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莆田市地图 > 仙游县地图 >
石苍乡地图
石苍乡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物产

石苍乡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9℃—21℃,无霜期达352天,年均降水量达1755mm,平均相对湿度在65﹪—80﹪之间。乡内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溪流纵横,资源丰富,有山多、水多、林多、矿多等特点。全乡山地18.9万亩,其中毛竹面积3.5万亩,木材蓄积量50万立分米,毛竹蓄积量437万根,森林覆盖率83﹪,境内有粗溪、白砂溪、青龙溪、九溪四大溪流,流域总面积达433.3平方公里,占全县的24.53﹪;济川、石苍、石阳等五个村有高峻土、叶腊石、辉绿岩、花岗岩、朱砂土等种类的矿产资源。该乡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为一体,传统农业以粮食作物水稻、甘薯为主,现代农业以经济作物毛竹笋、苦笋、枇杷、板栗、柿以及蘑菇、巴西菇、香菇等食用菌为主。其中优质枇杷的种植面积13000多亩,是仙游县最大的枇杷种植基地之一。

基本概况

石苍乡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北部,与永泰县连壤,辖10个行政村,地域总面积141.87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多人。石苍乡奇山秀水,风光旖旎,境内有“鹰山”、“禹门三级浪”、“樟抱榕”“正德君饮水处”、“张公犁圳”等10多个景。石苍乡奇山秀水,风光旖旎,境内有“鹰山”、“禹门三级浪”、“樟抱榕”“正德君饮水处”、“张公犁圳”等10多个景点。石苍乡资源丰富,有19万亩山地,绿树成荫,木材蓄积量50万立方米,其中毛竹林3万亩,立竹量323万株;水源充足,流域总面积433。3平方公里,地下矿藏尤为丰富,石阳的高岭土,济川、高阳的叶腊石,潭头的绿辉岩,其品位之高,蕴藏量之大,开采之易是福建省少有的。石苍乡正实施“发挥山、水、矿三大优势,做好菇、竹、果、林四篇文章”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迅速,楼房林立,新村集镇建设上新水平。石苍乡正以新世纪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石苍乡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9℃—21℃,无霜期达352天,年均降水量达1755mm,平均相对湿度在65﹪—80﹪之间。石苍乡内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溪流纵横,资源丰富,有山多、水多、林多、矿多等特点。石苍乡山地18.9万亩,其中毛竹面积3.5万亩,木材蓄积量50万立分米,毛竹蓄积量437万根,森林覆盖率83﹪,境内有粗溪、白砂溪、青龙溪、九溪四大溪流,流域总面积达433.3平方公里,占仙游县的24.53﹪;济川、石苍、石阳等五个村有高峻土、叶腊石、辉绿岩、花岗岩、朱砂土等种类的矿产资源。石苍乡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为一体,传统农业以粮食作物水稻、甘薯为主,现代农业以经济作物毛竹笋、苦笋、枇杷、板栗、柿以及磨菇、巴西菇、香菇等食用菌为主。其中优质枇杷的种值面积13000多亩,是仙游县最大的枇杷种植基地之一。

历史人文

石苍原隶属麦斜区管辖,1964年撤区后,独立建立石苍人民公社,1985年撤社改乡。该乡解放前曾出过3名进士,4名举人,20名贡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全乡有100多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全国各类重点大学深造,其中进入清华大学的有4人,北京大学的有1人,人民大学的有1人,获得硕士学位的31人、博士学位的12人。

旅游资源

石苍乡群山环绕、溪流纵横,风光秀丽、旅游景点众多,乡内拥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100多个。石苍乡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乡内文物古迹众多,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有云顶寺、温氏宗祠、鸟坑宫、五峰寺等古建筑20多座,其中云顶寺系宋代文物,清代(1723)兴建的温氏祠(又名忠武祠)系中国名祠之一,已载入《八闽祠堂大全》、《中国宗祠文化博览》、《中国名祠汇编》、《中国祠堂大观》等书刊。省市重点项目金钟水利枢钮工程坐落在本乡粗溪境内,建成后将成为一大水利旅游景观。正在开发的济川风景有100多个景点,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济川风景亦称奇”之美誉,原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同志曾作“济川风光”之题词。

交通状况

石苍乡地处仙游县和永泰县交界处,距仙游县城43公里,东距游洋镇8公里,西距西苑乡30公里,南距钟山镇12公里,北距永泰县梧桐镇20公里。该乡交通便捷,通往境外的公路有钟石公路、石象公路、粗潼公路和即将开设的石游公路,乡内已有7个村铺设水泥路面,3个村铺设沙石路面,全乡公路硬化总里程达26.6公里。

