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林镇地图
英林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交通建设:拥有海陆空立体交通优势。距泉州晋江机场24公里,厦门机场100公里,深沪码头15公里。金井围头码头10公里,沿海大通道、英伍公路、草马公路、金东公路贯穿全境,全镇通车里程近百公里,90年代初即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供水工程:现有万时红至镇区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引水程。镇区自来水厂一期工程(1.4万吨/日供)即将建成通水。供电工程:全镇拥有英林、锦江2个110KV变电站。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邮电通信:全镇有程控模块局1座(装机容量1.6万门)、移动电话发射基站4个,各类电话用户35000户,户均2.8部。邮编362256。
城镇建设
英林镇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镇区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确定嘉排村为镇域次中心,镇域内形成“镇区一片区中心村———一般村”的等级结构。镇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77平方公里,东南片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几十家,园区集聚作用初显。东南片工业园二期(760亩)即将全面启动,西北片石材加工区(300亩)、南片工业区(500亩)正在规划论证中。镇区旧区一期改造工程(农贸市场)8000平方米全部完成,二期改造工程(影剧院至卫生院)计划拆迁改造面积6.24公顷即将动工,英林现代社区已进入征地、规划设计阶段。
经济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侨乡优势,加上党开放改革的好政策,使英林这个昔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穷镇,发展成为璀璨的“闽南服装名镇”。改革开放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4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0.3亿元,财政总收入1.3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分别是1978年的743倍、772倍、767倍、140倍。2001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乡镇第9位,实现宽裕型小康镇目标。服装纺织业和矿产业是英林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全镇现有服装加工、纺织化纤以及其他服装产业相关企业1100多家,成为晋江市乃至全省的主要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料集散地。全镇形成了西装、西裤、T恤、茄克等十多个中、高档服装系列产品。全镇共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劲霸公司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证书》,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该认证的服装品牌。全镇涌现出“柒牌”、“劲霸”两个省著名商标。规模化企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2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家,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产值超过全镇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柒牌、劲霸公司被列入全国5000家重点工业企业,锦福化纤公司被确定为省九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99年至2002年,全镇共新批外资企业77家,办理增资24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26亿美元。2002年,三资企业总产值25.22亿元,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3%。全镇花岗岩矿产总储量300万立方米,石材加工厂(场)50多家,荒料石、地铺石、石板材以及其他建筑石材热销国内外,2002年矿业开发利用总产值近亿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镇区拥有英华酒店、振英大酒店、捷龙酒店、捷龙超市、鑫龙购物中心等大型餐馆(商贸)企业。各类特许专卖店不断增加,信息咨询、物流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对周边乡镇形成较大的辐射作用。
人口民族
2002年底,全镇常住人口44700,均为汉族,主要以洪姓为主。是闽南地区洪姓最大的聚居地之一。外来人员近3万人,旅居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约3万多人,是晋江市的主要侨乡之一,也是东南亚各国众多侨胞的祖籍故土。
社会事业
教育:全镇现有中学2所、小学18所。首批通过教育强镇验收。英林中学建成园林式校园,2002年9月被确认为省三级达标中学,2006年2月又被确认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校;拥有英林中心小学、达德小学、西塔小学、陈山小学共4所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英林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泉州市一级达标幼儿园;英林中心小学、嘉排中心小学、达德小学、西塔小学顺利通过晋江市素质教育一级达标评估验收;各中学均设立了计算机室,并在全市率先实现“校校通”。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顺利通过了泉州市小学“十配套”建设达标验收。三年累计投入教育3500万元(含侨捐),文体:拥有长存公园、南湾公园、沿海地区革命斗争陈列馆、英林影剧院、嘉排体育中心等一批设施完善的文体设施。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在第五届全民健身节活动中获得泉州市先进单位称号,嘉排排球队、钞井门球队在省市比赛中屡获殊荣。卫生:全镇拥有中心卫生院、卫生分院各1个。中心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医院复评,被评为晋江市医疗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农村甲级卫生所达到41家,农村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连续四年完成无偿献血任务,获得省级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称号。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实现与全市光纤联网,入户率达63%。有线广播“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计划生育:按计生年度统计,2002年全镇出生344人,出生率7.69%,计划生育率98.26%,计生合格村(含基本合格村率)100%,其中锦江村连续5年实现合格村。精神文明:英林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初步成效,拥有英林邮政分局、电信分局、农行等10多个市、省(部)国家级文明单位,英林镇还赢得了省级“文明乡镇”荣誉。铁观音茶业在英林蓬勃发展,镇政府旁祥和小区竞霸茶业已成为在英林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最喜欢去的休闲聊天场所之一。
历史沿革
英林镇以驻地英林村得名。据传,明末郑成功部属洪天福据此山林抗清,故名英林。又因其地小山丘状若摇篮,方言俗称“乌篮”。宋时属安仁乡幼善里,元至清属十四都,1942年为英林乡。解放初成立十一区,后改为十八区,区址设于英林村,1956年撤区归入金井第八区。1958年上半年恢复英林村,下辖8个村,乡址位于后头(后设于埭边)。1958撤乡,归入龙湖公社。1961年从东石、金井、龙湖三公社划出部份大队,组成英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英林乡。1991年改为镇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