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开县地图 >
中和镇地图
中和镇相关地区地图:

三、经济

中和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玉米、稻谷、薯类、小麦、豆、荞子等,适宜种甘蔗、花生、油菜、土烟、磨芋等作物,茶叶、竹笋、竹材、五倍子、天麻等且中和盛产柚子、柑桔等农副产品,特色产品有中和陈醋和板鸭,特色小吃有中和豆花。其中陈醋极有特色,远销各地。乡镇企业有化肥、建材、加工等厂。

经济状况

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茶、生姜、大豆、山楂籽和红瓜子。随着宁中公路油化工程竣工和五里沟路段的拓宽,交通条件显著改善。镇经济中商贸经济和乡镇企业占有较大比重。镇年国内生产总值20100万元,年财政收入380万元。境内有锑品冶炼厂、选矿厂、红砖厂、竹木加工厂等。设有中学6所,小学70所,医疗机构5个。主要古迹有杉木园等地的汉晋古墓群、宝峰村峦头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保和五里沟段,江水碧绿,青山倒影,清代建设的春水桥飞架两岸,如长虹般壮观,正在建设旅游景点。

辖村情况

上街:村委会驻上街,辖上街、彭家山等10个村民组。面积0.7平方公里,耕地36.9公顷,307户,1192人。
下街:以地处中和圩下街得名。村委会驻下街,辖下街、鱼公塘、矮婆砠等11个村民组。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29.9公顷,307户,1197人。
麻田:盛产荸荠得名。村委会驻麻田,辖麻田、大树脚、李家、大门口、鸟仔屋场等10个村民组。面积2.57平方公里,耕地37.2公顷,261户,970人。
石珠坝:地处仁江沙洲水坝边得名。辖6个村民组。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11.5公顷,121户,424人。
大桃源:以村后桃树较多得名。辖大桃源、瑶头岭、小门口、八角塘、邓家、张家等7个村民组。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26.5公顷,193户,740人。
兴隆坊:村旁原建有牌坊得名。村委会驻兴隆坊,辖兴隆坊、东塘、水路脚、小桃园、锣钹界等11个村民组。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31.7公顷,246户,973人。
马鹿口:以村后山形似马鹿得名。村委会驻马鹿口,辖8个村民组。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16公顷,178户,646人。
羊山头:以村前有大树似凉伞、村后有山头,得名凉伞头,后演化为羊山头。辖8个村民组。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18.6公顷,114户,443人。
白田:此地地势平坦有利于农田开垦得名。村委会驻白田,辖白田、茶子漯、杜家、崩山坡、小白田、枣子园等15个村民组。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43.1公顷,320户,1196人。
蟠龙井:村旁一井传说出过蟠龙得名。村委会驻蟠龙井,辖8个村民组。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28.1公顷,220户,932人。
木华山:后山树木华茂得名。村委会驻木华山,辖8个村民组。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24.3公顷,139户,552人。
泮溏:以泮塘得村名。村委会驻新泮塘,辖老泮塘、新泮塘、油花楼等8个村民组。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37.4公顷,306户,1162人。
李家:从李家寨迁居,以姓得名。村委会驻李家,辖4个村民组。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5公顷,72户,269人。
坦坝:以地形似未开的兰花得名。村委会驻坦坝,辖坦坝,湾子里、油坝等9个村民组。312户,1162人。
周家:周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周家,辖周家、新陈家洞、胡家、下矮婆砠、康乐亭、大塘洞、后头山等7个村民组。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9.3公顷,217户,949人。
陈家洞:村立洞中以姓得名。村委会驻周家,辖陈家洞、孙家、寒婆婆等9个村民组。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35.4公顷,196户,775人。
枫木脚:村立枫木树脚下得名。村委会驻枫木脚,辖枫木脚、漯里、新胡家、胡家、出水岩等6个村民组。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34.7公顷,210户,809人。
新开:村立新开的一口塘边得名。村委会驻新开,辖新开塘、新口源等10个村民组。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76.1公顷,480户,1891人。
淌头:村前有一淌坝得名。村委会驻淌头,辖淌头、秦家、凤仙桥、下黄岭、六亩田、上黄岭等12个村民组。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2.6公顷,321户,1220人。
岭头:村立于古岭东西脚下得名。村委会驻岭头,辖岭头、牛堂漯、磨石漯、上古岭等10个村民组。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75.5公顷,456户,1762人。
黄千二:元朝以黄姓祖先姓名得名。村委会驻黄千二,辖黄千二、棉布漯、草田里、月光岭、三角塘、茨菇岭等10个村民组。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40.1公顷,309户,1185人。
