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集镇地图
陈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
全镇有小学20多所,初级中学3所,中学1所,镇中心小学1所,镇中心中学1所,为江苏省陈集中学。江苏省陈集中学是江苏省省级百所重点中学,创建于1955年,1958年增设高中部;2002年东崔中学高中部、2003年羊寨中学高中部和陈集镇胡庄初中先后并入。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210亩,65个教学班,4000名学生,300名教职工。
经济发展
近年来,陈集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瞄准“以工强镇,兴农富民”这一奋斗目标,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中心,抓住项目建设和财源建设两大重点,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三大战略,成绩斐然。在工业经济方面,由于交通便利,政策优惠,服务优质,外来客商投资项目不断增加,目前全镇已形成服装、食品、板材、印刷、建材、机械加工等特色产业,共有各类企业30多家,年销售额已达亿元以上。其中,精细铸造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在苏北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农业经济方面,由于精心培植了生猪产销、劳务转移、规模种养等支柱产业,富民步伐不断加快。经过10多年的摸索打拼,该镇“户户养母猪,网上销苗猪”已成为全县生猪生产的最大特色,目前,苗猪已销至全国1500多个市、县,生猪名片已叫响江苏,走向全国。此外,近年建起的10万只禽场、万头猪场等规模种养基地引领更多的农民迅跑在小康路上。在社会事业方面,水泥路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工程使千家万户从中受益。除此,该镇还下大力气发展停翅港红色旅游,早日打造红色旅游名镇。
概况沿革
陈集原名程桥,明初开始在程桥起集,因陈楼村陈氏在此集立了千顷牌,改名为陈桥集,后又称陈家集,清朝中期演变为陈集。清末属北方棠西村。1934年,改建为陈桥镇,属第五区。1944年10月改称陈集区。1949年改为定陶县第三区。1958年3月成立陈集乡。1958年8月成立火箭人民公社。同年,更名为陈集人民公社。1984年1月成立陈集镇至今。
地理位置
陈集镇位于定陶县北部,东经115°38′,北纬35°12′。南与杜堂乡交界,东和半堤乡为邻,北依洙水河与菏泽市接壤。西部是保宁乡。镇机关驻陈集村,距定陶县城15公里。
简介
陈集镇坐落在江淮分水岭上,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地处仪征市北部中后山区,总面积81.6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4个街道居委会,人口38728人。镇域内333省道纵贯南北,扬冶线公路横穿东西,得交通之便,享商贸之利。陈集是一个历史古镇。原名大唐村,宋、元时改名为孟家岗,明初,因官封监察御史、云南巡按的陈琰曾居于此,遂改名陈御史集,又称陈家集。陈集原属江都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分江都置甘泉县,从此时至清末陈集一直属甘泉县。因陈集地理位置适中,地当扬州通六合、天长官道,往来车马不断,甘泉县移上官巡检司于此,管辖扬州西山的十三集,江(都)甘(泉)食盐总店又设于此,负责经销扬州西北乡十三集的食盐,陈集逐渐发展成为西山十三集之首。陈集镇是扬州西部的重镇,历史因其商贸繁荣而素有“西山小扬州”之称。清朝林溥《西山小记》有诗形容:“西山自古擅风流,乔木森森棨戟修。甲第极多商贾盛,由来人说小扬州。”,陈集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陈集是八路军湖西办事处所在地,同时,也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征县第一届县委就诞生在此;甘泉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共甘泉县委和甘泉县地方抗日武装甘泉支队也诞生在陈集。陈集是一个新型集镇。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陈集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成为仪征市中后山区的金融财税中心、司法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医药卫生中心、交通邮电中心和菜鹅基地。1999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陈集乡设立陈集镇,2000年4月区划调整时,将原高集乡的9个行政村并入,2004年划出2个村,陈集镇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陈集镇提出了建设一流强镇、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近年来,陈集镇围绕富民强镇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技推动、外向牵动、规模拉动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化、市场专业化、农村城镇化,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90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4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482万元(工业9641万元,建筑业384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87万元。完成三业总产值9604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974万元,工业总产值48450万元,建筑施工总产值16258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8363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565.3万元,工商税收1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6元,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