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地图
涪陵区相关地区地图:
涪陵经济
产业发展:五大转型,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由重点企业主导型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型和园区基地型,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七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涪陵工业整体竞争力。农业经济由零星松散型逐步走向规模基地型和特色品质型,围绕四大特色和十大产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商业经济由小散杂乱型逐步走向区域商圈型和专业市场型,加快建设专业市场,积极打造“百亿商圈”,努力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增强商业的辐射力;房地产业由低端品质型逐步走向环境品质型和功能配套型,在培育高档精品楼盘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市民多层次尤其是低收入者购房需求;旅游产业由弱小自娱型逐步走向资源品牌型和景区特色型,以城乡统筹扩大旅游领域,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味,以商业地产提高旅游效益,缩短旅游投资回报期,增强旅游开发的吸引力。奋斗目标,园区建设,根据中共涪陵区委《关于制定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比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小康,经济总量跨上1000亿元台阶,形成100平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框架,着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主要标志是:——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达到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累计引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500亿元。——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城乡建设大统筹、城乡经济同发展和公共服务均衡化。力争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70%。——把三大园区作为涪陵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引导产业向园区布局,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倾斜。涪陵工业园区要加快医药食品、电子信息、石油化纤纺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力争2015年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跻身千亿级园区行列。白涛化工园区要加快天然气、氯碱化工、聚酰胺、现代煤化工和电子化学等产业集聚,力争2015年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建成西部重要的特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加快布局建设清溪铜铝特色工业园区,构建铜铝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力争2015年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加快建设特种船舶制造基地和能源保障基地。积极在石沱、新妙布局重装及石化产业带,为承接石油化工下游及重钢产品延伸增值加工等重大项目打下基础。城市发展:五个涪陵,三大转变,建设工业涪陵,安商涪陵,宜居涪陵,人文涪陵,港城涪陵。逐步由建设主导型向规划主导型转变,加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科学制定重点地段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地块规划图则,以高水平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展现建筑风格,提升城市魅力。由投资主导型向经营主导型转变,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土地价值,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取向、多元投入”城建投融资运营机制。由经济主导型向生态主导型转变,按照“减量、留白、增绿、添色”的原则,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大力实施森林工程,强化污染源治理,改善空气质量,营造“天蓝、地洁、水清、人和”的城市环境。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太极集团(其旗下另有桐君阁和西南药业两家上市公司)、涪陵电力(中国三大地方电网公司)、建峰化工(核工业相关)、涪陵榨菜。建制沿革