四坊:从岭头迁居,因兄弟列为第四得名。村委会驻四坊,辖四坊、四坊新村等5个村民组。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37.4公顷,194户,781人。
犹璧:原名牛波,犹似璧玉,后雅化为犹璧。村委会驻犹壁,辖5个村民组。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30.4公顷,166户,736人。
龚家:龚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龚家,辖龚家、罗家等6个村民组。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33.6公顷,249户,997人。
立脚:村立白云山东脚下得名。村委会驻立脚,辖立脚、竹源头、早禾洞、何家、李家、大平里、石灰窑、桐木塘、井子口、满竹坝等10个村民组。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41.3公顷,279户,1017人。
荒竹山:建村前为荒芜竹山,故名。村委会驻荒竹山,辖荒竹山、慈觉山、胡家漯、坪漯、邹家、龚家、潘家、老鼠坳、茅田漯等9个村民组。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64.3公顷,236户,926人。
聂家:因姓得名。村委会驻聂家,辖聂家、李家、麻芝冲、马脊坳、大坝口、坪峰头、烂泥湖、棕树坪、板栗山、崩坑漯、庵塘坪等15个村民组。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64.3公顷,375户,1484人。
蒋家:蒋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蒋家,辖蒋家、唐家蛇尾、桥头李家、牛桃漯等6个村民组。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1公顷,267户,866人。
谢家:谢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谢家,辖4个村民组。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22.8公顷,138户,568人。
邓家:邓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邓家,辖邓家、黄家、老胡家、新胡家等4个村民组。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29.3公顷,204户,810人。
西山:以片名命名。村委会驻西山,辖西山、聂家、王家、唐家、伍家、金刀湾、邓家、罗家、张家坪、邓家漯、蒋家等11个村民组。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0.1公顷,320户,1308人。
保和:因位于保和山下得名。村委会驻保和,辖5个村民组。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26公顷,148户,518人。
新福祥:从保和分村建居新屋墙,后改为新福祥。村委会驻新福祥,辖3个村民组。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22.5公顷,109户,453人。
坝眼:从陈家分居建村在坝眼边得名。村委会驻坝眼,辖陈家、蒋家、坝眼、塘复冲、杉树塘、罗家、朱家、虎头岭、立山里、黄家塘等20个村民组。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52公顷,361户,1320人。
罗卜源:以片名命名。村委会驻桐油坪,辖西林庵、雷家、周家、乐家冲、竹山园、井眼边、胡家、李家、吕家、桐油坪等13个村民组。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53.6公顷,327户,1263人。
排楼屋:从道县坦头十个门楼分来一个门楼得名。村委会驻排楼屋,辖排楼屋、围子田、神屋井、龙头车、拐子塘、纸厂坝等14个村民组。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52.9公顷,349户,1386人。
冷水洞:以村边洞水冰冷得名。村委会驻上冷水洞,辖上冷水洞、熊家、对门、邱家、黑山岭、季里洞、下冷水洞等9个村民组。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32.7公顷,192户,809人。
永乐塘:传说明朝一皇帝访西路到此村一宿,人们感到快乐而得名。辖永乐塘、立山里、陈家、朱家等9个村民组。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37.8公顷,253户,946人。杉木园:以村后山杉木树多得名。村委会驻杉木园,辖杉木园、竹子脚、大泮漯等7个村民组。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20公顷,164户,661人。
荒塘:村前有口塘,秋冬不能出水,故名荒塘。村委会驻荒塘,辖婆婆洞、蒋家、杨家、荒塘、老塘屋、小杨家等10个村民组。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35公顷,180户,783人。
断石桥:以片名命名。村委会驻断石桥,辖彭家、上彭家、铺上、唐家、凉亭里、袁家、深漯等14个村民组。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64.8公顷,436户,1618人。
杉树脚:以村后山杉树多得名。村委会驻杉树脚,辖杉树脚、李广洞等8个村民组。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31.4公顷,154户,611人。
何家山:先前杨姓来此居住,得名杨家山,后杨姓迁走,何姓迁入,更名何家山。村委会驻何家山,辖15个村民组。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38.3公顷,261户,1110人。
