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泉州市地图 > 晋江市地图 >
深沪镇地图
深沪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划分

深沪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有深沪港集装箱码头。人口75095人(2003年末)。辖7个社区、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狮峰。名胜古迹有古深沪对外联系通道“壁山栈道”,台湾同胞祭祖圣地宝泉庵,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底古森林遗址”。唐称壁山里,宋称弦歌里,元称深沪。1958年属金井公社,1966年置深沪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4.8万,辖港阜、壁山、南春、东垵、后山、狮峰、金屿7个居委会及首峰、群峰、华峰、东华、华山、浔光、华海、坑边、东山、柳山、运伙、科任12个村委会。代码:350582105:~001港阜社区~002壁山社区~003南春社区~004东垵社区~005后山社区~006狮峰社区~007金屿社区~201华山村~202首峰村~203群峰村~204华峰村~205东华村~206浔光村~207华海村~208坑边村~209东山村~210柳山村~211运伙村~212科任村~400深沪工业区

基础设施

供水工程:拥有日供水10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污水处理:拥有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25万吨的晋江金泉环保污水处理厂一座,准备扩容至日处理污水4万吨。供电工程:发电量3亿千瓦时的火力发电厂一座,3.5万伏和11万伏供电线2条,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面完成。交通工程:大深公路、深金公路、英深公路、泉州沿海大通道等贯穿全境,陆路、海路运输十分方便快捷。码头建设:现拥有商业码头、渔业码头各一个。万吨级商业码头年吞吐量一百多万吨,后方堆场21万平方米。渔业码头总投资5800多万元,顺岸码头443米,防波堤长300米。2003年深沪港晋升为国家开放口岸,深沪国家中心渔港获国家农业部批准,渔港扩建工程总投资概算6675万元。

地区特产

深沪水丸:即以海鱼肉为原料制作的鱼丸。深沪水丸取料认真,制作讲究。选用刚出海的鳗鱼、嘉腊鱼、敏鱼、马鲛鱼等作原料,制作时把鱼头、内脏去掉,而后用利刀把鱼肉刳下来,配以上等地瓜粉,精盐等佐料和水搅拌,搅拌手路要讲究功夫。随后捏成小丸放入煮沸的锅水中,待见到水丸浮上来,即捞起来。深沪水丸色泽雪白,嫩而不烂,极富弹性,香津爽口,不腥不腻,以肉骨汤配煮,色调淡雅,气味清香,为宴席中一道风味菜肴。马鲛羹,以新鲜马鲛鱼为原料,生抽、白清、蒜泥和蛋清为佐料。味道鲜美清香、可口生津、百吃不腻。野生紫菜,其质细嫩,色泽棕黑,清甜可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有降压祛瘀之功效。石花糕,采摘生长在礁石上的石花,再经洗涤、暴晒、提炼,使之结冻成品。具有清凉解毒、生津止渴,驱油腥、降虚火之功效,是夏季极佳饮品。

城镇规划

深沪镇总体规划进入修编评审阶段,镇区规划用地5.55平方公里(不包括东海垵开发区),以建设“开放型的工业、港口、旅游型侨乡城镇”为目标,合理布局工业区、生活区、商贸区、旅游区,从风景旅游、生态环境、港口建设、抗震防灾及交通、能源、电讯、科教文卫、商贸服务、园林绿化等方面全面科学规划,总体规划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深沪褒歌

