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地图
仙游县相关地区地图:
华侨状况
仙游人出境见于明文记载的,迄今有一百多年了.仙游县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201138人,其中港澳同胞10573人。华侨华人主要居住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和地区。仙游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侨务工作,特别从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落实侨务政策,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在国内的合法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华侨华人支持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基础设施
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县有公路82条,通车总里程839公里。福厦路、三郊路、福厦高速公路和拟建设中的福厦铁路贯穿境内,便捷的交通网络已形成。16公里的海岸线,已建立500吨级和300吨级的码头各一座,已是湄洲湾秀屿港的卫星码头。全县水电和火电装机容量已达6.0万千瓦,还建有11万伏变电站1座,3.5万伏变电站6座,九仙溪水电工程建成四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7.1万千瓦,年发电量1.89亿度。邮电通讯现代化,共有11个程控电话模块局,10个移动电话基站,装机容量5.5万门。全县18个乡镇全部实现程控电话,对国内1500多个市县和世界220多个国家及地区直接通话。国际特快专递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水库98座,总库容1091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38处,县城自来水公司日供水量4.5万吨,满足居民和工农业用水需要。全市规模最大、贮量能力最强的液化气贮配站,为普及城镇液化气化打下良好基础。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文明高效的系列服务窗口和服务制度。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武帝至三国时属会稽郡、建安郡;晋时属晋安郡;南北朝时为梁所属,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起,仙游地属莆田县,但仙游还没设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现仙游地隶属泉州之莆田县;隋大业三年(607年)起,属建安郡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属莆田县。诏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属武荣州,这是仙游置县之始。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字为仙游县,历属闽泉州、清源郡、南唐清源军;宋代仙游历属清源军、平海军、兴化军(今莆田市)和兴安州(今莆田市)。景炎二年(1277年)10月后,仙游隶属兴化路(今莆田市),明、清时期隶属兴化府(今莆田市)、兴泉永道(今莆田市、泉州、永春大田德化),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道、厦门道、兴泉省(今莆田市、泉州)和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后,历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专区、晋江地区、闽侯专区、闽侯地区,1970年后,隶属莆田地区;1983年9月至今,隶属莆田市。2000年,仙游县辖13个镇、6个乡:鲤城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城东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凤山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5543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鲤城镇56598枫亭镇94771榜头镇116958郊尾镇80421度尾镇70121城东镇31903赖店镇68259盖尾镇69504园庄镇37735大济镇71439龙华镇55142钟山镇20969游洋镇27396西苑乡9197凤山乡5218石苍乡12278社硎乡9370书峰乡11131象溪乡7029,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70号)批复同意仙游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风山乡,并入西苑乡,调整后西苑乡辖西苑、岭峰、广桥、前洋、西土乾、半岭、仙山、仙东、仙西、凤顶、凤山、前县、前溪、柳园、白岩、顶东湖16个村委会,乡人民政府驻西苑村。(2)撤销鲤城镇,设立鲤城街道。