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镇地图
永乐镇相关地区地图:
大地原点的整体设施
由中心标志、仪器台、主体建筑、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组成。高出地面25米多的立体建筑共七层,顶层为观察室,内设仪器台;建筑的顶部是玻璃钢制成的整体半圆形屋顶,可用电控翻开以便观测天体;中心标志埋设于主题建筑的地下室中央。建成后不久,“大地原点”还增设并施测了国家基本重力点和天文基本点。步入地下室,不大的空间里透着一丝静谧,居中的是一座正方体的红色大理石基座。为了保证原点的稳定性,基座下灌注有4根13米高的水泥桩柱,直达地球内部岩层。大理石基座的中心部位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标志。标志中部还有一个直径2厘米的微凸的半球面,球面上刻有一个“+”字。这个“+”的交点就是原点,也就是我国地理坐标经度与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坐标为东经108°55’、北纬34°32’,海拔高度417.20米。
大地原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距西安36公里,1977年动工,1978年建成,它是新中国测绘事业独立自主的象征。“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原点并不是指中国的几何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原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系的基准点。大地基准点是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大地坐标的原始点。它不但在各项建设和科学技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建国初期,我国使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统是从前苏联测过来的,其坐标原点是前苏联玻尔可夫天文台,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极不相称。为此,国家有关方面决定建立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从1975年开始组织人力,搜集分析了大量资料,并根据“原点”的要求,对郑州、武汉、西安、兰州等地的地形、地质、大地构造、天文、重力和大地测量等因素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我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境内。
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永乐镇着力于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已有27个村通电、20个村通闭路电视、8个村通电话、13个村通公路、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永乐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山扶贫开发”的大好机遇,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建杨梅、辣椒基地、商品牛、羊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为突破口,推动农村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
行政区划
永乐镇原址永乐村,以永乐村而得名,晋时叫胡空堡,明时称永安,后改称永乐,即永定安乐之意。1948年7月设永乐区公署,辖四乡,1961年成立永乐人民公社,1976年由永乐村迁街白村,1984年政社分设时以原永乐人民公社辖区设立永乐乡,1998年3月28日撤乡建镇后称永乐镇。镇内彬底、高安两条公路贯穿全境,168条镇村道路全长138公里,四通八达。是彬县和陕甘两省交界处最古老,较繁荣的镇。
经济发展
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82.11万元,人平纯收入894元,耕地面积1631亩,粮食播面1753亩,粮食总产量440吨。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荞子、豆类;经济作物以各类蔬菜为主,也产油菜和青饲料,有蘑菇(鲜品)4吨;经济林木有苹果、梨子、桃子、葡萄、李子、柿子、核桃、花椒、漆树、杜仲、沙棘等;名贵药材有猪苓、细辛、党参、当归等,2003年,永乐镇根据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兴旅、强农、建市”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启动旅游、商贸市场建设。争取实施拔拉沟养殖项目,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行政区划
行政村:南张村杜村郑家村沟渠头村蔡村曹家村李湾村岳崖村永乐村岳村彩霞村西营村林河村东历山村西历山村任家庄村枯夺村原村杨涧村见帝村岸堤村上庄村原头村杨沟村许湾村
概况
永乐镇位于彬县县城北部边沿,东经104°6'、北纬35°14'、距县城39公里,东邻旬邑县底庙镇,西连本县西坡乡,南隔红岩河与本县新民镇相望,北界以四郎河与甘肃正宁县宫河乡接壤,平均海拔1200米,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塬、咀、川、沟俱全,塬面开阔,总面积75.5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4887户,20573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0268人),总耕地面积35567.3亩,人均耕地1.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