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区境已有人类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元置涪州,辖武龙县。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置涪州,不领县。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7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4县,隶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1958年由酆都县更名)、垫江县和武隆县。1994年,撤南川县,设南川市。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06号,1995年11月5日),1996年1月,撤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1996年3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15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涪陵市正式改隶重庆直辖市。1997年12月20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涪陵山脉
区境主要山脉有:铜矿山脉、武陵山脉、大梁子山脉、黄草山——五宝山脉和勾家场——梓里场山脉。铜矿山脉:距涪陵城东23公里,与丰都县交界处。山脉南北走向,穿越罗云、焦石、卷洞3个乡镇的东部。山脊呈“一山一槽二岭”形态。出露最老岩层为二迭系灰岩,山顶峰丛发育。主要山峰有:大顶山(海拔1372米)、鸡石尖(1319米)、耷耳山(1224米)等。
武陵山脉距城东南33公里,与丰都、武隆县交界处。山脉主脉走向北东,至武隆县木根乡以西转北西向,为海拔2000米左右的背斜中山,主要由二迭系、三迭系灰岩组成。最高部分在大木、龙塘两乡与武隆县交界处。山脊呈锥状伸展,山顶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密布。主要山峰有:磨槽湾(2033米)、歇马台(2016米)、大山堡(1977米)、猫儿山(1944米)等。主要洼地有:落东坝、龙塘坝等(海拔1000米左右)。
大梁子山脉距城西南29公里,与武隆县交界处。山脉走向北东(南端)转南北向,两侧横谷发育,主要为侏罗系自流井组岩构成。为龙潭河、小溪水系与大溪河水系分水岭。主要山峰有:大梁子(1347米)、上峰岩(1268米)、甘家山(1035米)、雷劈山(903米)等。
黄草山——五宝山脉在区西北与长寿县、巴南区分界处。山脉北东——南西走向,在黄草峡为长江切割,伸至石和乡境转南北向。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主要山峰有:大尖山(1100米)、黄荆坳(1050米)、拦马山(1000米)、尖峰顶(981米)、太平寨(942米)、木鱼山(907米)、五宝山(881米)等。
勾家场——梓里场山脉在区境中部。山脉为南北走向,在龟龙关(古鸡鸣峡)为长江切割。主要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中下统灰岩。呈“一山一槽二岭”和“一山二槽三岭”组合形态。山顶岩溶残丘、峰丛、洼地密布。主要山峰有:兰花岗(1166米)、文家山(1006米)、望丰都(974米)、旗插山(742米)等。
自然资源
涪陵区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域内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最能代表涪陵资源优势:一是水、电资源丰富。全区水资源理论蕴藏量大,达9.3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地方电网自成体系,涪陵电网属全国最大的三大地方小电网之一。二是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生产高标号水泥。三是农产品独具特色。除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柑桔、蚕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外,涪陵榨菜和红心萝卜、时鲜蔬菜等,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拓展重庆市场。四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涪陵白鹤梁,有石刻163段,记载了1200多年以来长江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丰富多彩的诗画题刻,被誉为“水下碑林”,国家文物局筹划建设“水下博物馆”矛以保护。古代巴王故里小田溪,理学圣地点易洞,唐长孙无忌墓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一、土地资源:全区土地面积共2941.46平方公里,其中:2007年末耕地总资源10.5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其中常用耕地6.70万公顷,下降0.4%。森林面积达到10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5.3%。
二、矿产资源:涪陵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高标号水泥。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
1、燃料矿:(一)煤区境的煤产开二迭系和三迭系的上统地层,多为零星分布。现已发现小型矿床(点)20余处,煤层大多比较薄且厚度不稳定。累计探明原煤储量3071万吨,而可采储量比较有限,故区境煤炭资源相对贫乏。(二)天然气产于蔺市盆地的三迭系地层中。1984年于四合乡首次钻通一井,日产气可达24万立方米,预测储量17亿立方米。每立方米发热量8500千卡,含硫46毫克。
