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头镇地图
榜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16958男59325女57633家庭户户数30136家庭户总人口(总)115916家庭户男58689家庭户女572270-14岁(总)367710-14岁男204070-14岁女1636415-64岁(总)7172415-64岁男3517615-64岁女3654865岁及以上(总)846365岁及以上男374265岁及以上女4721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12383文化产业
榜头镇坝下1万多人口的村庄,却形成了年产值超5亿元的红木明清古典家具产业,成为中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坝下,是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的一个村。榜头镇以这个村为中心形成的红木明清古典家具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5个亿,而且近几年以每年增长1个亿的速度发展。在红木古典家具消费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场,坝下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坝下村的全部人口只有1万多人,而在坝下从事古典家具和雕刻行业的人员达到了1.5万人左右,正式注册的工厂企业达300多家,其中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有近20家,家庭作坊更是难以计数。这个行业以坝下为中心扩展到邻近村落,整个榜头镇的从业人员多达两三万人,并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在家具生产的带动下,坝下成为吞吐量巨大的仿古家具原料集散地,有一批人专门经营红木木材,还派生出专门为厂家提供包装、运输等服务的企业,单是专门负责销售坝下古典家具的驻京仙游籍人员就有几百人。仙游坝下,已经成为与河北大城、广东大涌并列的全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明清家具艺术委员会已“落户”仙游,仙游县正在申报“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如果这一称号通过审批,那么,坝下将是“都城”之所在。从清末开始,坝下的民间家具制作就已闻名遐迩。而仙游木雕作为中国三大木雕之一,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改革开放后,海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坝下木雕工艺品业的兴起,在外地工艺品批发商的引导下,坝下生产的仿古家具借着木雕的销售渠道出现在市场上,完成了初步积累的坝下厂家开始大面积使用印度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珍贵木材,生产明清款式的家具,营销人员主动出击,进军北京市场,销售价格也开始突飞猛涨。仙游榜头镇木雕发展最有前途,因为仙游的文化传统和雕刻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优势。“文化人做家具”,在当前看来只是坝下人的一种自我期许。从“艺人”到“文化人”的转化,恰恰是坝下家具生产向文化产业跃升的迫切要求对于福建这样一个传统资源丰厚的工艺美术大省来说,坝下人的梦想和努力,坝下人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奇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展望未来
在新一轮创业热潮中,榜头镇将继续发挥优势,突出“打造艺都核心区,建设城区次中心,开发旅游特色镇,促进社会大和谐”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各项事业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推动榜头又好又快发展。历史沿革
榜头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0公里,1985年3月为镇建制,是县内的大镇之一。1985年镇址迁到莲乾村,征地8000平方米,建8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在各街区新建邮电大楼、企业、学校、农贸市场等,建筑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榜头街清代称“坂头市”,民国时仅有旧街(横街),长512米,宽7米。50年代后,两侧有双层土木结构店铺280间,1982年改水泥为花岗岩方块石板路面。1985年,从前洋店至仙水桥头2公里段拓宽至18米,两侧先后建2~6层房屋,成为榜头街主街道。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榜头街至坝下,南溪方向,沿路两侧也形成长5000米,宽12~18米的新街。