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兴镇地图
公兴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跨越式、裂变式、跃进式发展之路,初步形成玻璃工艺、机械配件、生铁冶炼、烟花爆竹、自动制绳、面塑饰品、冷冻保鲜、化工工艺、有机肥料、服装加工等10多类500多种品种的工业体系,玻璃工艺、烟花爆竹、面塑饰品等产业优势明显,产品畅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艺泉玻璃、龙海铸造、恒正烟花、博莱格绳网、国华保鲜、粮良阀门、沃邦肥业等一批规模企业,具有现代企业特色,成为全镇经济支柱企业。镇区南项目集中区、镇东私营工业园建设标准较高、生产规模较大,初具现代园区特色。农业经济步入辉煌。坚持依靠优势、发挥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品种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构建农民增收致富多元格局。利用镇南万亩荡滩、水域资源丰富优势,开发鱼、虾、蟹等特种淡水养殖区域15000多亩,确立环保立镇、生态发展意识,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全镇栽植意杨达100万株,被评为“绿色盐城行动计划先进乡镇”。科技投入在农业中份额加大,形成了500亩的科技示范区、5000亩的农业科技园、100户的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格局,加快了农业标准化、产业化进程,现有国华蔬果保鲜、大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企业3家。三产服务业迅速崛起。依托镇万亩荡滩淡水养殖资源优势,在镇区建成年交易额近亿元,苏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建成垂钓、观光为一体的水上娱乐中心――盐城市垂钓中心,同时又是省垂钓培训基地,实现了旅游产业的新突破;集镇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休闲、维修服务等三产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份额增长较快。投资环境明显提升。集镇初步形成三横四纵总体框架,道路、绿化带、路灯等设施配套齐全,达到“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标准要求,成为阜宁县内南部窗口集镇;建成了镇中心初中北教学新区,中心小学教学楼,教育布局全面实施到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逐年上升;镇中心卫生院软硬设施条件明显改观,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医疗保健网络健全。
相关政策
公兴镇是全县的生猪和小家禽生产大镇,畜禽生产在农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自08年以来,该镇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抓发展,坚持生猪和小家禽生产“两条腿”走路,切实加强领导和引导,突出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和规范型养殖,狠抓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力求在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整合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在九龙村高起点、高规格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另一方面,针对本镇实际,立足良好的小家禽发展基础,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拓展产业发展途径,狠抓小家禽规模养殖大户的培育。
一、虚心借鉴取“真经”。9月4日,由镇党委书记亲自带队,组织各村支部书记、片区、镇畜牧兽医站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绵阳涪城关帝村参观、考察、学习土鸡生产发展经验,重点参观了“关帝村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及运行情况。
二、明确思路求突破。通过学习、取经,同时对镇情、民情、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细致地分析,该镇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以凤凰村为中心,在全镇六村一居委会新规划发展年出栏土鸡200只以上的养禽大户100户,其中,4000只以上大户30户,1万只以上大户20户,新增出栏土鸡40万只以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家禽养殖大镇。
三、增添措施谋发展。为推进工作开展,确保目标实现,该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一是镇政府对纳入规划建设的农户实行政府补贴和部门帮扶制度。对农户建圈所购围网给予50%的资金补贴,对购买鸡苗的贷款实行资金贴息;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和相关站所负责人每人挂联重点规划村2户以上大户建设,每户给予不少于100元的资金和物资帮扶,村三职干部负责挂联本村大户的建设用材、用地的组织协调工作;片区、镇畜牧兽医站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和防疫、消毒、灭病工作。
四、利益联结完“链条”。为确保产业发展落到实处,该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与绵阳正农畜禽养殖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推行“订单”生产,由该公司负责提供农户养殖所需土鸡鸡苗,并保证按签约价进行回收,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基础设施
镇内交通四通八达,成(都)昆(明)铁路、成(都)雅(安)高速公路、双(流)黄(龙溪)省级旅游快速通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南玻铁路专线,将极大的方便来镇落户发展的企业货物运输。成都市南延线连接我镇,双(流)华(阳)路沿边而过。双电缆的110KV变电站,日供气80-100万立方米的双气源配气站,日供水6万吨的双水源供水站,能确保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对水、电、气的需求。
人居环境
全镇人均住房35平方米,新建房228间,改建房627间,院坝硬化9600平方米,建入户路2500米,建卫生井530口,建沼气池320口,改厨230间,改厕230间,改圈6900平方米。
医疗卫生