2、金属矿:(一)铁矿区境铁矿藏于侏罗系下、中统地层,累计探明储量2249余万吨。其品种有菱铁矿和赤铁矿两类。菱铁矿主要分布于大柏、荔枝、清溪、永义等乡境,主产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地层,含铁量26-31%;累计探明储量2200余万砘。其中以清溪河嘴储量最丰,近1000万吨。矿体有两层,仅一层有工业价值,呈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倾角31至40度;平均含铁量31.53%,因含磷量较高,难以得用。70年代涪陵钢铁厂曾开发过此矿。此外,尚有开平乡八岩村产菱铁矿,出于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上部,储量不明。赤铁矿主要分布于太和、梓里、酒店等乡镇,产于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地层,累计探明储量约40万吨;矿体薄,仅一层,含铁量27-30%。(二)砂金主要分布于区境长江沿岸河沙砾石堆积中,其中焦岩乡坪西坝、珍溪镇兔耳坝为唐宁以来历久不衰的淘金点。据取样检测,每件(即一瓢,约3公斤)一般含量5至22粒。(三)铝土矿产于二迭系梁山组中部或下部,与耐火粘土共生,矿体多为似透镜状。龙塘乡牛角洞附近发现两个透镜体矿床,一个长1200米,一个长300米,厚0.6至2.55米,平均厚1.5米,预测储量54万砘。其化学组成:三氧化二铝含量50-80%,二氧化硅5-15%,三氧化二铁2-10%。此外,白涛镇二迭系龙潭组底部产铝土页岩,厚0.3至4米。据1962年四川省地质局203地质队取样化验:三氧化二铝含量25.53--33.08%,二氧化硅23.70--37.68%,缺乏开采价值。
3、非金属矿:(一)石灰石区境水泥用石灰石分布广泛,累计探明储量达4亿多砘。北岩口石灰石属早三迭世沉积和嘉陵江灰岩。矿体厚51至167米,呈单斜层产出,倾角13至20度。氧化钙含量48-52%,氧化镁含量1%左右。储量1亿吨以上。大堡山石灰石属中三迭世沉积的雷口坡灰岩。矿体位于背斜轴部,有3至4层,倾角10至38度。总厚166至181米。氧化钙含量51-53%。氧化镁含量0.66--1.19%,大多数在1%以下。储量2.7亿吨。两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均简单,易于露天开采,且运输方便。(二)泥岩可作制造水泥的配料。现已发现两个大型矿床:一为涪陵城东插旗山,位于早侏罗世的自流井组中部(马鞍册段)。平均品位:二氧化硅58.73%,三氧化二铝16.04%,氧化钾和氧化钠2--3.09%。矿体层数5层,总厚154至167米。呈单斜层状产出,倾角10至18度。累计探明储量2022万吨。该矿排水条件良好,适于露采。一为丛林乡廖家湾,产于侏罗系中统地层中。矿体为一层,厚130至148米。已探明储量1811万吨。平均品位:二氧化硅60.20%,三氧化二铝16.55%,氧化镁1.54%。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露采。(三)砂岩可作水泥配料。主要产于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地层中。已发现4个矿点:菜场马脚溪,累计探明储量647万吨;白涛镇木头溪,探明储量6000万砘以上;城西南鹅颈关,储量1374万吨。以上矿体的二氧化硅含量都在80%以上。水文地质状况简单,易于露天开采,亦便于运输。(四)硅质岩又名石英砂,系制造玻璃的原料。区境卷洞乡发现矿点。该矿主要以似层状赋存于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三层及长兴组中下部,已探明储量1.2亿吨。岩(矿)石按其颜色可分为黑、白两种类型,均为致密状构造,隐晶至微晶质结构,粒径一般0.01至0.02毫米,质坚硬。主要矿物成分石英或玉髓含亘90-98%,次为泥质、有机质碳酸盐矿物。但该矿三氧化铁的含量普遍偏高,且有质硬、粒粗、选矿难、不具备露天开采等因素,难于开发利用。(五)钾质凝灰岩区境丛林、永义乡有矿点,产于三迭系雷口坡组底部,习称“绿豆岩”。厚0.6至0.78米。平均含氧化钾9-11%。丛林乡1977年曾建厂开采。后因矿点小、品位低等原因而转产水泥。(六)硫铁矿分布于上二迭系长兴组上部和上三迭系须家河组含煤地层的顶部和底部,大多呈结核状、星散状形式赋存。焦石、卷洞、山窝、龙塘、梓里等乡境均有矿点分布,含硫量8-24%不等,已探明储量260万砘。其中以焦石火石沟所产品位最高,含硫量达到24%左右。卷洞乡道角、龙塘乡牛角洞、大木乡土井储量较多,分别为168、72、20万吨,含硫量17%,1977年曾建厂开采,后因资金不足等原因下马。
三、动物资源:涪陵区境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群和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群的过渡地区,其特点是:南(中低山区)北(岭谷区)方种类均有,以南方为多,但稀有珍贵种少,有不少有代表性的亚种;兽类方面有穴居、生活在岩石上的多种蝠类。
四、植物资源:区境植物种类繁多,不少种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人工培育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品种,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优势。农作物品种资源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洋芋、豌豆、胡豆等十多种,计30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有油料类、蔬菜类、药材类、其它类等数百个品种;茎瘤芥(青菜头)、红心萝卜等为涪陵著名特产。森林资源用材林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等乔木树种资源42科78属104种,其中有香樟、楠木、红豆等珍贵树种,水杉、秃杉、银杏、鹅掌揪等珍稀树种。经济林木中有柑、橘、苹果、梨、李、桃、龙眼等果树资源30100多个品种,还有油桐、桑、茶、漆、乌桕、木瓜、黄栀子、杜仲、厚朴、昊萸以及竹类、青藤、马桑等数百个品种。牧草资源计有43个科160多种,集中分布面积达50万亩。中药材资源据1979的不完全调查,野生中草药达850余种,家种药材96种。珍稀古老植物资源涪陵区亦是“第三纪植物避难所”地区之一。古老孑遗植物中,有芒萁、里白、金毛狗、凤尾蕨、石松、海金沙等蕨类。裸子植物中的水杉、银杏等是有名的“活化石”。列入1984年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珍稀危保护植物名录,属一级保护的有水杉、秃杉,属二级的有三尖杉、杜仲、鹅掌揪、福建柏、水青树、荔枝、银杏、金钱松、马尾松、铁线蕨等,属三级的有厚朴、黄连、天麻、龙眼、楠木、红豆杉、红椿、红豆树等。这些植物可供科学研究和观赏等用。
