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六安市地图 > 金寨县地图 >
果子园乡地图
果子园乡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辖村

果子园村引吴湾村白果村彭畈村佛堂村姚冲村龙墩村佛元村牛畈村栗湾村白棚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2386男6362女6024家庭户户数3477家庭户总人口(总)12375家庭户男6352家庭户女60230-14岁(总)30600-14岁男16970-14岁女136315-64岁(总)864415-64岁男430915-64岁女433565岁及以上(总)68265岁及以上男35665岁及以上女32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2208

人才辈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才资源是果子园乡的第一大财富。从开国将领方子冀、董宏国、文建武,到老一辈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肖大煊、肖显普、吴立兴、林亮、蔡家炽和建国前的烈士林承祥、漆先科、漆禹源及县团以上的烈士方礼政、王昌甲、刘德勤、孙宇康、杨科、李涛声、肖显举、张以文、徐立佑、徐其群,还有大革命时期赤南县县长周百煌,均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县团级领导干部有段传植、周其成、江世林、田扬翥,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廉洁奉公,业绩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历届大专生有205人,本科生有233人,研究生和博士生18人。全乡在六十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田扬超是博士生导师,他为国防科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了国家主席和总理的接见。出国留学生和博士生周其甫、田扬群、徐清、田慧宇、严中兴、田世祥、徐祖刚等,分别在新闻、工矿、金融、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代诗人周世蕃发表诗词、楹联、散文700余首(副、篇),作品载入40多部精典著作,多次获省、部级奖,简历入《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华诗人大辞典》》。而今全乡上下全名创业人员启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最突出的有吴芳尉、周其进、余科明、金科文、闫荣超、闫昌发等,他们是果子园乡丰厚的财富。

龙头产业

养蚕业:解放初期全乡共养蚕300多张,产茧近万斤。无成片桑园,只有分户的零星桑树,花桑多,产叶量低,蚕病多,蚕茧产量不高。解放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蚕桑生产,派蚕桑技术人员来果子园乡指导,推广科学培桑、养蚕。改黄丝茧为白丝茧。并在本乡卷棚桥办蚕种厂,推广良种,大抓蚕桑基础建设。1964年办蚕校一所,招收斑竹园区各乡初中生和其他区部分学员,一共三届,培养了大批蚕桑骨干。大抓桑园基础建设,发展成片桑园,速成桑园,送桑树上山,改梯栽桑,我乡首先在吴湾村王湾村民组开辟“九大”桑园,栽桑50亩,接着面向全乡。采取自育苗、自嫁接、自栽桑的三自方针。自一九七六年以来全乡桑园面积发展到2593亩,到2008年桑园面积约4300余亩。抓典型,以点带面。吴湾村王湾组在省蚕桑研究所支持与帮助下,推广桑树、蚕种两方面的良种化,推广室外养蚕,地面条育桑,方格簇使用,小蚕共育等外地经验。该村民组首先产茧达万斤,接着白棚村中铺湾村民组于1980年蚕茧超万斤,该组周世德、徐元茂两户在斑竹园区公所得电视机一部以资奖励。随着栽桑、养蚕技术改进,加速了果子园乡蚕桑生产的发展。果子园乡地处气候温和的丘陵山区,土地宽广肥沃,人民群众近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蚕桑生产经验,乡党委、政府重视,是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
成就:1959年果子园村民组养蚕张产超过100斤,出席省和中央劳模会,获得国家奖励。1961年全乡养蚕634张,产茧34621斤。1971年全乡饲养蚕1444.5张,产茧146137.8斤,居全县乡镇总产第一,总产占斑竹园区四分之一,占全县总产十分之一,县委、县政府给予发精神奖和物质奖,从而激发果子园乡上下一条心,狠抓蚕桑不放松。1981年养蚕6000多张,产茧417823斤,全乡人均产茧30斤,人均收入200余元,产茧量与1971年相比增长12倍。目前全乡人均产茧40斤,人均收入300元以上。随着蚕桑生产的逐步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各种富有民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提高,更进一步加速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全乡干群一致认为,要想奔小康,根据自然优势,以粮食稳产高产促蚕桑,抓住龙头永不放。

