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巴中市地图 > 南江县地图 >
凤仪乡地图
凤仪乡相关地区地图:

4、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凤仪乡

基本情况:凤仪乡位于南江西南部,周围与正直镇、朱公乡、巴州区的三汇乡相壤。地势东西为高山,南北为狭长丘陵,木门河穿境而过,幅员面积37.6KM2。辖属九个村,30个社,总人口13836人,有少数民族7人(彝、蒙、壮多为婚嫁而来)。乡政府建立地桑树坝,常住人口1000人。凤仪,地势东西高,南北长,以高山、丘陵为主,最低海拔386米,最高海拔金字山1300米,平均海拔800米,相对高差950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850mm,年均无霜期300天。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地上资源为主,土地适种度广,盛产粮食、经济作物及一些特产,森林资源较丰富,覆盖率为35.7%,主要以森林、商品用材林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以蚕桑、柑桔、椪柑、脐橙、血橙、葡萄、甘蔗、雪梨、西瓜、蔬菜为主;水产主要以鲤、鲫、草、鲢为主;中药材主要以银花、川芎、杜仲、黄柏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牛、羊、鸡、鸭、鹅、兔为主。水资源:境内有木门河流过,占全流域40%,有莲花、深沟水库两座,各类山坪塘370口,微水池1000口。全乡二00四年年总产值四千三百万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
历史沿革:五十年代乡政府驻地桑树坝(先后在董家坝、渔脊垭设立乡政府),文化大革命时期,搞地名“一片红”,将“凤仪人民公社”更名为“前进人民公社”。1980——1986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指示,进行地名普查、本着尊重历史、保持地名稳定、反映地名特征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面貌,对公社、大队、生产队进行命名和更正,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组,至此,原“凤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风仪乡人民政府”,其它公社机关则冠以乡改变称谓,原用数字代替地名的大队一律用标准地名,改为“**村”。2003年12月前,全乡共有清花、鱼池、东流、董坝、深沟、桑树、檬树、龙江、南河、鱼脊10个行政村。2004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董坝、深沟两村合并为“永合村”。乡级政权机构设置为中共凤仪乡委员会、凤仪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主席团、凤仪乡人民政府、中共凤仪乡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凤仪乡人民武装部,下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监察室、维稳办等五个办事机构。
民俗文化:凤仪,出自《老子》“有凤来仪”语,历为礼仪之地、、好客之乡,素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称。逢年过节乡内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娱活动,如吹唢喇、狮舞以及文艺活动。有名气的景点如桑树坝、清花寺、玉凤垭、石龙河、朱蛾山等。
社会事业:乡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全乡科教文卫工作。一是乡、村两级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落实专门人员专抓,专门经费保障,专门阵地来开展,专门制度来巩固.开展定期各类技术培训,培训面达80%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乡村学校教学条件大为改善,软件、硬件设施齐备,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得以巩固,学校从小学到初中的各类学科设置齐全。二00四年及二00五年小学毕业会考的合格率100%,优生率100%。卫生工作实行县直管后,全乡卫生条件大为改观,农民看病就医更为方便,乡卫生院科室齐全,医疗水平大大提高,各村设置了村级卫生室,有80%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计生工作成就斐然,计划生育率达99%。
综合经济:该乡党委政府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县委县府总体部署,落实好“三个转变”、经营好“三大资源”、发展好“三大经济”,以人为本,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扩大改革开放,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农村经济总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8.02万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特色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以公路养护,水利建设、农田改造为重点的基本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一是以农民增收为主题,突出发展特色农业。以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稳粮扩经为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主题,引导农民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突出发展以生猪、南江黄羊、长毛兔、水果、水产养殖、中药材为主的六大骨干特色产业,在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上实现新的突破,培育了鱼池村的长毛兔专业村,檬树、东流的南江黄羊专业村,深沟、桑树两村的水果专业村,以及五个生猪专业村。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全乡生猪饲养量达到4.5万只,长毛兔1.5万只,南江黄羊从无到有,突破6000只。涌现各类专业大户350余户,全乡新植和改造水果1500亩。2004年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00万元。同时,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狠抓品种改良,力求在科技兴农上取得更大的效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农村闲散土地适当向种田能手、科技能手和产业大户集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专业协会建设。近年来,大力挖掘农村劳动力资源,组织近10万人次民工外出务工,同时,为外出民工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二是以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为主题,全力实施“两大工程”,1、全力实施“百十工程”。“实施百村升级上档,十村试点示范”工程是县委县府为全面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乡党委政府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围绕“经济收入大增加、生活环境大改变、生产条件大改善、文明水平大提高、民主政治大推进”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政府引导、自找投入、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专”的思路,以正凤线、正渔线为重点,以“三通(通路、通电、通信息),三改(改土、改制、改观念),三建(建池、建、建产业)”为主要内容,重点抓好桑树、渔池两个村的升级上档,实现了产业特色突出、增收项目稳定、发展后劲充足、干群关系融洽、群众精神振奋的目标。达到村美、民富、班子强的要求,充分展示“村强、民富、农家别墅、文明富强”的小康面貌,按照“党委部门包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的原则,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开展“驻农户、帮农民、解民忧、助民富”的活动。扎实抓好了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集雨节灌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沼气建设、抓好重点扶持村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重点抓好路网建设,做好正凤路的铺油工程。积极实施社通工程,继续整治和养护好现有村社公路,力争年内实现社社通公路。3、以改善发展环境为主题,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乡党委政府把改善搞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关键来抓,把集镇规划和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投资108万元新修清花河漫水桥一座,投资35万元硬化街道1500米。目前,广播电视网、通讯网、乡村公路网“三网”发展迅猛,覆盖全乡。我们正在抓住巴广高速公路途经凤仪的契机,紧抓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政策到位力度,资金项目争取力度,为外来投资者和本地民营企业主提供最佳的服务。目前,该乡已引进和发展一投资项目为40万元的民营企业一个,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6、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凤仪乡