五、土壤:涪陵区土壤总面积2265.19平方公里(1978年末数,下同),分别占总幅员面积的和陆地面积的76.9%、83.0%。由于地形、地貌、土壤母质、气候条件、自然植被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涪陵区的土壤组合:三迭系雷口坡组、飞仙关组和侏罗系出露地层,形成区境大片紫色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0.4%;三迭系的须家河组、嘉陵江组以及二迭系、志留系出露地层,形成了区境后山地区的大片山地黄壤,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49.1%;长江、乌江水系沿岸则在第四世纪以来形成了带状、零星分布的冲积土,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0.5%。区境河谷、平坝、低丘陵地区秦汉时代已大量开发,许多山和低中山地唐宋时代已辟为畲田和梯田。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山地亦广泛垦殖为耕地,农业土壤面积不断圹大。这方面使丘陵坡地森林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瘦、薄坡地。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土壤的改良,使土壤属性、肥力发生发质的变化,如区境大量的水稻土即是这样形成的。
风土特产
涪陵榨菜: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鲜、香、嫩、脆的特殊风味,以及营养丰富、方便可口和耐储存耐烹调等许多优点,佐餐、侑茶调味等多种用途而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因涪陵区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榨菜是利用一种名叫茎瘤芥的蔬菜栽培植物的瘤茎(俗名青菜头)作原料,经过专门加工腌制而成的腌菜食品。四川东部的土壤、气候条件最适宜茎瘤芥生长,所形成的瘤茎部分尤为肥嫩;其加工时的自然环境也得天独厚,可以在自然风的微微吹拂下进行露天风脱水,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进行腌制加工;加上长期积累起来的一整套独特的加工工艺,使瘤茎丰富的营养成分得以保持和合理转化,并显示出独特的品味。18世纪初叶,涪陵长江沿岸已有茎瘤芥的栽培,将它制成榨菜则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次年,涪陵人邱寿安开始进行批量商业加工并投放市场,但至清末还处于独家经营状态,直至民国初才迅速传开,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大行业,其后历久不衰,至今已逾百年。油醪糟:用糯米制成醪糟坯,下油锅,加芝麻、桔饼、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枣、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开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腻口,营养十分丰富。涪陵居民在孕妇生产后,都要做给产妇吃,以尽快恢复身体。
胭脂萝卜:形状较一般萝卜小很多,上呈条状略粗,底部较大呈圆形,颜色鲜艳,呈玫红色,一般浸泡于泡菜中,用于改变泡菜的颜色,使之鲜艳可口,更能激发人的食欲。
涪陵水文
一、水系:涪陵区境的溪河,总归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略成“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涪陵城东汇入长江,略成“S”形。两江支流众多。按河道汇流关系分:直接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含乌江),直接汇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有10条。按溪河流域面积大小分,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2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9条。区境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因季风降水而比较丰富,多夏洪秋汛,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区境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048.61亿立方米(含长江和乌江)。径流量在时间分配上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4至10月的丰水期,占全年径流量的85%。丰水期戏流常出现双峰分布L第一期4至7月,占年径流的57.6%,高峰在5至6月;第二期9至11月,占25.7%,峰值在9月左右。8月常发生高温伏旱,是丰水期径流低谷。故有不少溪河会在冬春枯水期和8月左右的旱期断流。年径流丰枯变化,据多年观测,丰年、枯年常交替出现,连续枯年少于丰年。1960至1961、1975至1976年连续出现过枯水年。长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梨香(黎乡、梨乡)溪位于区境西部,在蔺市镇西部汇入长江。正源龙潭河发源于南川县乾丰乡境,全长79.1公里,流域面积850.6公里。其中两汇场至河河口段,习称梨香溪,长13.5公里,其河段平均坡降0.44‰。龙潭河至青羊乡八一桥纳同乐河,至两汇乡境汇油江河后入梨香溪,流域面积453平方公里;区境流长65.6公里,天然落差746米,平均坡降11.37‰。
