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武威市地图 > 凉州区地图 >
古城镇地图
古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层党建

以“三级联创”和“标兵工程”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三培两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村干部“三制”管理、中心户长党员化暨星级管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两述两测”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扎实开展为民服务代理和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积极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作贡献”活动、“五送一建”关爱活动、党员标兵示范带动工程、党员帮带致富工程和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薄荷之乡

古城镇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大镇。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其中小麦年种植面积6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80%以上,平均单产突破400公斤大关,总产2。4万吨以上。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烤烟、药材、薄荷、瓜菜,其中的种植棉花1万亩以上,药材8000余亩,薄荷1.2万亩以上,年产薄荷油150余吨,被称为"薄荷之乡"。如“家家种桑麻”。

概况

古城镇位于成都市西北面,处于郫县最北端,距郫县县城9公里,东与新都龙安镇相邻,北与新都利济镇隔河相望,南与郫县三道堰镇毗邻,西与郫县唐元镇接壤,沙西线与郫彭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优势十分便利。

简介

古城镇位于颍上县城北部15.5公里处,东临谢桥镇,西靠江口镇,南至颍河与黄桥镇交接,北到济河与陈桥镇为邻。全镇总面积57.2平方公里,耕地48750亩,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8976户,38426口人,全系汉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刘庄煤矿的开发建设,古城正逐步成为颍上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旅游资源

古驿站地处长汀县古城镇闽赣交界处,是古代福建通往江西的重要关卡,是福建的西大门。离此不远有大小隘岭,形势险要。早在宋代这里就置有驿站,是古代交通驿道的机构,设有驿丞,为传达、迎送的基层行政长官。古驿站遗址在古城镇的大隘山凹里,俗称罗坑隘,建于宋嘉定元年(1280年),明、清均有修葺。现存砖石拱门一座,高3米,内宽2.5米,长5米。拱门顶上昔有珠楼,早已毁,周围现有几十间商店、客栈的残垣痕迹可辨,占地约1.500平方米。出土有清代康熙三年立的界碑残块,可惜内容不全,无法考证更多的史料。现存的古异道是河卵石彻成的官道,从山凹一直延伸到古城镇旁的井头村。骆道宽3米,长约2公里,是“车马道”,可容车骑通过。古驿站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福建省与外省的交通历史提供了又一见证,具有较高的考证研究价值。长汀古城,据考在宋代已筑有土城,据岭守隘,自古扎有兵营,“古城”得名于此。又据考唐代时由曲江(广东韶关)经赣州至汀州的驿道,就是从古城通过的。所以历来古城是军事要冲与闽赣边陲的贸易集镇。1990年长汀县古城镇古驿站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概况

古城镇位于亳州市市区南部30公里,正在建设亳州火车南站、西与105国道相接,东与307省道相连,涡郸(涡阳至河南省郸城)亳太公路相交于此,是此地域的交通枢纽,京九铁路南北贯穿全境,有亳州“小货场”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亳州、太和、涡阳、郸城四县市之间的中心集镇,是该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是一个典型的贸易型集镇。镇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万亩。村委会合并后,现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5.2万人,集镇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已建成镇区面积3.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1万人。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百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批准为全省200个重点镇之一。目前集镇所有街道和小巷都铺修了水泥路面,并正在实现美化、绿化、亮化。更有古城中学是历代学子倍出的学校.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亳州火车南站。

成立仪式

榴红似火,荷花飘香。7月2日上午,古城乡撤乡建镇揭牌仪式在古城政府大楼门前广场隆重举行。参加今天揭牌仪式的县领导有颍上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奉田,县委常委、副县长魏宏伟,县纪委副书记、县财政局局长刘江淮。应邀出席的嘉宾有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市民政局、国投新集集团、刘庄煤矿等单位负责人。县委办、县政府办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古城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镇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各行政村(社区)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魏宏伟主持。周奉田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古城镇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时说,古城乡是上世纪90年代撤区并乡时成立的新乡,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群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该乡立足煤炭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服务好煤矿的同时,务实为民,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县前列。2010年乡财政收入901万元,居全县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746元,居全县第二位。古城乡撤乡建镇,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标志着古城的发展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古城乡撤乡建镇,不仅是古城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县加快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6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增长4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20.8%;财政收入完成18.5亿元,增长34%。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中心镇、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实现全县城乡建设快速协调发展,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36.5%以上。周奉田希望古城镇党委、政府以此次撤乡建镇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和带领古城人民,再接再厉,戒骄戒躁,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扎实苦干,积极适应撤乡建镇新形势,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紧跟全县发展步伐,着力打造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颍上北部明星镇,努力开创古城发展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揭牌仪式上,古城镇党委书记朱连清致辞,朱连清在致辞中说,自1992年3月撤区并乡以来,古城乡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克难奋进,实现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亿元,较“十一五”初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901万元,较“十一五”初增长4.6倍,年均增长46.2%;农民人均纯收入4746元,较“十一五”初增长2.1倍,年均增长20.7%;非煤工业企业49个,较“十一五”初增长3.1倍,年均增长32.3%;实现工业产值1.17亿元,较“十一五”初增长7.5倍,年均增长65.5%;城镇面积达1.2平方公里,与“十一五”初相比增长2倍,年均增长18.9%。十年磨一剑,百炼方成钢。我们将以撤乡建镇为契机,以煤矿为依托,创建一流的地矿关系,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2.6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达2000万元,年均增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年均增长16%;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初步建成农业发展、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