深沪褒歌是一种闽南民间小曲。晋江深沪一面依山,三面临海,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狮”的美誉,是个典型的渔区和商贸港口。渔民们在出航或归航的水程上,为驱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单,同航而相邻的船只便会互邀褒歌,以此来营造一些轻松气氛,消除劳累。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演唱的背景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表现的歌词内容和音乐风格也随之而异。因此,深沪褒歌便有多种不同叫法,如褒歌、摽歌、相亵歌、船头歌、扒蛲歌等。褒歌是渔民们在生产劳动中以大自然和人的情感为内容创造的,唱词大多采取比兴、借喻等修辞手法,于朴实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性、通俗性。渔民们在海上相邀褒歌,随口编唱,回到岸上,或在海滩上作业时,经常对双方褒出的佳句绝句重温自娱,或修改补充,流入社会传唱,又得到更多的加工和提炼,成为船头褒歌的优秀作品。深沪褒歌主要包括劳动歌(如出船号子、拉网捕渔号子)、生活歌(如渔民生活苦歌、游戏歌)、情歌(如恋歌、别歌)和“相亵歌”(即渔民们互相说笑逗趣的歌,内容较粗俗,却也率真直白)。褒歌的歌词大多是七言四句,或是五言四句式,一二四句押韵。有由上下句构成对应式的、一板二眼的《褒歌调》,也有起承转合式的、一板一眼的《十二生肖调》。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形式,所以,人们在传唱的时候常有不同程度的即兴发挥。此外,还有一种俗称“开嘴管”的曲调,它的旋律接近自然形态,音高、音调、节奏等,都与歌词语言声调一致,即使出现一些滑腔装饰,也都语言化了,类似于小曲中的吟唱调。由于清代海禁及现代通讯在渔船上的运用等原因,深沪褒歌已停唱了很长时间。现在收集到的褒歌是从老人口中记录下来的,其中很多歌词、曲调与台湾的闽南语歌曲《行船歌》有相同之处。深沪褒歌作为独具特色的渔区音乐,是当时闽南民间生存、生活、生产状态和人文思想的真实写照,为闽南文化和闽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依据。

历史沿革

深沪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时称壁山里,唐称壁山里,宋称弦歌里,元正式启用深沪。明洪武二十年置巡检司,设九品司官,并筑司城造烟墩(烽火台),驻防正七品武职把总及五品千总,此制一直沿袭至清。1940年深沪建镇,解放后为第19区,1958年属金井公社,1966年拆出成立深沪公社,1984年复建镇制至今。现辖有19个行政村(居),面积33.46平方公里。深沪港,有集装箱码头。辖港阜、壁山、南春、东垵、后山、狮峰、金屿7个居委会及首峰、群峰、华峰、东华、华山、浔光、华海、坑边、东山、柳山、运伙、科任12个村委会。历史上深沪是一个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处在泉州湾“三湾十二港”之中。据《泉州府志》记载,唐代泉州港十八渡,深沪占两渡,是一个较大的商埠。明清时,海运业相当发达,据传有200—400吨位的“大福船”30多艘,碑载:清乾隆壬戊年发展到96艘之多,并在陈家渡设“里金局”(海关)。志载:“时深沪岛上万人烟,民财多至千万。”璧山顶石刻“深沪”二字,相传为罗隐书,深沪名字因此而来。

自然环境

深沪镇位于晋江县东南沿海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南界金井镇,西北接龙湖镇。9850户,汉族,通用闽语方言。辖南春、东垵、后山、港阜、璧山、狮峰六个居委会;运伙、坝边、华峰、东北、科任、柳山、东山、土屿、浔光、首峰、群峰、华海、华山十三个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地狮峰,距县人民政府驻地青阳镇24公里。主要侨乡,桥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一万多人。地势东南向西北倾斜,属沿海海岸占地。境内山峰有乳山、烟墩山。主要溪流有湖漏溪、源于湖、流经华山、华海汇入深沪湾。海岸线曲折长达十六公里,港湾、礁石甚多。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20.0摄士度。年均降水量965.0毫米,偶有霜期。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风。原称“沪江”,晚唐诗人罗隐题“深沪”于石崖,故名。宋属安仁乡,弦歌里管辖;明、清属十五、十六都。民国1936年属五区;1942年属深沪乡,1943年属深沪镇。建国后,1950年属十二区;1956年属金井区;1958年属深沪乡;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属金井公社;1961年组成深沪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成立深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