龙潭河穿流于蔺市盆的石溪、堡子场向斜和四合场背斜中,出露地层主要淡侏罗系砂岩、泥页岩,形成坪状低山和桌状山顶;河流切割较深,沿岸形成陡崖和凹崖坡体,河床中乱石林立干流在八一桥以上称上游,长39.9公里,落差280余米。八一桥处多年平均流时4.9立方米/秒。八一桥至正草沟为中游,长17.4公里,河谷深切,相对高差50至500米,平均坡降23.8‰,水力资源丰富。
油江河发源于南川县土溪乡,自南向北流入区境增福乡,在两汇场与龙潭河汇流,入梨香溪。全长61.3公里,流域面积366.2平方公里,落差568米,河口外年平均流量5.57立方米/秒。南川县境为上游。增神速轾全善桥为中游,长18.7公里,落差204.5米。此面切割侏罗系地层较深,形成单斜状窄谷低中山地貌;河谷右岸山陡,竹林茂密;左岸坡稍缓,多为梯田。全善桥以下为下游,落差170余米,已建成增福、弋阳桥、红沙岩等4个小水电站。
同乐河发源于同乐乡宝顶山木麓,于八一桥汇入龙潭河,干流长21.05公里,流域面积90.2平方公里。已于涪南公路48公里处建新桥水库1座,作为开发龙潭河梯级电站的调节水库,库容1475万立方米,回水可至青羊场雄黄洞。
清溪沟正源鱼溪河,发源于惠民乡境,由南向北在双龙塘与发源于堡子乡的余家沟汇合,水流至蔺市镇安澜桥汇于长江。主流全长15.8公里,落差515米,平均坡降32.6‰,流域面积102.4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白龙桥以上为上游,水系发育,呈树枝状;植被较好,径流稳定,河道平缓。白龙洞桥以下至蔺市镇红旗电站为中游,长4.9公里,落差384米,平均坡降78.4‰,为区境平均坡降最大的河段,已建成惠民等水电站两座。
止桥河又名小溪,正源发源于大柏乡黄草山东麓,经金银、马鞍、义和、李渡等乡镇在石板滩汇入长江。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总落差314米,平均坡降11.1‰,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6立方米/秒。流域呈扇面状,马鞍乡黄桷洞以上水系发育,流域暴雨强度大,加上历史上的过量垦殖,水土流失严重,易受洪灾。上游已建水磨滩水库,下游建有双溪、上桥两座小水电站。
渠溪河发源于忠县白石乡,自东向西经丰都县后于大胜乡境观音庙注入长江,系区境唯一向西流的一条河流。干流全长93公里,总落差334.8米,平均坡降3.06‰,流域面积923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4.78立方米/秒。渠溪河在市境流长19.8公里,集雨面积95.7平方公里,落差34米;水量丰富,河道平缓,可航行和养鱼。
碧溪河发源于丰都县保和乡,由北向南在仁义乡进入市境,于百汇场注入长江。全长45.8公里,落差362米,平均坡降7.90‰,流域面积150.5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9立方米/秒。区境内流长10.2公里,集雨面积33.98平方公里,落差173米;其大部分河段的河床平缓,水面较宽,流域呈扇面状,水系呈树枝状;已建成朱家冲、洪湖两座水库和高滩、百汇两座电站。
麻溪河发源于大木乡,由东向西经悦来、复兴等乡后注入乌江。干流全长35.9公里,总落差774米,平均坡降21.56‰,流域面积306.7平方公里。悦来乡以上为上游,长9.1公里,落差503米。上游为岩溶峡谷中山窝等乡,中游为溶丘谷地低山,下游为垄岗谷地地貌。沿流溶洞、天坑、暗河较多。冬季因降水减少,常出现干枯河段。流域区有市林场,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较好。水土流失面积62平方公里,占20.2%。已建成右岸的建设大堰,左岸的鱼碑大堰,以及焦石、悦来等3座小水电站。
二、地下水:据1982年调查,涪陵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枯水期(频率75%)为1.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4.51亿立方米。岩性地质构造及地貌形态决定了地下水的水质、赋存状态和运动形式,因此形成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1、类型:区境地下水按其成因和赋存形式可分为4类:
(一)松散堆积物孔隙水松散堆积物即第四系未固结成岩石的沙砾和粘土,其内部孔隙特多。主要分布于长江、乌江两岸,面积1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幅员面积的0.54%。其地下水赋存于阶地、河漫滩砂砾石中,但因河漫位置较低,常被江水淹没,利用意义不大。
(二)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蔺市、龙潭盆地和珍溪向斜部分,出露地层为侏罗系蓬莱镇组与遂宁组,面积802.7平方公里,占全区的27.3%。地下水枯季径流量1095.71万立方米,占全区枯季地下水径流总量的7.7%;多年平均径流量3444.81万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的7.6%。
