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乡地图
太和乡相关地区地图:
4、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突泉县中西部,北部与学田乡和六户镇接壤,东与太东乡相连,南邻溪柳乡,西邻科尔沁右翼中旗。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乡政府驻地东山屯,地居东经121°34′,北纬45°31′。辖10个村民委员会,32个自然屯,54个村民小组。2003年,居民5277户,182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人,汉族14531人,蒙古族1674人,回族10人,满族1948人,朝鲜族45人。太和乡属低山丘陵区,两条季节性河流,大、小额木特河发源于该乡境内,年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约400mm左右,无霜期125天。太和乡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小额木特河两岸土质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是重要的产粮区,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葵花、马铃薯、杂粮等,其中太和西四丰小米享誉区内外。全乡现有林地6.8万亩,其中天然次生林1万亩,主要树种有杨、柳、松、榆、桦、柞树及苹果、山楂、沙果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全乡荒山荒坡9万亩,2003年家畜总头数2.49万头(只)。年产牛、羊、猪肉30多吨,绒毛20多吨。太和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多年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机电井由原来的287眼增加到674眼,农用三、四轮机动车由原来的520台增加到837台,农牧业机械总动力由原来的11.000千瓦增加到15.008千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自1999年以来,全乡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大搞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舍饲育肥牛羊基地、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笤帚糜子生产基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坚持治山治水。每年造林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10%提高到21%,形成了以兴胜流域、同心流域、孤地沟流域等六大流域为主的绿化网。太和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111国道贯穿全乡,屯屯通等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7、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南充市嘉陵区西北沿。幅员面积19.46平方公里,东接双桂,西连金宝,南靠桃园,北近西充永清、莲池。距嘉陵区航空距离17公里。辖河垭山、碧山庙、梅垭场、袁家沟、宝玉沟、邓家沟、侯家沟、松林湾、井撑湾、老家沟、长滩坝11个行政村,89生产合作社。太和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渐次形成深丘窄谷,平均海拔408米,最高点大老山海拔543米,最低点肖家河海拔276.1米,山水相依,地形独特,一河四溪全长28.6公里,润泽全境。太和乡建乡于1950年,时间虽短,但历史悠久,虽地处边陲,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夏商时代即有先民居住,汉宋贵族崖墓、古墓出土文物至今留存,元代太平山焦悲寺古庙残存,明有进士、举人袁可江、袁汝汉、何正仪。清有进士、举人张四维、吴灵屏、何钟麒、袁盔先,近为前国务院副主席张澜出生地。现有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干部,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等60余人。西河风光,蟠龙腾雾,绿树成荫,奇峰异石相映成趣,被誉为南充九寨,一万余亩的森林覆盖了全乡43.6%的地面。“闲看白鹭飞,林中把棋围,长身微风晚,坐叹迟暮归。”这是古人对闻名已久的“白鹭自然保护区”——河垭山村赵家沟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赵家沟地处太和乡山脚下的西河北岸,有一片约1平方公里的竹林,这是白鹭最好的栖息的地。它镶嵌在25华里长的西河速生林带中央。形成了赵家沟白鹭自然保护区松柏浩翰无际、竹林苍翠欲滴、白鹭朝霞齐飞,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环境。鹭鸟在这里已繁殖栖息已达三百多年,数量多达万余。这里有鹭六种:白鹭、苍鹭、池鹭、夜鹭、牛背鹭、丹顶鹭。居世界之最。丹顶鹭为鹭中之王,川内独有。鹭的食物以鱼、虾、水生昆虫类为主,早出晚归,日翔200公里,巢离地面10至20米,窝产卵期3至6月,观赏最佳期也在每年的3至6月,1987年原南充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白鹭保护区”并立碑以示。很多游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归,无不为此奇观而赞叹,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目前,乡政府加紧筹措资金,完善“白鹭保护区”的相关设施。市外水乡,西河之畔的一片水乡,翠竹宛若绿海,小河清澈见底。这里的山,蟠龙腾雾,水墨染画;这里的树,仰扬挺拔,林荫鸟鸣;这里的水,浅见鱼鳞,水清如镜;这里的石,奇峰异立,相映成趣,似盆景,似蘑菇,似鱼鸟……不一而足。更有美者,是这里白鹭咸集,雪影翻飞,惬意地点缀于春水长天,或飞,或舞,或滑,或翔……神态各异,堪称一绝——太和白鹭已经成为一道有名的景观,令人心驰神往。沿着修葺一新的318线往西进发,一路上依照路标指示直达太和。当车子进入峡谷,两岸翠竹片片,连成绿海——这就是西河的太和乡段了。发源于西充的西河,静淌于太和乡这一片山色之中,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此情此景,此竹此河,让人不禁感叹,难怪白鹭会选择在此安家延续300余年。西河水极为清澈,隐然可见浅黄色的河沙和暗色的江泥,绿藻随轻柔的碧波而荡漾,在水里悄悄绽放,给河水披了绿装,伸手才知,水是暖的,聚了些雾气,缭绕在静静的河面上,飘逸如碎碎闲云,更似人间仙境。踏着林中小径蜿蜒前行,两侧竹林挺拔,亭亭玉立,将小道掩映在竹林深处,如掩面而立的仙女,身着轻薄的罗裙,穿行于青山绿水间。