辖原鲤城镇的木兰、十字、洪桥、城内、南桥、仙糖6个居委会,以及原城东镇的坝垄、龙泉、玉井、来洋、蜚山、东门、万福、北宝峰、富洋9个村委会(其中坝垄、垄泉、东门、北宝峰4个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和大济镇的金井、白塔2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洪桥居委会(原鲤城镇政府驻地)。(3)城东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东门村迁移到仙安村,更名为鲤南镇,同时调整行政区域。调整后,鲤南镇辖原鲤城镇的柳坑居委会,原城东镇的仙安、霞苑、下楼、涵井4个村委会,以及原龙华镇的大坂、平原、象运、象林、象坂5个村委会和赖店镇的西埔、温泉、圣泉、玉田、玉塔、横塘、东山7个村委会。(4)郊尾镇的芹林、盖南和新窑3个村委会划归盖尾镇管辖。2002年底,仙游县辖1街道12镇5乡:鲤城街道、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2003年,仙游县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鲤城街道、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2008年12月31日,福建省政府《关于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菜溪乡的批复》(闽政文[2008]448号):经研究,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仙游县菜溪乡。人口状况
人口总量: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仙游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园庄乡土楼村溪尾山留有先民活动的遗址、遗物。先民们以磨制的石器、上釉的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生产用具,从事农耕渔猎以及手工纺织业、制陶业等。据宋《仙溪志》载,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建县时,仙游人烟稀疏。五代十国时,北方人民避乱南迁,其时主客未满千户。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次避乱南迁,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趋于下降,在其后的150余年间,徘徊在1--1.5万口之间。到清代,经历了“乾嘉盛世”之后,人口增加,同时人口统计由仅计成丁口数改为男女老少均计在内,故人口统计数骤增,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全县人口达49320户共计30679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迅增,目前已达百万。人口构成:民族仙游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民族以汉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有畲、回、蒙、藏、苗、彝、壮、侗、瑶、黎、高山、水、白、土家、哈尼、拉祜、纳西、仫佬、毛南、乞佬、京、朝鲜、布依、满等共26个少数民族。姓氏仙游村庄以同姓宗亲聚居为主,集镇则杂姓聚居。全县汉族以陈、林张等姓为最多。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特别是四川、云南等省女子婚嫁到仙游的增多,姓氏也随之增加。据1992年底统计,全县共有324个姓氏。职业仙游县居民历代都是以务农为主业,除极少数从事教育、经商和公务外,从事农林业的占90%以上。改革开放以后,仙游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小农自然经济向比较开放式的农工商联合体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加快,二、三产业崛起,使职业结构发生了更大变化。
仙游的风俗
礼仪习俗:下马,亦称“脱草鞋”:古时,远离家门出外做官或经商的人回到家乡时,他的堂叔侄,表兄弟姐妹等亲戚,都要备办线面、鸡蛋(或煮碗点心)相敬,俗称“下马”。意思是为远方归来的亲人洗尘。他们收下礼物后,必须回敬毛巾、肥皂,表示感谢亲友们的深情厚意。饯行:旧时出外赴考、做官或经商的人,临行时,他的亲友要煮上一碗线面、鸡蛋给他吃,叫做饯行,意思是祝他平安、顺利。主人收下面蛋后,要回敬红糖数块(今用糖果),表示不忘家乡亲人的甜情蜜意,待外出回来时,再赠以毛巾、肥皂酬谢他们。现在一些农村沿用旧礼为乡里人参军、上大学行饯行礼,表示祝贺。送嫁:姑娘要出嫁了,亲友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给她,叫做送嫁,姑娘则要把夫家挑来的石榴包、红团、白糕、猪肉分赠给他们。贺喜(即送贺礼):在仙游乡村,凡是结婚、“做十”(祝寿)、“贺厝”(即庆贺新屋落成)的人家,其亲友都用红纸包上几元线(有的是送实物)作为贺礼。主人要备办酒席宴请他们,作为答谢。特别是结婚时,亲戚送来贺礼,主人除了宴请他们之外,临行时还要分给一刀“祖肉”(一般是条肉)和一串红团、白糕、石榴包等,俗称为“回贺礼”。做客:到乡下做客,主人会煮上一大碗线面,外加鸡蛋、花生、肉菜等肴。客人不能把点心都吃光,一定要留下一些,叫做“留碗底”。挂脰:孩子到亲戚家去做客,如果是第一次来的,临行时,主人就要用红髻线扎上一些钱,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叫做“挂脰”。谢师:旧时父母延师教子学艺之日,要用盘盒装上酒菜,送到师傅家中,先让孩子行拜师礼,再呈上一个红封,内装学艺的酬金,叫做“谢师”。师傅收下了这些礼物,就认下这个徒弟,开始教他学手艺了。端午习俗:
仙游民间的端午节,历史悠久,俗称“五日节”。每年春节、端午、仲秋、冬至是民间的重大节日。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为节日。民间有“初一糕、初二桃(或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赛龙舟)”的民谣。意味着“五日节”生活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具有淳朴的地方风情。
仙游端午节有“送节”和“送粽子”的习俗。初五之前,出嫁的女儿生育后,须给娘家“送节”。由女儿亲送一些米粉、面条和肉类。娘家以小儿服装、红肚兜、纸扇和鸡蛋十二粒回赠;鲤城及山区人们,用上等白米,添加蛏干、虾肉、香菇等佐料,制作粽子,作为礼物,馈赠亲朋戚友,以示情谊。民间初一食糕点,初二食桃子或粽子,初三食海螺,初四在窗户上插艾叶。这个节日,农家均要蒸果糕,供祀神灵,初五日天未亮,庶民用麦秆点燃把屋里的蚊子引送田野,寓为夏天免受蚊虫骚扰。与此同时,家家户户清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或点燃蚊香,喷洒雄黄酒水,清毒驱邪,以示消灾,祈保家人平安。初五中午庶民以炒米粉或面条当午饭。饭后大人小孩均要洗澡,换除冬服,穿上新夏装。洗澡水须用午时正的井水,加上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兰草、豆秆等的“午时草”烧开水(俗称午时水),烧水时亦把鸡(鸭)蛋放入共煮。全家老幼均食一双蛋,把画上虎图案的蛋,装在香囊袋里挂在孩童的脖子上,并在孩子的鼻子上和耳朵抹上雄黄,寓为迎祥纳福,消灾避祸,来日好经风雨,少生病。初五下午在鲤城的虎啸潭、会仙、大坂口、榜头的溪东、龙腾、紫泽、大济、杉尾等木兰溪溪流及枫亭的霞桥太平港,举行“扒龙船”竞赛活动,场面热闹非常,蔚为壮观。还有枫亭的兰友、学士两个社区组织龙鼓队,敲锣打鼓走街串巷进行游唱《十二月景》的龙船诗,以慰屈原游魂,祈求福寿安康。而仙游端午时最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把鸭蛋用午时草煮得黄黄的。盛在一起后,有兴趣时孩子或有童趣的大人便会把起两个鸭蛋对碰,先碰碎者为输。
经济资源
仙游为福建糖蔗、柑橘、龙眼生产基地。农副产品有稻米、小麦、甘薯(枫亭薯著名),花生、黄麻、大豆、蔬菜、油菜籽,兴化桂圆、度尾无籽蜜柚,陈燮柿、云庄栗、蜜枣,宝坑番石榴、榜头梧店芒果、书峰青靛、龙华金沙薏米、古洋晒烟皆为特产,香蕉、枇杷、猕猴桃,油茶籽、油桐籽、山苍子、板栗、药材,蛏、牡蛎、蛤、马鲛、鲤鱼、鳗、蟹,家畜良种黑白奶牛、长莆猪。仙游是福建制糖工业中心之一,誉称“福建糖仓”,工业门类还有林产化工、食品、机械、制盐、造纸、皮革、日用品等,特产兴化米粉,工艺品有木漆碗、木雕、竹编、竹插、刺绣、抽纱。福泉高速公路境内3.8千米,以国道324线,省道212、213线为主干的公路通车512.5千米。木兰溪通航木船。海运由枫亭港出湄洲湾通沿海各主要口岸。主要城镇——鲤城:县人民政府驻地。榜头:侨乡,木雕工艺,仿古家具集散地。枫亭:侨区集镇。郊尾:公路国道324线和省道212线交汇处,侨乡。度尾:县茶叶、柑橘主产地。赖店:主要侨区,县华侨中学设此。盖尾:兴化桂圆主产地之一。游洋(旧县):宋代兴化县治,誉称“山中邹鲁”。城南虎啸山有烈士纪念碑,城区古迹有文庙、天地坛、雁塔、东门“乐善好施”坊,明代抗倭战场虎啸潭、九战尾、十八战。枫亭有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墓,宋代荔枝树、会元寺,明末所立戚继光纪念碑。钟山九鲤湖景区素以水胜名天下,飞瀑九祭,佳景各异。凤冠山危岩突兀,八峰环拱,有九座寺(太平院)、龙潭、无尘塔诸景。大济千年古刹三会寺面貌日新。盖尾差帽龙纪寺瓷塑罗汉群像精美生动,为国内所罕见。名胜古迹还有游洋龙穿城,大济广化堂,榜头闽越王鸡子城遗迹、圆通寺(后坂寺)灵山寺、度尾南潮宫、杨泗宫,龙华狮子岩、仙门寺、龙化寺,鲤城金石山、九龙岩。仙游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县境东邻莆田,西接永春、德化,南连惠安、南安、泉州鲤城区,北介永泰,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靠肖厝港口。县域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区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山地203万亩,有林地178万亩。从县城至福州交通里程152公里,至莆田44公里,至泉州85公里,至厦门192公里。
仙游山川毓秀,气候宜人。县域整个地势顺趋木兰溪,西北高东南低,形成“马蹄状”,沿海、平原、山区层次分明。著名的东西乡平原是鱼米和蔗糖之乡,东北角的“兴泰里”和西北角的“仙游山”是著名的珍稀林区。全境分布着“七山一水二田”。夏无酷暑的亚热带海洋季风,这些良好的环境为山海发提供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