(三)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1)、一般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分布在各背翼部,含水层为三迭系须家河组,呈条带状、环状展布。面积158.5平方公里,占5.4%。其富水级别属中等。枯季径流量1091.88万立方米,占全区的7.7%;平均径流量3368.89万立方米,占全区的7.5%。(2)、红层承压水。分布于蔺市、龙潭盆地与珍溪向斜周围广大地区,含水层为侏罗系珍珠冲组至上沙溪庙组的红翁地层,面积1078.6平方公里,占36.7%。富水情况贫乏至中等。枯季径流时439.69万立方米,占全区的3.1%;平均径流量1205.94万立方米,占全市的207%。
(四)碳酸盐岩类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永义、丛林、靖黔、梓里等乡及白涛、焦石两区,其展布形状犹如一个收笔很细的大写的“C”字。面积818平方公里,占27.8%。除大型的槽谷洼地内有少量的第四系覆盖外,其余均为裸露型。这一带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岩溶水丰富,系市境最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岩溶水特别丰富的往往是在背斜翼部质纯的厚层碳酸盐岩层地带。
三、暗河及大泉:区境已查明的暗河有8条,均分布在三迭系嘉陵江组灰岩中,为顺层发育;总长度27.2公里,平均每条长3.4公里,最枯总流量707.02升/秒,平均每条88.38升/秒。岩溶大泉21个,正常流量为659.81升/秒,平均每个31.42升/秒。暗河及大泉总流量1366.83升/秒,占全区岩溶地下水流量的11.6%。
城区景点
水底碑林——白鹤梁: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处北纬29度43分,东经107度24分。全长1600米,宽10--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1980年,白鹤梁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岩题刻:北岩在涪陵城长江北岸,北宋初期已有普净院等寺庙建筑。绍圣年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谪涪时讲学、注《易》于此。南宋时,理学地位提高,北岩建伊川先生祠堂、北岩书院,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官宦名流、文人学者等路过涪陵,大多要去北岩游览题咏。南宋至民国年间,钩深堂及北岩崖壁上留下题刻甚多,但由于崖壁砂岩易风化,字迹多漫灭,崖壁现存题刻和有痕迹可辨者70余幅,若加上原钩深堂室内碑刻和文献所载,北岩题刻在百幅以上,绝大部分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文学艺术价值。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及《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等记载,崖壁尚有宋代尹赙、王庶、程遇逊、李吕、陆游等名人题诗。钩深堂内壁间,原有宋代的《伊川先生祠堂记》、《北岩书院记》、《南宋断碑》、《陆游诗碑》,《朱子与(度)周卿书》、《黄应口寄性善帖书》,明代的《李廷龙诗碑》,以及清代由州署移入的《花蕊夫人诗碑》等著名碑刻。黄庭坚题铭(幅宽)48×(高)80厘米。楷书。正文“钩深堂”,3字大小依次为26×21、21×22、20×20厘米,落款“山谷书”,字大5×5厘米。此刻原为钩深堂大门门额,后移刻崖上,故至今清晰可辨。庆元题刻100×113厘米。楷书,8行,行9字。字迹漫患难识,第二,行可见“庆元”二字。按,“庆元”为宋宁宗年号,当在公元1195至1200年间。朱熹诗刻85×142厘米。行楷,4行。正文:“眇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落款:“晦翁”。绍兴癸酉(1153)题刻在一石龛东壁,40×132厘米。楷书,2行:“汴阳吴克舒绍兴癸酉书云日举家来游阱椽侍行。”,绍熙癸丑(1193)题刻145×103厘米。楷书,12行,行8字。各行有少许字迹勉强可辨,第十一行有“绍熙癸丑”等字。淳祜辛亥(1251)题刻在一石龛西壁,65×100厘米。楷书,4行:“淳祜辛亥三月既望左绵刘济川三山林元成都杜庭燮三泸何清来游。”
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程颐曾在此注《易》6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程氏理学由此发祥。园西壁上刻有“点易洞”字迹。“点易洞”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字。洞内有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周易园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
大木花谷:大木花谷号称重庆的普罗旺斯,以向日葵和花海而闻名。7月中旬,万株葵花盛放,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百里香、波斯菊、硫华菊、百日草、醉蝶花......此起彼伏争芳。气候凉爽,最热不超过32℃。景区观赏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8000亩,是少数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景区之一。景区内包含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香草园、龙洞幽境等多个主要景点,展现出风格迥异的花卉景观。其中,夏季以盛开的向日葵花为主要花卉,包裹食葵、油葵及多种园艺品种的向日葵品种,呈现出别样的夏日葵花风情,春季盛开的二月蓝、鲁冰花;同时景区内的倒挂金钟、熏衣草、落新妇、美女樱等国内外多种花卉组成的花海胜景向游客展现一个美丽的风情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