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乡地图
双流乡相关地区地图:
二、历史沿革
双流乡历史悠久。自宣统(1910)《南江县志》记载以来,由场至乡,四易其名。1910年为新场,1935年4月,更名为双河场乡,1950年12月,废除民国之保甲制,改保为村,改甲为组,成立双河乡人民政府。1958年9月,又改为双河人民公社,1982年1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府指示,进行地名普查。将双河更名为双流,双河公社更为双流乡人民政府,将大队改为村,改生产队为居民小组。1984年3月29日在乡政府礼堂召开双流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双流乡第十届正、副乡长,乡长为曾兴裕,副乡长为吴宗国。乡政府内设办公室、武装、民政、治保、财政、国土、林业、农经、企办、畜牧、计划生育等工作机构,各配专(兼)职人员,1956年,全县乡级普通建立乡党委的委员会,1958年10月公社建立党委,第一任党委书记蔡俊基,副书记杨绍友。2005年3月乡镇机构改革,行政区域调整,将菩船乡并入双流乡,现任乡党委书记刘光美,乡长陈勇,人大副主席王清慧,乡纪委书记谢国强,副乡长吴东平,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安全稳定办四大办公室,有国家公务员18人,企事业干部11人。四、社会事业
教育:强化九年义务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双流乡历来重视教育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软硬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乡现有九义校一所,小学1所,教学点13个,有学生1840人,教职工112人,其中:初中有在校生620人,共9个教学班。近三年来,整治维修校小学危房6所,改危厕所4处,新修学生教室12间,硬化操场600平方米,改变了学校办学面貌。双流九义校在2008年汶川地震校舍损毁严重,异地选址重建初中部新校区,2011年校舍竣工投入使用。学校不断的深化教学环境,使同学们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里学习、生活。2011届初中毕业生有44人被重点高中录取,名列正直片区第一名。卫生:建立计卫一体化服务站,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就医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防疫保健工作,建立村级卫生室,加大对集体聚餐的卫生监管,制定防范预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人口: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走在全县乡镇计生工作的前列。
六、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大力发展四大产业:即南江黄羊产业:坚持圈养与放养相结合,大户与散养相结合,饲养与精料相结合的喂养机制和以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支持为辅、政府以奖代补、部门挂联帮扶的投入机制,力争年内发展黄羊2.2万只,养殖小区13个,大户45户,出栏1.3万只,存栏0.9万只,种草1000亩,建圈500平方米。生猪产业:采取政府引导、部门牵头、协会组织、农户参与的机制,大力推广良种繁殖、三元杂交等新品种、新技术,确保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力争年内发展生猪4??.5万头,实现出栏3万头。银花产业:结合退耕还林的相关银花产业化发展政策,力争年内新栽植银花1000亩。核桃产业: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科学规划,适期适管,力争新植面积达到500亩。着力提升三大形象:即“百十工程”形象:围绕经济收入大增加,生活环境大改变,生产条件大改善,生活水平大提高,民主政治大推进的总要求,以“三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百十工程内涵,从而促进特色产业突出,增收项目稳定,发展后劲强劲,干群关系融洽,精神面貌振奋,努力构建和谐、活力、魅力新双流。乡村道路形象:按照税费改革后,村民“一事一议”的总要求,坚持“谁受益、谁负责、谁投入”的原则,在村民中筹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项目匹配一点的办法,力争年内实现正双路、双雪路达到四级标美泥碎路,同时抓好村道公路的养护工作,确保路路畅通。集镇形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环境,坚持先建设后规范,鼓励更多的人来街道投资经商办企业,繁荣双流商贸,同时从严治理四乱(乱倒垃圾、乱摆摊点、乱堆放杂物、乱张贴广告),做到行商归点,坐商归店、垃圾归池、门前三包,最终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生活。
加快推进两大工程:即信息建设工程:2005年通过政府搭台,部门唱戏,年内建成双流、菩船移动通讯基站,彻底解决通信难的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用足用活扶贫开发政策,结合农业基本建设综合开发,彻底解决旱点旱片和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全乡区域协调发展。
五、综合经济
绿色经济成效显著: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南江黄羊、生猪、金银花为主的特色产业,黄羊发展有了新的突破,生猪产业发展迅猛,年生猪饲养量达4.2万头,出栏3万头;黄羊饲养量达2.2万头,出栏1.3万头,小家禽饲养达10余万只;银花种植面积500亩,栽种优质核桃400亩;民营经济不断加强:政府出台优惠政府,广泛动员农村人口向集镇转化,向街道转移,集镇人口达到1200人,个体农产品贩运大户15户,民营经济大户180户;
旅游经济开局良好:按照县委、县府大力开展“三头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利用井坝水库开发水上资源,先后引进外资35万元,购游乐船5只,开发周边农家乐,接待巴中、广元等旅客2000人次;利用郑家洞博物馆宣传红军文化,先后接待各地各单位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人次1000人。
“百十工程”进展迅速:以“三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百十工程内涵。红材村实施以南江黄羊为重点的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池塘养鱼示范小区、黄羊圈养示范小区,新修公路3公里,建微水池48口。十字垭实施黄羊养殖示范小区,新增黄羊养殖户25户,大户2户,整治社道路5公里。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组织全乡劳动力养护乡村道路85公里,确保道路畅通。对水毁的塘、库、堰、池进行了彻底整治,排除了不安全隐患,新修水利工程140处,堰1000米,打机压井100口,建人畜饮水2处。拉大集镇框架,规范集镇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整治了乱占乱摆、乱堆乱放,使集镇得到绿化、美化。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光纤电视入户达到250多户,农网改造基本结束。六是安全稳定不断加强。围绕“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狠抓软硬件建设,建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对来信来访认真审查处理,及时答复,全乡无一例集访、上访、缠访事件,无一起森林火灾,未出现重特大安全事故,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和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