科教文卫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乡新建13幢现代标准化教学楼,净增校舍面积8000多平方米,全乡4所基层小学、1所初级中学校园“十配套”全面达标。全乡有8个村新建村部办公大楼,并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文技校、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全乡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并与县级联网,乡机关和乡直各单位都建立电脑互联网工程。医疗卫生设施逐步完善,乡卫生院综合门诊楼系“十五”期间新建的,院内各科室设置合理,医疗器械设施基本符合要求,2007年全乡90﹪以上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石苍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五”期间石苍乡新建13幢现代标准化教学楼,净增校舍面积8000多平方米,石苍乡4所基层小学、1所初级中学校园“十配套”全面达标。石苍乡有8个村新建村部办公大楼,并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文技校、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石苍乡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并与县级联网,乡机关和乡直各单位都建立电脑互联网工程。石苍乡医疗卫生设施逐步完善,石苍乡卫生院综合门诊楼系“十五”期间新建的,院内各科室设置合理,医疗器械设施基本符合要求,石苍乡86﹪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石苍逐步完善了村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疫苗接种工作扎实认真,地方病及各类传染病均在控制指标内,无重大疫情发生。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遏制,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村居建筑

民国以前,农村住房建筑多以同氏聚居建“大张厝”,数座相邻形成村落。“大张厝”有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等,规模大小不一。多分前后两座或三座,每座都是中央厅堂,两旁有对称厢房。五间厢是一厅四房;七间厢为六房一大厅两小厅;九间厢为八房一大厅二小厅,前部九间。厅与厅以天井隔开,天井两侧为廊道以连接前后两厅。天井的数目以厝的规模大小而定,五间厢有一进并列3个,七间厢有一进并列5个,九间厢有一进并列7个。中央天井为最,其他较小。小天井之间以廊道和小房间(即“过水”间)隔开,小房间与前后座房屋之间均为1~2米宽巷道。小天井的前后均为小厅。“大张厝”前座正面的大门、偏门向外,其他房门均向内,房间一般一门一窗。主体建筑呈中部高两边依次降低,后座地势和墙体均比前座略高。有的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建后楼,两侧建横头厝,连为一体成凹字形护厝。整体建筑以杂石或块石为基础,多为土木或木架土墙结构平屋。墙壁内外一般抹白石灰。为安全和护墙计,外部多以杂石或块石砌筑“重壁”,一般与窗户等高。窗户开设一般少且小,室内靠天井采光。多以木料铺设半楼,楼上收藏物器。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柱梁檩椽为架,陶瓦覆盖,瓦上按等距离有规则压以陶砖或石头。有的以石灰、陶砖修造翘脊、凝固檐沿,有的在天井和廊道边沿镶设条石,室内外地面铺设方砖。正面墙壁外包砌带有浮雕或彩画图案的条石、陶砖装饰,屋前铺设砖埕,方圆与一座厝占地相当,埕面低于房屋地面水平。有的还筑围墙与房屋联成一体,设一大门通外界,门顶建木结构屋式护笠。屋内排水靠天井内的小涵洞通屋外。沿海农村房屋建造结构与内陆同。但为防台风袭击计,其屋檐较短,四周墙体外皮部分多以“三合土”(黄土、石灰、沙)夯筑,有的加入红糖、盐以增加凝固度。山区房屋多为二层建筑,二楼屋顶置天花板隔热防潮,底层一般不住人。亦有少数地方底层地板铺木板。农村住房建造的尺寸一般是统一的,因规模大小而异,形式、结构大同小异。普遍存在低矮潮湿阴暗、占地面积大、建材量大、造价高、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民国时,随着人口增长,住房紧的人家,多数在大张厝附近另辟新居,建造一厅二房的“三间房”或一厅四房的“四目房”,单层独立住房,少数建成二层,仍多为土木结构。尚有少数富户建造大张厝房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1965年期间,城乡私人建房较少。之后,始有私人建房。“文化大革命”期间,私人建房渐多。一般是二层“三间房”、“四目房”或“单直”(前后各一间)相邻一字形排列,单门独户。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多,私人建房迅速增加。部分农户建成单元套房。1992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12.5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一般选择避风、向阳、干燥、交通方便的地方。有的靠近村道两侧一字形排列建成,多为二层以上楼房。门窗高大,居室宽敞明亮。多为砖木、砖混结构建筑。有的是歇山式木架陶瓦屋顶;有的是钢筋混凝土平顶;有的是前为钢混平顶作露天阳台,后为歇山式木架瓦顶。墙内外一般用石灰粉刷,有的正面以各色瓷砖装饰。墙基多是杂石条石和水泥、沙浆填砌,钢筋混凝土环梁压基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