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镇地图
马鞍镇相关地区地图:
- 金城镇地图
- 新政镇地图
- 马鞍镇地图
- 永乐镇地图
- 日兴镇地图
- 土门镇地图
- 复兴镇地图
- 观紫镇地图
- 先锋镇地图
- 三蛟镇地图
- 回春镇地图
- 柳垭镇地图
- 义路镇地图
- 立山镇地图
- 三河镇地图
- 瓦子镇地图
- 大寅镇地图
- 二道镇地图
- 赛金镇地图
- 丁字桥镇地图
- 大仪镇地图
- 张公镇地图
- 五福镇地图
- 周河镇地图
- 杨桥镇地图
- 保平镇地图
- 文星镇地图
- 双胜镇地图
- 度门镇地图
- 老木乡地图
- 檬垭乡地图
- 铜鼓乡地图
- 中坝乡地图
- 双盘乡地图
- 凤仪乡地图
- 双庆乡地图
- 大风乡地图
- 福临乡地图
- 来仪乡地图
- 碧泉乡地图
- 乐兴乡地图
- 石佛乡地图
- 思德乡地图
- 秋垭乡地图
- 大罗乡地图
- 义门乡地图
- 合作乡地图
- 阳通乡地图
- 茶房乡地图
- 龙桥乡地图
- 板桥乡地图
- 永光乡地图
- 炬光乡地图
- 九龙乡地图
- 芭蕉乡地图
- 灯塔乡地图
- 武棚乡地图
- 柴井乡地图
辖村介绍
马鞍镇下辖村马鞍村石板滩村小河子村石桥村麦子湾村伍隍村黄石坎村李子冲村拾童庙村熊家溪村鞍子坡村白洋沟村龙马桥村楠木岩村杨家寺村松树村驼柏树村高洞坝村两河村所辖村屯
七里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位于区农科所以北,宁连公路穿村而过,南接汤云村,东交朱家山村,北与鞍山村相接,西同草塘村接壤。全村有耕地面积1943.6亩,两个自然村,477户,1797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经济类以花卉、葡萄为主。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9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946元。汤云村属圩田地区,位于原六城镇之北,宁连公路之东,东接洪庙村,北交七里村,西同草塘村相接。全村耕地面积1666.4亩,528户,2262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经济类以蔬菜、葡萄为主。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6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363元。
红庙村属圩田地区,位于原六城镇之北,东与雄洲镇隔河相望,西同汤云相接,金江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耕地面积2210亩,两个自然村,768户,2730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经济类以蔬菜、花卉为主。村民种植花卉在全区很有名气,种植大户杨禄刚花卉面积20亩,通过网上销售花卉,把花卉销售到全国各地。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9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24元。
朱家山村属圩田地区,位于金江公路旁,东与洪庙村接壤,南同汤云村相连,北交黄赵村,西靠七里村。全村有耕地面积2483.6亩,536户,1956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经济类以蔬菜(瓜)为主。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6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701元。
黄赵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东与洪庙村接壤,北同八百桥镇相连,西交鞍山村,南连朱家山村。全村有耕地面积3449亩,639户,2480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经济类以西瓜、意杨为主。该村是马鞍镇最早种植西瓜的村之一,拥有许多种植西瓜能手。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6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708元。
平山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位于平山林场之东南向,北同马集镇相接,东与八百桥镇相连,西交盛岗村,南连黄赵村。全村有耕地面积3571亩,778户,2945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经济类以茶叶为主。该村有千亩富硒茶叶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了全村种植结构的进一步改变,农民收入增加。南京六合区宁平富硒茶叶有限公司座落该村,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5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652元。
练山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位于马鞍镇西北部,西与程桥镇接壤,东交盛岗村,北同马集镇相连,南与新华村相接。全村有耕地面积4246亩,两个自然村,751户,3092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经济类以杨树为主。该村有千亩的杨树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了全村种植结构的改变。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6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786元。
盛岗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位于马鞍街道之北,北与马集镇相连,西同练山村接壤,东交平山村,宁连公路经村而过。全村有耕地面积4418亩,两个自然村,1081户,4072人。主要种植:经济类以蔬菜(早熟毛豆)为主,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盛岗村早熟毛豆在市场上很有名气,每年在上市季节都有各地的蔬菜经纪人上门收购,并且该村还组织营销队伍把毛豆销往苏南市场,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户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34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846元。
