社、黄埔、眉田、巷内、运头、山岭、塔岭、前梧等村以农为主业,主要产品稻谷、番薯、花生、蔬菜和荔枝、龙眼、杨梅、枇杷、桃、李等水果。果园有3万亩。黄埔杨梅品质特佳,远近驰名。沿海的山前、过田、刘坂、霞美、中社、白石、董门、溪仔、北江、后寮、下蔡等村渔农兼业。水产养殖业为经济支柱,每年总产量4.32万吨。传统的牡蛎自行附苗养殖1万多亩,改乱石附苗为条石“棋盘式”布局,并从滩涂向低潮区发展垂直挂养,年产蚝肉上万吨。发展太平洋牡蛎(日本大蚝)吊养1万多亩,年产大蚝肉2000多吨,“霞美牡蛎”为名牌产品,“霞美蚝煎”驰名远近。又引进台资发展鲍鱼和对虾及贝类养殖。养殖鲍鱼的有台资禾美养殖公司,用地25亩;正兴养殖公司,用地15亩。对虾养殖以江隆养殖公司为最大规模,投资152万美元,养殖面积2.1万平方米。养殖文蛤的有三达水产养殖公司,养殖面积150亩。此外,虫、寻虾混养3000亩,蛏、蚶及其他贝类混养共4000亩,藻类养殖300亩(其中紫菜150亩),白鳗鱼养殖200亩,欧鳗养殖50亩,牙扁鱼养殖100亩。霞美积极发展工业,鼓励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增资扩营,积极扩展国内、国外市场。以机械电子、箱包鞋业、石材建材、陶瓷工艺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正在形成,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市重点项目福建福山轴承有限公司的建设也进展顺利,并已投产;泉州变压器厂、宏利达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被确认为南安市"明星企业"。同时,充分利用丰霞高新技术密集区的优势,高度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狮山电器设备厂荣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截止200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分别是福山轴承有限公司和泉州变压器有限公司。主要有机电、电子、汽配等三大支柱产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7家,省名牌企业1家,福山轴承“FS”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交通条件
省道306线、金霞公路、柳中公路、军民连心路贯穿而过,公路总里程62.1km。丰州大桥与柳中路连在一起,沟通省道305、306线,交通路网密度为1.2km/km2。距南安、泉州市区、高速公路入口处均在10km左右,距晋江机场13km,泉州火车站13km、后渚港16km,交通十分便捷。
主要乡贤
海外侨亲5万人,历年捐资累计4780万元,印尼侨胞洪天紫先生及子女洪基瑞等6兄弟,香港同胞黄朝阳、陈通贵、陈汉榕等。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2亿元,工商税收入库3346.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600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2%,全镇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镇党委、政府荣获南安市三农工作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今霞美镇所辖地城南部的山岭、塔岭、前梧一带,宋代属常乐乡绥康里。明代属九都,清代为戴坑保,清初顺治年间一度划属八都,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划属九都。除此而外,今霞美镇大部分地方宋代属安仁乡永清里,明清时代属七都,清康熙三十九年编为山前、留坂、云霞、眉田、巷内、洋山、白石等保。民国初年,今霞美镇属区公所设在杜浔的南区所辖,后南区改为第二区。民国29年,在今霞美镇分设霞美、白石2乡,民国33年合并为霞美乡。新中国初期,分设属于第四区(旧镇区)的刘坂、山前、霞美、五社、巷内、黄埔等乡。1958年9月,旧镇区改为旧镇公社,今霞美镇当时分属旧镇公社的刘坂、五社、北江3个管理区,刘坂管理区辖竹寺、江边、后房、尾厝、中社、陂下、围内、过田、人东、山前10大队;五社管理区辖下周、巷内、眉田、黄埔、西崎头、竹仔林6大队;北江管理区辖上黄、白石、乍内、前山、东欧、董门、北江、后寮、前梧、甲里10大队。1960年5月撤销管理区,原3个管理区所辖各大队分属新从旧镇公社分设的霞美、溪仔墟2公社。1964年9月,溪仔墟公社合并于霞美公社。经过若干调整,霞美公社共辖霞美、中社、刘坂、过田、山前、眉田、巷内、五社、黄埔、白石、溪仔、董门、北江、前梧、山岭、塔岭、后寮、下蔡18个大队。1980年,从眉田大队分设运头大队,至此,霞美公社共辖19个大队。1984年9月,霞美公社改为霞美乡,各大队改为行政村。1990年4月,霞美乡改为镇。1995年成立一个居民委员会。至2001年,全镇人口5.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