新屋里:从四都老屋里分居得名。村委会驻新屋里,辖新屋里、青山、老凉亭、牛轧岭、架井邱等11个村民组。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37.7公顷,213户,802人。
谢罗塘:谢、罗二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谢罗塘,辖谢罗塘、穇子脚、湾子里、功漕漯、三家漯、陈福字、吊马岭等10个村民组。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44.3公顷,278户,1099人。
老屋里:祖先从江西迁来长久定居,故称老屋里。村委会驻老屋里,辖12个村民组。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27.5公顷,183户,741人。
慕投老村:元朝建村,座向由西南转向北方得名磨头,后雅化为慕投。分村后称慕投老村,辖老村、盘子田、蛇骨弄、虎形山等16个村民组。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43公顷,257户,940人。
慕投新村:从老村分居得名。村委会驻新村,辖14个村民组。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47.9公顷,320户,1315人。
黄坝头:村立坝头得名。村委会驻黄坝头,辖黄坝头,虎形岭、土地脚、全冲漯等14个村民组。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37.5公顷,278户,1061人。
新彰佳山:从老彰佳山分居得名。村委会驻新彰佳山,辖新彰佳山、砠脚、寒家坪等8个村民组。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76.8公顷,299户,1183人。
老彰佳山:明朝定居,清朝慕投的女妆嫁给李姓的山,叫妆嫁山,后雅化为老彰佳山。村委会驻老彰佳山,辖老彰佳山,益田、尧田、牛形岭等20个村民组。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76.8公顷,564户,2182人。
宝峰:地处宝峰山下得名。村委会驻上龚家,辖上龚家,下龚家、蒋家、沈家等6个村民组。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28.5公顷,193户,803人。
油榨屋:以村侧一油榨坊得名。村委会驻油榨屋,辖油榨屋、落叉口、茂林岗、紫云山、爻里、新屋地等11个村民组。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43.1公顷,308户,1164人。
高子洞:以洞口地势较高得名。村委会驻高子洞,辖高子洞、晏家坪、黑竹山、荷家塘、古山塘、羊公坝、狮子砠、川岩、黄泥冲、司马塘、米塘等26个村民组。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70.1公顷,392户,1491人。
井子口:位于茶子园山口,以村前水井得名。村委会驻井子口,辖井子口、鸡德丘、庆乐园等5个村民组。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20.7公顷,128户,504人。
茶子园:以盛产油茶得名。村委会驻茶子园,辖茶子园、断源头、邝家等16个村民组。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35.8公顷,220户,887人。
山林塘:以塘大、林茂得名。村委会驻山林塘,辖山林塘、马蹄冲等6个村民组。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22公顷,151户,629人。
和平:地形象仓库,原名库里,后改为和平。村委会驻和平,辖16个村民组。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85.4公顷,630户,2405人。
仁杏:地形似岩鹰,原名岩鹰塘,后改为仁杏。村委会驻仁杏,辖仁杏、孔子坝等10个村民组。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30.3公顷,207户,802人。
大塘漯:以地名得村名。村委会驻大塘漯,辖凤形、鸡公庙、蛇皮洞、聂家、上蔡家、下蔡家、周家等7个村民组。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18.5公顷,115户,475人。
上吴:原此地不满百人,称吴伯营,分村后为上吴伯营,简称上吴。村委会驻上吴,辖上吴、毛竹漯、黄沙漯、袁家、徐家等6个村民组。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27.1公顷,144户,536人。
下吴:地处上吴之下,分村后称为下吴。村委会驻下吴,辖螺蛳滩、麻地里、大光地、金洋坪、上水榨、滑石板、蔡家、老鸭棚、泥头湾、对门河等10个村民组。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21公顷,146户,590人。
白花源:春天村后山上百花盛开得名。村委会驻大百花园,辖观音顶、庄房门口、牛头山、崔家屋场、周家棚、磨石湾、何家、天鹅塘等8个村民组。耕地8.8公顷,123户,490人。
西江源:以片名命名。村委会驻西江源,辖新阳漯、梅子坪、罗家、黄巴漯、黄家、彭家、牛古凼、蒋家等8个村民组。面积23.6平方公里,耕地7.5公顷,103户,440人。
杨柳田:村边田旁杨柳树多得名。村委会驻杨柳田,辖杨柳田、漯婆田、肖家、茶婆漯、大安塘等5个村民组。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7.5公顷,124户,414人。
白公殿:村内昔日建有白公庙得名。村委会驻白公殿,辖白公殿、老楠木漯、新楠木漯、湾子漯、上家漯、形漯等6个村民组。面积18.4平方公里,耕地16.2公顷,121户,445人。
砠江:以片名命名。村委会驻砠江,辖陈家、唐家、雨塘边、龟形漯、芹菜漯、聂家岭上、水泥冲、狗形漯、子槽漯、斑狗漯、大桥边等10个村民组。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15.5公顷,167户,631人。