新华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位于勤丰村之北,西与程桥镇相接,北交练山村,东邻鞍山村、盛岗村。全村有耕地面积3022亩,500户,1975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经济类以葡萄、杨树为主。该村有近千亩的杨树种植基地,促进了全村种植结构的改变。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3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706元。
郭云村属圩田地区,位于滁河支流黄木河之东,六竹公路穿村而过,南接刘陆村,北交勤丰村,东同陈云村相连。全村有耕地面积2571亩,三个自然村,661户,2548人。主要种、养殖: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经济类以畜禽养殖和蔬菜为主。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1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906元。
刘陆村属圩田地区,位于六竹公路之南,南接大云村,北交郭云村,东同陈云村相连,西靠滁河同程桥镇隔河相望。全村有耕地面积2002亩,水面面积600亩,两个自然村,630户,2340人。主要种、养殖: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经济类以特种生产养殖为主。刘陆村养殖珍珠很有名气,养殖面积达500亩。该村有300亩左右的精养渔池,每年都吸引大批垂钓爱好者来此休闲娱乐。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2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907元。
大云村属圩田地区,位于刘陆村之南,南接滁河同雄洲镇隔河相望,东同王云村相连。全村有耕地面积2031亩,两个自然村,535户,2054人。主要种植:经济类以蔬菜为主,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大云村土壤质地为沙壤土,适宜速生性蔬菜生长,青菜、韭菜和毛豆生产远近闻名,吸引大批蔬菜经纪人上门收购,产品主要销往南京市场,户均收入5000元。该村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是镇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重要部分之一。另外,奶牛养殖大户林定堂就在此村,年养殖奶牛30头,创效益10万元。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3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924元。
王云村属圩田地区,位于城西街道之南,南接滁河同雄洲镇隔河相望,北交陈云村,西同大云村相连。全村有耕地面积1547亩,两个自然村,484户,1745人。主要种植:经济类以蔬菜为主,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王云村土壤质地为沙壤土,适宜速生性蔬菜生长,韭菜生产远近闻名,吸引大批蔬菜经纪人上门收购,每天交易量1万斤左右,主要销往南京市场,户均收入4000元。该村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是镇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重要部分。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9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869元。
陈云村属圩田地区,位于城西街道之西,南接王云村,北交草塘村,西同刘陆、郭云村相连,六竹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有耕地面积2084亩,两个自然村,669户,2390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为主,经济类以葡萄、蔬菜为主。陈云村土壤质地为沙壤土,适宜速生性蔬菜生长,韭菜生产远近闻名。该村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是区优质小麦、水稻项目种植基地。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2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925元。
草塘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位于宁连公路潘家花园收费站之西,东与七里村、汤云村接壤,南接陈云村,北交勤丰村、七里村,西同勤丰、郭云村相连。全村有耕地面积2658亩,两个自然村,495户,1827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经济类以葡萄、蔬菜为主。草塘村是镇葡萄种植的发源地,葡萄的种植在全市及周边城市都有名气,户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该村是镇葡萄种植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率先富起来的葡萄村。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9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740元。
勤丰村属丘陵缓坡地区,东与七里村接壤,南接郭云村、草塘,北与新华村相接,西同程桥镇胡云村相邻。全村有耕地面积3210亩,两个自然村,508户,1941人。主要种植:粮作类以稻麦油、玉米为主,经济类以葡萄、花卉和蔬菜为主。勤丰村的葡萄及伏秋番茄在全市的市场上都有名气,户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该村是镇葡萄种植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鞍镇200亩无核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就落在此村。2003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9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745元。