偶尔有一两声鹭鸣,虽不像五月时几万只白鹭满林欢叫,却也撩拨起喜悦的心情。往上看,竹梢峭立在蓝天白云之间,点缀着这静谧的自然。每年开春时节,就会陆陆续续有白鹭飞来繁育,到五一时达到顶峰,多达几万只。这时的太和白鹭沟,山上林木吐翠,田里秧苗青青,溪间流水淙淙,大地生机盎然,白鹭三五成群,散落在周边的稻田、河沟中,时而踱着安详的步子,时而拍翅高翔,尽情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它们洁白、优雅的身影,点缀在春末夏初的田野里,像一幅绝美的淡墨水彩画,山村也因此始终飘溢着一缕田园诗意。300多年的相处,村民早就把白鹭当成了自家人。从一开始,村民就把白鹭当成宝贝一样看待,相约不准射杀、不许驱赶,还自发形成了“白鹭沟不许放烟花爆竹”的不成文乡规民约。每年春节,或是碰上红白喜事,白鹭沟的村民都不能像其它地方的人那样尽情地放鞭炮和敲锣打鼓。村民喜欢白鹭,也爱护白鹭,从不去打搅它们的生活,更不闻有偷掏鹭蛋、猎捕白鹭的事件发生。他们甚至为了种竹子而自愿让出的耕地。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宽容与爱护,白鹭才安心地在太和长年栖居,与人和谐共处、相亲相近。白鹭飞翔的姿势,也许是鸟类中最舒缓、最好看的。当它们在缓缓流淌的西河上空盘旋时,翅膀总是尽量敞开,半天也不振动一下,顺着气流,一圈圈地滑翔,许久之后,才轻轻落在田里。凌晨,雾伸出双手,包围了整座山。晨风吹过,竹海如水波拂过,不断荡起涟漪,发出轻微的沙沙声。随后,雾越来越浓,山谷模糊不清了。太阳升起,阳光惊醒了熟睡的鸟儿们。鸟儿有的臃懒的立在竹海之上,耷拉着睡眼朦胧的头,有的准备外出觅食,振翅欲飞,还有的一展歌喉,叽叽喳喳。夜晚徐徐降临,白鹭纷纷归巢,有的如蜻蜓点水般从河面掠过,有的如白鹤晾亮翅般在竹林上跳舞,有的如老鹰般盘旋挣腾而上。而它们归巢时的飞翔,则显得高远、超迈、淡然。常常是夕阳衔山时分,一群群白鹭张开翅羽,缓缓飞过薄暮四合的丘陵、山峰,向它们温暖的巢穴飞去。最后一缕霞光,被白鹭的翅影带进茫茫夜色。闲看白鹭飞,林中把棋围,长身微风晚,坐叹迟暮归,嘉陵区维克多飞雪,所辖行政村: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十一村河垭山碧山庙梅垭场袁家沟宝玉沟邓家沟侯家沟松林湾井撑湾老家沟长滩坝2、河南省社旗县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南阳市社旗县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东邻丁庄乡,西与李店镇、青台镇隔河相望,南与唐河县源潭镇接壤,北与兴隆镇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52′,北纬32°51′,南北长10.15公里,东西宽9.05公里,总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岗丘面积占47.5%,平原占52.5%,耕地面积58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3500亩,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02到135米之间,西边纵贯南北的唐河,是与李店镇的自然界河,另有马河、王河、堰河穿境而过,在王河上建有“百米库”。气候属于北亚热带边缘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10mm,日照时间2148小时,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长达226天,具有冬冷少雨雪,春旱多大风,夏热多雨水,秋晴气候爽的特点。境内土质良好,酸碱性适中,PH=6.5-7.2,代换性阳离子高,适宜各种化肥施用,土壤类型有黄棕壤土,占总面积的58.3%,砂礓黑土占总面积的40.2%,壤土占总面积的1.2%。太和乡:乡政府驻地太和,旧称泰和寨,取太平祥和之意,自古物阜民丰,人杰地灵。解放前蒙古族大庄园主李自炎居地称富一方。1939-1946年出巨资兴建的“罗马教堂式旋转楼”——宛属“蔚文中学”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声名远播。
太和乡代码:411327304。2006年,辖6个村委会:刘集村、范楼村、马埂村、闫店岗村、宋庄村、后赵村(59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非农业人口0.2万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乡。太和乡位于社旗与唐河两县的交界处,是区域性的中心集镇,始建于1968年,自古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场繁荣,目前个体工商户达700余家,辐射半径达30公里,涉及两县10余个乡镇近250个自然村。社太路、李丁路、泰源路、太苗路形成纵横交织的公路网,交通便利。程控电话、宽带网络架起了与世界各地联系的桥梁,通讯便捷。太和乡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富民强乡为总体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统筹全乡经济协调发展。开展“诚信太和”活动,打造“信用之乡”。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之乡,以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为契机,营造“绿色太和”。
经济社会:(一)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太和乡初步培育出了粮食、棉花、畜牧等加工、贮藏、销售龙头企业,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二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突出特色,发展规模种植。不断巩固提高棉花、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烟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并实现规模经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新的突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
太和乡初步形成以小麦、棉花、大豆、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有大型面粉加工厂两个,大型棉花加工厂两个,畜产品加工冷藏企业一个,在建的大型豆奶厂一个,一千亩优质果桃生产基地及加工厂项目已达成意向。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太和乡正以全新的姿态,以“诚信太和”、“绿色太和”建设为载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广招客商,共谋发展,使太和的经济社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