镇情概述

中和镇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北部,居东经104°45'49"--104°53'08",北纬30°03'17"--30°13'31″之间,平均海拔445米,其东、南、北面分别与雁江区的丹山镇、东峰镇、清水乡、宝台镇、保和镇接壤,东北部与乐至县的中天镇毗邻。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222亩(以下数据均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准),其中田24500亩,土52722亩,占雁江区22个乡镇中的第二位,系雁江区第二大农业镇。307县道(板永路)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乡道贯穿南北。镇区距资阳市区27公里。镇区内有街道8条,辖居委一个,镇人民政府驻中和街。农村辖中和、铜锣、大圣、白云、广德、鱼水、飞山、狮马、青龙、罗家、红光、干沟、巨善、雷庙、金马、龙嘴、清凉、三清、瓦盖、方家、凉风、明月、罗汉、高字、龙虎25个村,451个组。该镇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傈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纳西族2人,非农人口2936人。中和历史悠久,唐属丹山县,宋隶磐石县,明归资阳县北乡,1743年(清乾隆八年)移宝台寺香馆建中和场,1747年呈准开市,1909年置中和乡(宣统元年);民国时期属九区,辖保和场、中和场、太和场、人和场、裕通场,区公所驻地保和场;解放初期属二区管辖,区公所驻地丹山镇。土改时期改为第四区,辖中和、金星、太和、添福、凉风、永泰、复兴、吉祥、迎龙、光明、真武、龙潭、方家、干沟、大同、高字、胜利17镇乡,区公所驻地中和场;合作化时期设保和区,中和、高字、凉风隶属保和管辖;干沟、龙潭、太和隶属丹山管辖。1961年10月,从保和区分出中和、凉风公社,丹山区分出干沟、太和、龙潭公社,临江区分出大洪公社,增设中和区,区公所驻地中和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属中和区管辖的太和、中和、凉风、龙潭四镇乡合并建立中和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中和场。解放初,只有一条老街,约300余米长,石板镶嵌,街道狭窄。改革开放以来场镇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撤区建镇以来,场镇建设突飞猛进。水泥浇铸的板永路由西向东贯穿镇域全境,竹太路、中大路横跨镇域南北,全镇通村公路纵横交错,以镇区为中心,向西可通往区内老君镇、保和镇、资阳城区;向东可通往区内丹山镇、回龙乡、新场乡和东至县石湍镇、通旅镇等;向南可通往区内东峰、小院、堪加和资中县骏马镇等;北可通乐至中天镇等,公路宽阔,四通八达。先后修建了1000米长的方碧路水泥街道(为板永路的组成部分)、建横街,修建了育英桥、林江桥,引资1000万元修建的20000平方米的综合商贸市场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丹山、中和、保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近浇踌完工的林江路水泥大街与原有的方碧路水泥大街纵横交错,投资80万元完成了三级客运站的建设,增设了移动和联通机站各一处。在镇上,小灵通也能使用,信号很好。镇区面积迅速扩大到1.5平方公里,有街道8条,场镇可容纳人口8000余人;计划2000万元的老街改造.正在规划中。

经济建设

农作物主要以粮、油、果、菜为主,其中榨菜和海椒最为突出,建立了以青龙、铜锣、鱼水、明月、中和等村为主的10000亩的榨菜基地和以中和、飞山、鱼水、白云、铜锣、白云等村为主的7000亩海椒基地;实现产值450万元。建立了以白云、高字为中心的5000亩椪柑基地。预计产值1000万元。建立以龙嘴、方家等村的2000亩枇杷基地,实现产值1000万元。还建设以白云、方家等村为主的1000亩中药材基地。完成了水稻“大三围”栽培技术,推广5000余亩,在罗汉村成功举办雁江区和四川省水稻“大三围”栽培培训会、党委书记杨杰代表中和镇作了经验介绍。2007年开始建立“麦玉苕豆”复种模式试验基地,大胆引进大豆新品种“华夏二号”,增产效果突出。养殖业以生猪为龙头,2005年出栏肥猪86372头左右,畜牧产值45319118元;粮食总产量39236吨,农、林、枚、渔业总产值8163万元。已初步规划了生猪“六方合作”整体推进村2个。

一、地理概况

中和镇原名黎梓卫,镇境位于岳池县东南部,与华蓥市明月镇、岳池县临溪镇、伏龙镇、罗渡镇、广安区化龙乡接壤,黎梓卫社区又座落于渠江河畔,水陆交通发达,曾经是水上重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34.7平方公里,人口3.1万。该镇下辖羊头坝、河峡溪、祝垭、太阳坪、山陵湾、兔儿梁、凉风垭、大庙山、河堰沟、长梁子、智光嘴、长石坝、龙泉寺、卿家堂、金鼎山、甘家梁、左家寨、马家桥、大庙、资阳坪、二郎庙21个村委会和新场街、正南街、上东街3个居委会。

四、教育

中和的教育,以中和职中和中和小学为主,还有渠河一小,渠河二小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