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洋乡地图
盖洋乡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发展
盖洋乡要求乡各级各部门务必保持思想的高度统一,认识的高度一致,围绕8大工程的落实,抓9个方面工作突破,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目标。盖洋乡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大春中后期管理,完成晚秋作物种植及再生稻蓄留5.5万亩,同时,抓好明年小春生产、冬季农业开发和高海拔大小斑病多发地区换种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6万亩秋蔗、春蔗种植任务的落实。坚持“工业兴乡”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认真编制好工业园区规划,支持协助糖业集团建成蔗渣生产制糖专用吸附剂生产线;05/06榨季开始实施高级饮料糖技改工程;充分利用制糖生产废弃物,专业化生产有机肥。积极主动与广东省东莞市润城鞋厂进行协商,争取到盖洋乡投资办厂。
招商引资
盖洋乡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建立企业服务对象评议制度,放宽非公经济经营范围和准入条件,鼓励下岗职工、进城农民投身或从事非公经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吸引外商来我县投资兴业,对有意向和已引入的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搞好土地、证照、项目报批等“一条龙”全程跟踪服务,使项目尽快投入建设。突出抓好项目带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抓好明年的项目储备工作,争取农村人饮安全、中型灌区、小型库塘、水头水库病除、勐旨小流域治理、重点沟渠配套和河道治理等一批水利项目挤进省、市计划盘子;加大卫生、文化、计生、广电等社会事业和易地移民搬迁项目的立项报批力度,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到我县。协助云南德红路建公司抓好施孟二级公路永德段建设资本金的落实,做好链子桥至永康段的征地拆迁补偿兑付工作,加快施工进度。加强财源建设和财税征管,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入库。进一步巩固现有财源,培育新财源,重点落实税源大户的帮扶措施,克服生产经营困难;强化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盖洋乡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社会福利
继续抓好“五险”统征,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发培训力度。积极抓好500户专项安居工程(茅草房杈杈房改造)、整村推进、巩固温饱村和易地移民搬迁等扶贫开发项目;启动外资扶贫项目,力争实现2万人脱贫目标。切实解决农村“不救不活”和城镇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困难,完成低保金发放612万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化人本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尽快编制完善“十一五”规划,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做好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杜绝集体或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抓好安监、防汛、防滑和消防等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发展
2004年,盖洋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998万元,财政总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目前盖洋乡水电总装机容量达8650千瓦,发电量达2363万千瓦小时。盖洋乡积极发展毛竹、水果、食用菌、油茶、蔬菜等农产品,养羊、养鸡、养鸭等已初步形成规模。2004年,装机容量3200千瓦,年发电量3500万千瓦时的长坪电站并入电网,香坪坑电站、前湖电站竣工。投资106万元修建湖里、碓头、盖洋、前湖四个村的村道水泥路建设,现洋面五个村全部通水泥路。
医疗情况
盖洋乡共有卫生院1所,辖永泰卫生分院1所,医护人员15名,农村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万人,占盖洋乡农业人口1.4万人的90.67%,门诊医疗1.35万人次,补助资金28.4万元,住院1.11万人次,补助金额858.7万元。医药总费用757.5万元,补助204.9万元;费用609.1万元,补助221.9万元;乡镇级7781人次,医药总费用838.3万元,补助432万元。有效地缓解了生病群众家庭经济压力,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发生。推行合作医疗资金程序化监察。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管理制度,政府统一安排各级新农合医疗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实行经办机构、监督管理机构分离,做到“三重审核、三级公示、多方监督”。
社会事业
盖洋乡已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盖洋学校、凤山学校、仙东学校,下辖13所完小和2所初小,其中农村寄宿制小学6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73人,学生1885人,在校学生1837人,占地面积25373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9个,有教职工115人,现有部室25个,均按“双高普九”一类标准安装设置;学校活动场地、体育设施均达标,绿化面积生均5平方米。校园鸟语花香,文化建设有特色,是县级“文明校园”。学校正以“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学校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已全面消除学校危房,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