旅游资源

果子园乡的旅游景点有鹏程寺、滴水岩、双峰寨、老母洞等,同时旅游资源丰富,如拐杖、根雕、盆景等均可开发,如绣花鞋垫、绣花枕头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批量生产的能力,现在交通便利,又与国家森林公园天堂寨风景区毗邻,是开发投资商的理想乐园。
鹏程寺:
鹏程寺座落在燕子岩上的鹏程寺,在吴湾村境内,原名燕子岩大庙,始建于大宋天禧三年,几度兴衰,明末清初因一位武汉商人应验了他的祈求,捐资重修庙宇,再塑菩萨金身。清嘉靖年间曾借居燕子岩大庙基读诗书的周祖培终登金榜,学位至京都大学士。他请得圣旨,御封燕子岩大庙为“鹏程寺”,并挂皇匾一块,受到皇封的“鹏程寺”名震鄂、豫、皖。寺内现有神像108尊,无论神像大小,全部用整段珍贵木料雕刻而成,全身无一处贴补或是钉铆,人皆称奇。1995年,金寨县佛教协会向鹏程寺颁发了佛教活动执照,向游人开放,每年接待香客数万人之多,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朝山拜佛求取鹏程万里。
滴水岩:
滴水岩滴水岩位于果子园境内乌龙河上游。距姚冲村1公里,断崖垂直90度,高百米断面的岩石呈黄褐色,岩石上有黄黑相间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千奇百怪的自然图像。地帘瀑布从岩上飞流直下,先是水带,继而变成串串珠帘。帘中有雾,随风漂洒。岩下有石潭,潭中有一大巨石。盛夏之时,在岩上观鱼赏景,顿觉凉气袭人,暑气全消;举目仰望又觉天地之神奇,自身之渺小。每逢春夏盛水季节,瀑布飞射十几米远轰鸣如雷,游人从瀑中穿过,妙不可言,春秋时节,山花和红叶把山岩装扮得分外多姿。石岩上栖息着一种长尾巴小鸟,振翅穿梭在水帘之中,接吃水中的生物,鸟语喧哗妙趣横生。冬季滴水成冰,岩下形成一座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的冰雕,任何艺术大师的作品都难以与其媲美。诗人周世蕃走到这里,惊叹地吟出一联:横空泻碧流,百里雷鸣晴降雨;骞地生仙境,一川珠散柳含烟。滴水岩可谓是大千世界中的人间仙境,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胜地。
双峰寨:
双峰寨顾名思义,一山双峰。围山筑寨。果子园素有“一马平川三十里,双峰拔地八百丈”之说。此寨始建于宋朝,是当地百姓躲避兵荒而集资建筑的山寨。现在双峰寨的寨墙和城门都完好无损。石头城墙修建在陡峭的山岩之上,易守难攻,寨内有广阔的地域,可容纳数万人,山顶上有一眼清泉水井,满而不溢,浇而不干。山寨上有练兵、滚擂石、旗杆台等遗迹。山顶有庙,曰双峰大庙。四季香火不断,晨钟暮鼓,音传数十里之外。现有公路通往寨下。为游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老母洞:
老母洞老母洞位于栗湾村东北边隅。立足洞前观之,山峰重叠,崖壁峥嵘,青葱林木从山顶一直布满山脚,像翠色的外衫罩在一位英俊的壮士身上。溪水潺潺,鸟声啾啾,好一幅色彩斑阑的神奇景色。传说此洞的形成是仙人开凿。山脚下的河中有一深潭,名曰王家潭(在栗湾小学门前)。仙人为掩埋潭中的孽龙,在潭上的山腰挖土掏一个洞。王家潭前的一巨石名曰“船形石”,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此洞命名始于明末,当时发生战乱,一名溃将带兵血洗商城,有周姓一家剩下母子二人逃至牛食畈,躲进此洞,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历尽千辛,终于逃脱这场罹难。母亲寿享高龄,其子取得了功名。后人为纪念其事,将此洞叫做“老母洞”。老母洞第一个大洞左右宽20余米,高10余米,里面是连接成串的小洞,深不可测,传说此洞可以通往花石乡的鸡冠寨。洞口垒有石墙,安有门与窗,洞内有残存的断石碑。在民国初年立过学堂,远近的青年跋涉到此求学。近年对此洞进行了修缮,安置了10尊佛像。此洞为果子园旅游事业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若以此洞为中心,周围一里内还有吊桥、石仓、红石岩、了道庵、麒麟庵、白云庵等景点琳琅满目,引人入胜。

历史回眸

果子园乡山灵水秀,人杰物阜,文化底蕴厚积。清嘉庆年间,家住牛食畈村的周祖培边捷出任,加官六级位至相国,封文勤公,是清朝主宰华夏沉浮的一代名相。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革命先驱漆禹源在佛堂坳漆家桥设学教书,传播马列主义。1926年秋,现白果村内中共简家坳支部成立,书记李升武,党员有漆耕圃、漆禹源、徐乾,他们在家乡组织革命活动。家住佛堂村东高山周维炯积极组织革命武装,打入民团内部,成功地领导了立夏节暴动,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缔造者之一,官至军长。随后商城党组织在佛堂柯家湾办起了商城县第一模范学校(又名列宁小学),容文化、军事为一体,为红军培养了大批人材。方子冀、漆远渥、肖显进、董宏国四位将军均为该校学生。还有一大批省、地级干部也是从这里走上革命征途。当时白棚村中铺湾对面的山脚下建过一座学校,文建武、徐立清、董宏国、周百煌都在这里受过早期教育,为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时期,白果村蔡家湾立过区苏维埃政府,佛堂坳建成过红军兵工厂,果子园村北坳设过红军医院,果子园乡是革命的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