至1991年底,榜头街总长7512米,占地面积12.9584万平方米。坝下街位于榜头镇南部,是榜头境内最繁华的集市,街道有顶街、下街、前厝街、后街,成十字形布局。民国初年建油坊街,1983年后向西延伸至东蒋北侧,顶街沿公路向北延伸至欧厝,6条街道全长750米,宽4~6米。1991年,由4户居民自筹资金20万元,在街道北侧建农贸市场1座,面积960平方米。洋尾街位于榜头镇西南部、木兰溪北侧。清末民国初,形成小集市、长近百米,单面街。50年代后渐成双面街。1985年随仙榜公路拓为18米宽,铺设渣油路面,街道两侧改建为2~4层砖混结构店房和民居,至1991年,街长431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1958年建榜头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1997年,面积137.8平方千米,人口13.4万,辖上墘、莲墘、赤荷、东桥、下明5个居委会和望厝、光埔、紫洋、仙水、后坂、度顶、象洋、洋山、后堡、坝下、子泽、溪东、溪尾、上坤、下坤、泉山、龙腾、灵山、昆仑、云庄、后庄、象塘、官舍、何麓、岭下、新郑、南溪、梧店、后坑、后南溪、桃源、芹山、象山、东宫34个村委会。榜头镇位于仙游县境东部,距县城10公里,1985年3月为镇建制,是县内的大镇之一。1985年镇址迁到莲乾村,征地8000平方米,建8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在各街区新建邮电大楼、企业、学校、农贸市场等,建筑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榜头街清代称“坂头市”,民国时仅有旧街(横街),长512米,宽7米。50年代后,两侧有双层土木结构店铺280间,1982年改水泥为花岗岩方块石板路面。1985年,从前洋店至仙水桥头2公里段拓宽至18米,两侧先后建2~6层房屋,成为榜头街主街道。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榜头街至坝下,南溪方向,沿路两侧也形成长5000米,宽12~18米的新街。至1991年底,榜头街总长7512米,占地面积12.9584万平方米。坝下街位于榜头镇南部,是榜头境内最繁华的集市,街道有顶街、下街、前厝街、后街,成十字形布局。民国初年建油坊街,1983年后向西延伸至东蒋北侧,顶街沿公路向北延伸至欧厝,6条街道全长750米,宽4~6米。1991年,由4户居民自筹资金20万元,在街道北侧建农贸市场1座,面积960平方米。洋尾街位于榜头镇西南部、木兰溪北侧。清末民国初,形成小集市、长近百米,单面街。50年代后渐成双面街。1985年随仙榜公路拓为18米宽,铺设渣油路面,街道两侧改建为2~4层砖混结构店房和民居,至1991年,街长431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风味美食
罐头:榜头镇是福建省著名的粮果区。不仅荔枝、龙眼、枇把三果和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的罐头驰名中外,而且还享有“蔗乡”之称,是中国重要产糖区之一。兴化米粉:著名的兴化米粉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物产丰富,鸡卷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虾仁、尾梨、冬瓜条、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猪的网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圆粒状,油炸成焦黄色,趁热沾上酱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海蛎饼用地瓜粉、豆腐为原料,拌葱、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制小瓢中,夹心生海蛎油炸。酥脆香甜,沾蒜泥酱醋,更爽口宜人。
麻丸:用瘦猪肉为料,锤打成浆,加上尾梨、硼砂、胡椒、姜汁等佐料,括成小圆珠,放在热水中烫熟。食用时加上清骨汤,是有名的汤肴。
仁丹糕:用糯米粉为原料,拌以白糖、精盐、酸汁,蒸熟后趁热撒上白砂糖,甜、咸、酸味道齐全,病人和老幼食用尤为适宜。
芜糕: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芜草)放在铺糯米粉的蒸笼底部,蒸煮后,蒲荷味渗进米糕,香气袭人,是独特之糕点。赤饼将面粉拌成团,再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数张面皮裹炒熟的花生粉、芝麻,中上白糖等即成。皮韧馅甜,香味满口。
蓼花与麻筒:仙游县生产“蓼花”与“麻筒”的历史悠久。“蓼花”,以糯米、蔗糖、纯碱、麦芽糖为原料,经制作成冬瓜样的白果条后,油炸为蓼花胚。如沾满蓼花米即成“蓼花”,若沾满炒芝麻,由成为“麻筒”。“蓼花”与“麻筒”均具有营养丰富、酥脆可口的特点。仙草冰俗称“仙冻”。用当地出产之仙草,煮成仙草水,加上曲粉,冷却后便凝成黑色的仙草冰,性清凉,能祛火,切成小块,拌冷开水及白糖,是夏令消暑冷食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