公兴镇公立卫生院地处文化旅游走廊沿线的,是一所集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为一体的集体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现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现有职工35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30人,后勤工1人;本科3人,大专16人,中专16人;医院在1999年投入了100余万元新建了门诊综合楼,建立了住院部;设置了内科、外科、妇保科、口腔科、儿保科以及中医科、预防保健科、急诊科、医疗保险办公室等科室;在2007年镇卫生院的标准化规范建设后,市县卫生局先后配备了救护车、200毫安X放射机、B超、心电图机、自购了心电监护仪、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提高了医生诊治水平,改善了就医环境。这项惠民工程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兴镇公立卫生院实行“五统一”制度,药品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和销售严格按照“江苏省人民政府[2004]113号令”执行;医疗收费按照物价部门审核的标准执行;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互助金的医疗补偿工作和社保等工作。关爱老人,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惠民工作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主要产业
公兴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种植的原则,按照县委、县府“南桑北烟全县猪、南椒(花生)北油全县休”的产业布局发展要求,实现“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园”的发展战略。结合公兴镇实际,主导产业以蚕桑、生猪、林业为主,以劳务输出、蔬菜、水果为辅,突出蚕桑、生猪优势产业、扩大基地规模,增加农民收入。1、蚕桑产业从2006年——2010年,全镇计划共建蚕桑基地六个,发展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蚕桑种植面积达到2400亩,总产4800担,总产值实现600万元。截止今年年底,全镇将实现栽桑面积2000亩,年发种700张。2、海椒产业坚持规模发展,形成区域布局。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并坚持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根据已批准的省级海椒农业标准化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的要求,拟用三年时间在我县建设打造2.5万亩国家级海椒农业标准化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全镇已落实面积1100亩,种子资金到位,凤凰村300亩全部落实到地块,规模成片。大力培育海椒种植大户,推动海椒规模化,区域化经营,促进家庭经营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发展订单生产,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海椒产业提升行动,提高海椒深加工水平和档次。培育和争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把现有的“鑫茂海椒”品种做成品牌,做好、做大、做强。3、生猪养殖产业2005年全镇年末共出栏生猪14350头,年末存栏9562头,人均出栏1.59头,总产值574万元,人均纯收入100元。全镇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立DLY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场6个,年产DLY杂交仔猪3万头,2010年生猪养殖年末出栏达到21145头,建立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200头以上养殖大户10户,100头以上养殖大户20户,50头以上的大户100户,年均总产值实现1113万元。截止今年底,全镇将发展养殖大户达到120户,新建DLY三元杂交繁殖场1处,年仔猪2.5万头,改造标准化圈舍120户,3600平方米,年末出栏商品肉猪19795头。我镇通过招商落实引进生猪规模养殖业主6户,年养殖规模均在1000头以上;架高压线2000米,落实了水、电等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投资在200万元,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养殖育肥商品猪1万头,繁育仔猪5000头,实现年养殖业产值近2000万元。4、土鸡养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创建土鸡养殖大县为目标,按照挖潜力,抓规模,拓增量、创效益、保安全、上台阶的总要求;通过服务促动,典型带动,示范推动,科技驱动,项目拉动,宣传鼓励等有效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土鸡养殖基地为重点,形成和完善“市场—基础—农户”高效稳定的产业链;以地方品种为特色,散养方式为手段,程序化免疫为保障,提高土鸡养殖经济效益,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土鸡饲养量为3000只,土鸡育雏及养殖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房屋一楼一底共40间,1500平方米。我镇计划年育雏及养殖量不少于20万只,每年按5%递增,五年后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以上,产业GDP达到5000万元以上,使我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剑阁土鸡”基地,继续加强专业村和专业户基地建设,强化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档案,保障土鸡产业健康发展。
政通人和
公兴镇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研究示范镇”,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荣获“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四川省科普示范镇”、“四川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镇”,荣获成都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镇”、“依法治理模范镇”、“普法工作先进镇”、“村民自治示范镇”、“绿化达标先进镇”,并被成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成都市麻羊基地”、“成都市二线蔬菜生产基地”、“成都市莲藕之乡”。真诚欢迎四海客商、八方贤才到公兴共谋伟业、共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