景点
马鞍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新石器时代,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马鞍镇寺桥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桥南500米(凤凰墩)。遗址包括仙人山与凤凰墩两处。仙人山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主米。1985年经局部发掘,堆积厚约1米,分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夹砂红陶,印纹硬陶片和石器。夹砂红陶有绳纹鼎、釜支子。印纹陶饰方格纹、条纹、云雷纹等,器形多见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锛、半月形刀等。属马桥文化;下层出土有泥质灰陶、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以鱼鳍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镂孔豆为主。石器有有段石锛、柳叶形镞等。属良渚文化。凤凰墩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石器有刀、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为主,部分用刻划、镂孔及附加堆纹。器形有鼎、豆、壶等。属良渚文化晚期。马鞍遗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发展的文化继承关系。基本概况
马鞍镇隶属南京市六合区,位于六合区西北部,水陆交通相当便利,宁连、宁淮等高等级公路和宁启铁路穿镇而过,滁河流经此地,区位优势独特。马鞍镇共辖16个行政村,三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4.86万人。马鞍镇土地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缓坡地带,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979.5毫米,年均无霜期226天。平原面积占总面积80%以上。马鞍镇耕地面积4.8万亩,山林面积1.5万亩,可供养殖的水面面积达2.56万亩。水利设施配套,排灌沟渠齐全,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在90%以上。土壤类型主要有江淤土、马肝土、黄白土等,土壤有机质在1.6%以上。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农业基础设施,为马鞍镇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基本概况
马安镇位于秦岭南麓余脉,郧西腹地,距县城44公里,东与观音、润池接壤,南与夹河、羊尾相连,西与六郎贯通,北与香口、土门毗邻。相传远古时期(大约四千余年前),此地西方一座大山中有一深不莫测的洞(原烈马洞村,洞内有马桩、马槽、独木桥,洞内至今是迷),洞内藏有一匹宝马,忽一日宝马出洞饮水恰遇雷电惊骇,驰骋东方,路经此地脱缰弃鞍,故名马安川(今上川村、下川村),宝马顺势狂奔东边,却被一大山(马鞍关梁子)挡住去路,便在“龙王届”歇息,遇龙王显灵,点化宝马坠入沟壑深谷,潜入龙潭,故名马安关(今马鞍关,水库大坝处),马安因此延用至今。马安解放于1947年10月,建国后设立马鞍区公所、马鞍公社、马鞍乡人民政府,199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马鞍镇。现辖12个村,111个组、6799户、22709人,劳动力10647人,版图面积1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85亩,森林面积170010亩。现更名为马安镇。地域风光
名胜古迹:烈马洞、马鞍川、马鞍关、龙头山、龙洞、龙潭、古迹洞、锣鼓洞等。奇观:魔芋凸、石门、蜈蚣坎、尖刀山、猴呆颈、蜡台山、鸳鸯石、钱盘子、阎王匾、罗汉寨、骆驼汉、锥子石等。风土人情:马鞍语言委婉柔和,方言独到,悦耳动听。马鞍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神的传说等。镇区建设
街道:旧时,街道沿河而建,宽3米左右,长450米,石板铺路。花行、商铺、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街河由西向东穿过,有典型江南水乡风貌。1987年改造老街,接着新辟和改建新建路、西街路、东街路、车站南路、车站北路等街道8条,最宽处为24米,多为水泥路面。1993年底,有大小街路(弄)11条,总长3081米。房屋:建国初,建成区内房屋建筑面积约3.89万平方米。50年代至70年代新建不多。80年代后期,始有成批住宅区建成,并出现农民别墅。1993年末,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4.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6.49万平方米,人均25平方米。1987年起,陆续新建、改建影剧院、敬老院、人民医院、中心小学、汽车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公共建筑,层次最高为4层,多为3层,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水电:1987年筹建自来水厂,1991年扩建。主管道12.39公里,年供水120万吨,供水率94%。埋设地下排水管道5.1公里,筑窨井350只。1967年开始通电,1970年普及,由亭峰变电所供电。
邮电:民国三年(1914)设邮寄代办所。十五年为三等乙级邮局,1958年12月改邮电所。1988年安装程控电话,1993年末已有电话机510部。
交通:旧时主要为水路。晚清时期有西兴至道墟线、漓渚至安昌线经马鞍客货船、埠快船。民国二十年(1931)9月,绍兴至安昌大华轮经马鞍。1955年7月新辟绍马(鞍)航线。1981年绍兴三江公路竣工,并延伸至萧山益农闸。1982年4月,马鞍公路与益农闸连接,南接绍三(江)公路,北经党山、瓜沥、衙前,均可与104国道相连。1992年5月马(鞍)齐(贤)公路建成通车。在建之杭甬高速公路,途经国庆、大源两村,在马鞍境内长1.95公里,水陆交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