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涪陵区地图 >
明家乡地图
明家乡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格局

全镇总人口41368人,其中农业人口33508人,非农业人口7860人,从业人员人数22488人,其中第一产业16937人,第二产业2816人,第三产业2735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口之比为75.3:12.7:12。

自然环境

明家乡境内资源十分丰富,耕地面积42881余亩;其中田16098亩,土26783亩;园地12043.7亩,其中果园2517亩,桑园9526.7亩;水域6752亩,其中水库926亩,溪河(包括长江)5826亩,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栽培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等为主,榨菜、蚕桑是百胜的两大主导产业,动物资源上百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石材开采潜力巨大,有广阔的森林资源,畜牧业发展前景可观,全镇水能资源蕴藏量600千瓦,已开发150千瓦。

历史沿革

1932年设明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大顺乡并入。1997年,面积80.5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双石、双水、林音、永和、五星、龙会、明月、白杨、安坪、双丰、新胜、新桥、龙凤、大路、一塘、大田、大旁、清风、石桥19个行政村。

社会发展

广播电视宽带信息网建设日新月异,总户数达3000户,数据传输业务即将开通;民心工程深入人心,该镇党委、政府坚持每年为民办6件以上好事实事;顺利完成了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执行基本国策;计生、国土工作又上新台阶;已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点30个,监测率达100%;依法采矿率达100%。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实施“科教兴百”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顺利通过了市政府的复查验收;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防保、“两降”工作取得实效,医疗条件大幅度改善,医疗队伍逐渐充实;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统战、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政优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文化教育

明家乡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7人,专任教师252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取得本科学历73人,学历达标100%,涪陵区骨干教师28人,获得市、区级表彰20人。一流的师资队伍,打造出一流的教学质量:近三年,全镇教学质量连年翻番,其中,初中升入市重高人数从2004年的6人跃升至2008年63人,位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教师论文在国家、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近100篇;学生竞赛获国家级奖50余人次,市级奖50余人次,区级奖300多人次。优美的校园建筑、怡人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已为明家乡少年儿童搭建起学习和生活的多彩舞台。明家乡中学和丛林九年制学校校园内全新的教学楼、综合楼、教师宿舍、学生公寓、学生食堂错落有致,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100米直跑道、200米环形跑道、如茵的小足球场横卧其中,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远程教育中控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电教室等功能齐备;7所学校拥有的班班通工程(每班四机两网:计算机、电视机、语音播放机、DVD、英特网、校园网)让师生充分领略信息时代教育脉动,接轨名校风范;崭新漂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充满童趣的大型玩具,让百胜中心幼儿园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花团锦簇、四季常青、百鸟时鸣彰显明家乡校园绿色文化;风华正茂、敬业爱生的辛勤园丁,书生意气、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演绎明家乡校园人文景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不懈努力,明家乡已连续三年在区教委年度教育目标考核中获得一等奖;全镇是重庆市青少年模型俱乐部航模培训中心;新建的中心幼儿园被评为重庆市三级幼儿园、重庆市合格乡镇幼儿园;镇中心校获得2008年“绿色学校”称号;在涪陵区第二届艺术节中获一等奖,在第三届艺术节中获三等奖,第三届科技节中获二等奖。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明家乡的全体教师敢立潮头唱大歌!新形势下,该镇全体教师正筹躇满志,誓以全新的教育教育理念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们始终坚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在我们的校园里得以张扬,潜力得以充分展现。

基础设施

明家乡由92年撤区并乡时的百胜、河岸、河场三乡合并而成,现下辖15个村1个居委,208个农业社9个居民小组,具备了较好的硬环境:(1)、交通便利:全镇有国家二级路10公里,县道路13公里,乡镇道路22公里,村村社社通公路,特别是新建的移民场镇——河岸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涪丰北线横贯新场镇,拥有千吨级深水码头。(2)、基础设施雄厚: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宽带信息网络已通11个村;3个场镇和15个村实现了农网改造,村村通电话,场镇功能完善,镇区面积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000余人,拥有城镇街道10条,长5.2分里,公厕7座,路灯41盏,城镇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5平方米,排水管道3.6公里,自来水厂6座,日供水1000余吨,移动、联通机站4个,天然气管道横穿百胜场镇。人民生活富裕,全镇95%的农民住进楼房,30%的农民用上自来水,拥有移动电话3000余部,大小机动车辆500余辆,人年均纯收入实现2213元。百胜政通人和,具有较好的软环境:明家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了“人人处处都是发展环境,事事时时关系百胜形象”的发展理念,已形成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