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盐城市地图 > 阜宁县地图 >
杨集镇地图
杨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近年来,我们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向上争取,向内挖潜,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杨集至南庙垭、前进垭至五泉、铜冲至新庙等27公里水泥油路建设,维修改造了王家冲公路和140公里村级道路,全镇公路主干道实现了全线贯通,公路等级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工业经济

杨集镇主要工业企业运行良好,龙虾仁、纺织浆料、面粉、彩瓦、钢模板等产品名誉海内外,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速冻龙虾仁远销欧美和日本。以三星食品、三星彩瓦、华云助剂、世明铜材为代表的一批优强企业,已经成为杨集镇工业骨干企业。

区位优势

杨集镇水陆交通便利,连盐高速公路、324省道、伊利路穿镇而过;界圩河、五图河、东门河流经镇区,上游经盐河与大运河相通;距连云港港口仅55公里;距白塔埠机场仅60公里。形成海陆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全镇拥有长途客车40余辆,可直达浙江、上海、苏州、南京、淮安等地。

杨集毛笔历史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用麻皮操作细丝,捆绑一起,据说,这就是我们最原始的“笔”的雏形。后来,老樵夫的子子孙孙都做起了制笔的生意,并逐渐改麻为羊、马、鹿、黄鼠等畜、兽毛,改木棍为竹子,于是就有了毛与竹的“笔”;改蘸有色植物的浆汁以研磨黑蘸色的土或石,于是就有了黑与土的“墨”;有了笔蘸墨的笔,就不必再用刀锋与锥尖在石头、甲骨、竹片、木片上刻刻画画。在绢帛上书字及其后代纸的发明,用毛笔书写和绘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闻名海内的上蔡铁锅和杨集鬃刷均出产自杨集镇,上蔡铁锅、杨集鬃刷和杨集毛笔一起,成为河南省出口创汇名牌产品,其中国家二级企业上蔡县杨集镇锅厂生产的“豫上牌”铁锅、喷涂防锈保健锅、不锈营养锅、稀土合金锅分别被评为国优部优产品。现在的上蔡县杨集镇,已经成为一个飞速发展中的商贸小镇,全镇有50%的劳动人口在从事礼品文具的加工和贸易。在全国的每个省会城市和大中型城市,都有杨集人忙碌的身影,杨集人民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产业优势和敏锐的商业头脑,使自己成为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村村通公路,家家有楼房,全镇平均每20户人家就有一部私家车。2006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以“驻马店一乡镇两百多农民开豪华轿车回家过年四大劳务输出品牌让农民挺起胸脯”为题,在头版头题位置刊发了反映驻马店市上蔡县杨集镇人民,劳务输出外出经商情况的消息。就是杨集镇人民发家致富的真实写照!

杨集毛笔

种类繁多,用料考究,质地精良。笔分大楷、中楷、小楷、寸楷四大类,80多个系列。笔锋用料分羊毫、狼毫、鼠须、貂毛、香狸毛、细光风羊、白尖羊毛、马毛等。以羊毫和黄鼠狼尾毫混合为上乘佳品,制出的笔圆润、饱满,坚挺且有弹力,锋尖而又柔颖,修削整齐,书写流畅等特点。具有不掉头,不脱毛,不发叉,楷、行、草、隶书写,绘画之功能。在制作过程中,杨集人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从整理原材料到完成制作,要经过浸、落、梳、拔、拌、连、索毫、配锋等近百道工序,仅选料就需20余道。为了提高毛笔制品的新档次,杨集人运用现代化的操作工具,采取传统工艺与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笔杆的牛角、玉米采用机床车磨等工艺,并将竹杆、塑料、牛角和有机透明琉璃进行了新的组合。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农业方面

杨集镇按照“建设生态家园,打造绿色杨集”的目标,全力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以银杏、板栗、木耳、杉树、杨树等为主的产业初具规模。全镇计划用三年时间,形成3万亩银杏、4万亩板栗、5万亩速生林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区域特色。突破性发展养殖业,推进以圈山养鸡、畜牧小区建设为主的生态养殖新模式。目前,圈山养鸡项目试点成功,参与农户8户,总规模1.6万只,计划2006年规模达到30万只.以将军岭、五泉等养猪示范村为重点,带动了全镇养殖业的发展。全镇新增100头以上大户10个,建设1000头以上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