凤仪乡:仪陇县辖乡。1940年建凤仪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21.4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高峰、青烟、三门、真武、犀牛、石门、玉泉、镜屏、茅观、红梁、高屋、高立、相灵、五台1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籽、烟叶。养殖猪、蚕、家禽等。

5、重庆市万州区凤仪乡

凤仪乡位于万州区东部,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重庆市级贫困乡,境内山清水秀,四季常绿,土壤肥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及菌类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2005年9月与凤仪乡并入恒合土家族乡。全乡幅员面积81.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4.63%。辖13个村,1个居委会,共79个组,7071户,27293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3378人,占50.3%。这里气候宜人,风光旖旎,生活着汉、土家、苗、蒙古等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以及汉族文化的交流冲撞,造就了恒合土家族乡独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2005年农业总产值4835万元。其中一产业2898万元,二产业565万元,三产业3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410万元。粮食总产量10717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凤合镇

自然地理:凤合镇地处寻甸县城西北部,距县城98公里,离昆明156公里。地处东经102°53′36″—103°5′45″,北纬25°42′56″—25°45′51″,东与该县金源乡接壤,南与该县甸沙、六哨乡相邻,西与该县倘甸镇相依,北与该县联合乡、昆明市东川区相连。全境地形狭长,从东南到西北,略呈长方形。东部山梁较高,最高点可看见金源、甸沙坝子,南部是全乡最高的位置马龙山,东西中间有铜矿公路(东阿油路)过境,高山深谷,地形复杂,高差较大,海拔最高点为马龙山,最低点为洒地海,海拔在2015至2560之间,乡内河流属金沙江上游普渡河水系,称洗马河。乡境内最高海拔2560米,最低海拔2015米,平均海拔2287.5米。最高气温23.9℃,最低气温2.0℃,平均气温14.5℃,年均日照2101.8小时,无霜期255天。年均降雨量1132毫米。有国土面积233.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06个自然村,134个村民小组。境内铜矿公路贯穿东西,金杨、凤联、凤甸公路与铜矿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区位优势:凤合镇处寻甸县城西北部,东西有铜矿公路从辖区正中横穿而过,是连接该县倘甸、金源,昆明市东川区的主要干道,南北凤联公路贯穿直达禄劝县转龙镇。随着该县柯渡镇“红军长征纪念馆”红色旅游资源,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禄劝县乌蒙骄子雪山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联合乡三界磷矿资源的开采,将带动该乡集“吃、住、行”为一体的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
资源优势:凤合镇是该县五个万亩坝子之一,土地广博,土壤肥沃,总耕地面积达30864亩,有冬闲一垡田近5000亩,现已开发种植特高多花黑麦草养畜1500余亩,剩余3000余亩还有待开发利用。水利资源丰富,年产水量达0·67亿立方,可利用水资源300万立方米。全乡有小型水库6个,可蓄水285万立方,灌溉农田11000亩,全乡水利化程度达41%。最大的水库王家湾水库,年蓄水量220万立方,承担着牛街大河沿线6个村委会9000余亩水田的灌溉及金凤电站的发电用水。森林覆盖率较高,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4·3%,林业用地201283·5亩,森林管护面积132694亩。物种繁多,树种以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爪、梨类、杜鹃、杨梅、板栗、苹果等为主;草本以黄芹、菅羊、画眉草、山茶等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钛、磷、铜、铁为主。
人口状况:全乡总面积233.4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106个自然村,12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彝、苗、白等五个民族。2005年末有人口9395户38334人(农业人口9123户37446人;居民人口272户888人)。其中回族957户4245人;彝族1006户4299人;其它少数民族2户12人。全乡有农村劳动力23690个、半劳动力2641个,2005年全乡组织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37人,劳务输出收入达200万元,人力资源较为丰富。
经济发展:全乡总耕地面积30864亩,其中水田11029亩,旱地19835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芸豆、马铃薯,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油菜籽为主。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13289吨,农民人均有粮355公斤,比上年增0.3%,全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2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7元,完成本级财政收入83.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633万元,占总收入的88%;第二产业收入214万元,占总收入的4.1%;第三产业收入418万元,占总收入的7.9%。2005年,个私经济从业人员1254人,成规模的私营企业有磷肥厂年产值300万元、红砖厂年产值45万元、松茸酒厂年产值21万元。2005年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863万元,实现增加值1158万元,完成税金30万元。
发展优势:凤合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资源税较为单一,收入主要以烤烟税收为主,占总税收的80%左右,为明显的烤烟财政。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1.25亿元,增长11.6%;农业经济收入8264万元,增长13.4%。2009年人均年纯收入1302元,是昆明市的相对贫困地区。
(一)畜牧业:为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自身实际,乡党委、政府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该乡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思路。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在特高多花黑麦草的引进、推广、利用及肉牛冻精改良“1211”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以草促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广泛的示范带头作用。该乡特高多花黑麦草种植推广及“1211”工程的实施,经过近四年常抓不懈的努力,共种草8000亩,产鲜草52000吨,综合转化效益516元/亩,合计效益413万元。现有肉牛冻精改良点6个,近四年来共冻改牛3768头,牛冻改工作的开展,加快了该乡畜牧业的发展。2005年4月15日全县畜牧工作会在该乡召开,该乡被评为发展畜牧业养殖先进集体。
(二)林业:林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完成各种工程造林179亩,义务植树11万株,完成封山育林4395亩,森林管护面积132694亩,完成林业样板100亩。新建沼气池59口,超任务数18%,全年共查处林业案件35件,查处率达100%,实现林业产值850万元。

