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泉州市地图 > 南安市地图 >
英都镇地图
英都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产简介

英都有一些土特产如名闻遐迩:“绿豆糕”它制作始于清末,以绿豆为原料,搭配砂糖,饴糖,和柿霜粉。2载誉泉南“花生蓼”始于1930英墟街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先炸出蓼花坯,蘸堂,滚上‘米香’这就是蓼花3宴席珍品‘麻糍’始于清初。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芝麻,白糖为辅料。是大开脾胃称酸笋,还有英东恒坂的黄瓜以及坂埔芋这些都是英都有名的特产。

景点

云从古室,乃闽南名刹,位于南安市英都镇的龙山北麓,原为禄寿院,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创建。北宋熙宁八年(1075)重修,后废。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乡人于此修建龙山书院。元代,有儒生屡考不第,寄寓于此,致志笃学,适院上侧龙兴寺废,便迎清水祖师供奉于书院。是夜,梦祖师曰:“宜树人宜才为生。”儒生便无意功名,设馆授徒。学生有成,尊师为“云从先生”,取《易》“云从龙,龙起而臻云气”之义。明成化间(1465—1487),英都洪氏六世祖洪旸道在此设馆,首创乡学,乃并寺院、学馆,更名为“云从古室”。到清乾隆间(1736—1795),又作较大重修,此后不断有所修缮。1978、1990年先后重修主殿、护厝等主体建筑,并塑造佛像及殿内设施,增建山门、石阶、凉亭、水榭、眺望台、罗汉阁。山门牌坊横额“云从古室”四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字。云从古室是英都人文发祥地,历代有许多子弟在此攻书,仅明、清高中进士、举人就达81名。云从古室又是道教禅院,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诸多诗词题咏和楹联佳章,惜年久散失。),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今英都镇)人,清朝开国重臣,官至三边巡抚、陕西总督、五省经略、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七省经略。在英都镇镇上,还流传着与洪承畴家族有关的一个故事,即“素月孤舟”。明朝灭亡后,洪成畴胞弟洪成峻隐居故乡英都的溪中船上,自称:“脚不踩清朝地,头不戴清朝天”,并刻“素月孤舟”于石壁上,以表高风亮节,最终活活饿死在飘于水面的船上。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洪氏敬老宴

泉州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百岁老人,与这方水土有着尊老敬贤的风气息息相关,在泉州许多乡镇里面,至今都还保存着一些敬老的传统。南安英都一年一度的敬老宴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位于南安西北部的英都镇,又称“翁山”,自古以来就有敬老和兴学传统。今年重阳节,英都镇董山昭惠庙举办了一场敬老座谈会,特地请了南音乐队现场表演,宴请古稀老者共庆佳节。英都还有一年一届的中秋敬老午宴,每到中秋节,来自全镇的翁山洪氏东四房的几百个老人便欢聚一堂,共享午宴,彼此祝福健康长寿。百岁老人洪维钟每到此时,都会抱着他心爱的琵琶,拄杖前来,表演拿手绝活。据出生于英都的洪顶明先生介绍,翁山洪氏东四房举行的檀越中秋宴会是从清朝延续至今的。早在康熙17年,当地武生洪宝基主持重修石狮祠、石泉院,并倡导每年中秋于石泉院宴请七十岁以上的长者和有学之士,以此来弘扬尊老敬贤的风尚。这个风俗代代相传,成为镇上重要的传统,直到民国末年因为兵荒马乱才被迫中断。2000年,在海内外众多洪氏宗亲的倡导和捐助下,英都镇筹资300多万元重建了石狮祠、石泉院和檀越祠,恢复了每逢中秋节举行敬老和奖学活动的传统。今年已是该活动恢复后的第四届了。

交通运输

英都镇公路干线呈“人”字型,以镇区为中心向3方辐射:向东北6公里通仑苍镇,与省道306线相接。向西13公里达翔云镇可通经安溪龙门镇的省道205线。向东南经乌墩岭捷径到厦门市仅88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大宗货物到漳泉肖铁路的仑苍货站托运,仅7公里之遥。镇区到晋江机场60公里,到厦门机场100公里,到泉州海上码头5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