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开县地图 >
紫水乡地图
紫水乡相关地区地图:

退耕还林

,紫水乡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注重与产业结构相结合,发展了一批经济价值高的经果林,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2007年,区上下达给该镇的退耕还林的面积是2500亩,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该镇采取镇领导落实包村,镇干部包社,实行目标考核的办法,奖惩兑现,同时,林业局也投入了4700元工作经费,促进该镇的退耕还林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该镇分管领导还到现场参与规划,组织调运苗木,督促种植,在苗木栽培上考虑与产业结构相结合,发展了一批经果林。到去年底,该镇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179亩,其中,栽植经果林580亩,生态林2599亩,退耕还林涉及5个村39个农业社,超额完成了区上下达任务。2008年,该镇在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更加注重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镇里组织有关人员到李渡、义和、镇安参观学习后,开始在蚕桑方面大做文章。2008年已落实蚕桑育苗400亩,可栽桑2000亩,落实经果林共500亩,这些林木见效后,将大大促进全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建设

,开县紫水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现有耕地22000亩,人口23609人,以粮食、蚕桑、榨菜、生猪为主要产业。2006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把水产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坚持发展不放松。截止2005年底,全镇共开发养殖水面3000亩,其中水库和山平塘水面1400亩、精养鱼池1600亩;发展水产养殖大户200余户,其中20亩以上24户、50亩以上8户、100亩以上3户。2005年产商品鱼2200多吨,约占全区水产品总量的1/4;农民人均水产养殖收入635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水产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其主要做法有三点。
精选项目:一、因势利导,精选项目。该镇淡水资源丰富,现有小(二)型水库8座、山平塘561口,养殖水面1400亩。当地农民有良好的水产养殖习惯。党委、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水库肥水养殖的契机,因势利导,教育引导养殖大户学习外地的先进养殖技术,改变传统的养殖习惯,跳出单纯依靠水库和山平塘养鱼的发展模式,鼓励养殖能人承包租用农户成片的冲冲田,围田修池,积极发展成片的精养鱼池,走出了一条科学养殖、滚动发展的新路子。
培育能人:二、培育能人,协会带动。发展水产养殖,水面是基础,技术是关键,能人是榜样。该镇党委、政府瞄准水产养殖项目后,着力宣传扶持百花村的水产养殖大户——夏光文,鼓励他投资80多万元,围田新建养鱼池,走规模发展之路。随着养鱼户的逐渐增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镇党政领导审时度势,引导成立了紫水乡水产养殖协会。2008年,该协会已发展会员70多人,并辐射到石龙、李渡、丛林等周边乡镇。水产养殖协会的成立,不但搭建起了养殖户信息交流的平台,减少了恶性竞争,而且还激发了业主的养殖积极性,增强了做大做强的信心,助推了水产养殖规模的大发展。百花村村委会主任王松,2003年仅有养殖水面3亩,2004年扩大到40亩,2005年已发展到100多亩,在其带动下,该村2005年新发展养鱼大户3户,新建精养鱼池250多亩。犁园村的蒋能德,在协会的带动和支持下,2004年至今,投资新建精养鱼池70多亩。协会成立以来,累计为会员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1500余人次,为会员节约成本30万元,养鱼平均单产从每亩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最高的达1500公斤;实行统一销售,每吨售价比分散经销高200元,为会员多赚80万元。
加大扶持力度:三、锁定目标,倾力扶持。为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该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水产养殖531发展规划,即:力争到2010年全镇发展水产养殖5000亩(产量3000吨)、产值3000万元、农民人均水产养殖收入1000元。同时,确定重点抓好百花、犁园、云星三个水产养殖基地村建设,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坚持水产养殖无小事,实行镇领导分片包村联系养殖大户制度和派出所挂牌保护制度。对新建精养鱼池的农户,实行“四优先”,即村社干部优先协调农户的承包地,农林站优先协调养殖用水,协会优惠提供良种鱼苗和配合饲料,建环、国土所优先审批养殖临时用房、并免收相关费用。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种植优质稻8900亩、优质油菜2000亩、优质大豆5000亩;出栏生猪10150头、圈存长毛兔26000只、牛1350头、羊1650只、家禽11万只,从宁波引进良种长毛兔100只。带动起了种植大户13户,养殖大户100户,规范完善4个综合服务社和3个专业合作社。招商引资约120万元。完成了100名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7900人,获得劳务收入3000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技改山平塘88口,整治水库2口,修复渠堰5.6千米。恢复改善灌面180亩。新装电话320门,并完成了幸福院和卫生院医技楼的改造,有线电视宽带网进村也正在进行,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总投资达400多万元。新增城镇建房面积15600平方米,增加城镇人口263人。社会事业。龙茶小学新建教学楼平方米,紫水初中新建学生公寓1505平方米。人口出生率为6.6‰,符合政策生育率88%,征收社会抚养费74万元。全乡创建最佳文明单位2个,文明单位6个,创建县级卫生红旗单位1个,爱国卫生先进单位6个。

相关措施

,紫水乡高度重视奥运会期间社会稳定工作,将其纳入紫水乡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举全乡之力,协调配合,调动各方积极性,并积极采取“七个一”确保奥运会期间社会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次深入的宣传。为在奥运期间,确保社会稳定,紫水乡7月15日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会。要求各级干部下村下社,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奥运,稳定社会治安,为奥运召开期间的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套系统的方案。紫水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四套方案。一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方案;二是确保水上交通安全方案;三是坚决打击非法小煤窑实施方案;四是坚决打击非法邪恶组织实施方案,并配套制定应急预案。一次重点的排查。全乡机关干部大下访,对紫水乡2008年存在的矛盾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带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和事件,进行专项清查,对重点信访、上访人员进行专人监控,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一次彻底的打击。2008年月28日以来,紫水乡安办及全体机关干部对全乡非法小煤窑实施拆、炸、封等措施予以坚决彻底打击,对非法小煤窑业主实施一对一的监控,防止非法再度开采。一次全面的化解。在矛盾纠纷大排查的基础上,对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进行--化解。做到矛盾在一线上消灭,问题在一线上解决。2008年以化解排查矛盾纠纷的90%。一套齐抓共管的机制。充实完善领导小组,建立专门的信访办公室,由“五位一体”具体负责奥运期间社会稳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将每一项任务落实到领导、部门、人头。乡属单位、村(居)委会实行零报告制度。一次心与心的交流。紫水乡全体党委成员深入基层,到老上访、信访人员家中,与其诚挚交谈。以理晓人、以情动人、以法明人,充分认识当前大局形势,细心、耐心的做好老上访、信访的思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大豆、黑木耳、烟叶、油菜等,经济林木有苹果、雪梨等、还有万亩速丰林、万亩竹海和千亩中药材生产基地。矿产资源有煤、铁、石英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