3、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凤仪乡

基本简介:凤仪乡是全县3个江心洲之一,居三洲之中,位于枞阳县南部,东南与贵池市隔江相对,西北隔江与山镇、长沙乡毗邻,地理位置可谓“身在江洲一统成,一衣带水下铜陵,隔江相望池州府,直挂云帆上古城”。凤仪洲又名凤凰洲,因地形如凤,取“凤之仪表”之意,故名凤仪。全乡辖3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2004年末总人口8502人,2419户。乡域总面积23.3平方公里,环洲江堤长16.2公里,耕地面积913.3公顷,现有意杨林15000亩。
农业资源:乡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产棉花、油菜、小麦、花生、玉米,是全县主棉产区之一,农特产品有砂洲花生、玉米、绿豆,外滩野生蒌蒿、香芹、芦笋等,倍受世人喜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凤仪洲素有宝岛之称,凤仪人在保家园、建家园、兴家园、美家园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宝岛特色的“四大工程”。一是“白色工程”,把棉花作为主导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广高产高效农业,逐步建立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绿色工程”,利用江外滩营造了万亩欧美黑杨树工业原料基地,成为省市意杨示范点。三是“蓝色工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水上运输业和利用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四是“彩色工程”,农业开发具有砂洲风味的花生、玉米、绿豆和野生蒌蒿、香芹、芦笋绿色农产品,并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鸭、鹅等。
经济发展:凤仪拥有自来水厂、面粉厂、植物油厂、预制厂、砖瓦厂、带锯厂、养殖场、林场等乡村企业及私营企业21家,凤仪的乡村企业规模小,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凤仪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利用江滩近2万亩宜林隙地,先后投资150万元,实施“兴林灭螺”工程,发动千家万户,大面积栽植意杨林15000亩,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是凤仪乡待采伐的“绿色银行”。到2004年底,全乡完成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600万元,养殖业产值500万元。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8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其中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85万元。交通运输营业收入800万元,招商引资180万元,财政收入8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
社会发展:凤仪乡洲内东西、南北走向和环洲公路22公里,开通了凤仪至白荡、凤仪至池洲、南洲至池洲、红旗至池洲、习艺至扫帚沟等水客运线;建成日产1500吨的自来水厂,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节目;新建了政府机关办公大楼、财政纳税大厅和农技服务综合楼;新建了凤仪中心学校、凤仪辅导学校、习艺小学、红旗小学、红巾小学、南洲小学教学楼,教学环境大为改观;新建了凤仪卫生门诊楼和住院部,建成全县同级一流标准的凤仪卫生院和血防组;新建汽车轮流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乡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