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莆田市地图 > 仙游县地图 >
大济镇地图
大济镇相关地区地图:

仙游县大济镇尾坂村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

近日,摘取“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进村”的仙游县大济镇尾坂村又获得了第十届市“文明村”的荣誉,这让全村村民兴奋极了。他们都说:“多亏近一年来村里主动借助外力,积极启动内力,突出抓好基础项目建设,这才有声有色地推动了尾坂的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尾坂村以被列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契机,立足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定位,科学制定近、中、远期规划,突出新农村建设主攻重点。村里在将3800亩集体山林承包给专业户年新增集体5万元收入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大户巩固发展养猪、种菇和栽枇杷、种果蔗等特色经济。并大做“劳务经济”,鼓励和引导2000多富余劳力转移广东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搞仙游小吃、服装和旅游工艺品等生意,年可赚回2000多万元纯利,按新村建设规划盖起了500多幢新房。在不给农民群众增添负担的情况下,该村陆续按照“修平村组路,栽上风景树,饮水安全水”标准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在前些年完成投资168万硬化村道6.8公里和安装60盏路灯的“路平电灯明”基础上,该村大力绿化美化家园,投资5万元设立垃圾集中池15个、购置垃圾车1部,雇请每天定时清理和收集垃圾的清洁员5名,全面实施了生活垃圾不集中处理。投资10多万元完成全村四旁绿化和主村道绿化带建设,种植降香黄檀10多万株。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难”,该村在原先投资30万元的村建自来水工程基础上,再投资15万元实施继建工程,增建蓄水池和机井2口,日出水量800吨,使得全村75%的村民饮用上了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并计划年内再投资10万元扩建,使全村村民都能饮用自来水。

代码

350322108:~201大济村~202垅溪村~203山岑村~204蒲山村~205蒲峰村~206坑北村~207汾阳村~208尾坂村~209乌石村~210钟峰村~211龙坂村~212文殊村~213溪口村~214古濑村~215北山村~216溪车村~217洋坑村~218阮里村~219东井村~220后林村~221三会村~222西南村~223虎垅村

历史

大济镇历史悠久。从洋塘山发掘的遗址遗存证实境内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圣历二年(699年)设置清源县(后改称仙游县)后,大济镇境域先后属归德乡善化、万善、兴贤里;明代属归德乡善化里;清代属善化、万善里;民国时期属善化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称仙游县第六区、大济区、大济人民公社、大济乡,1992年改称大济镇,镇政府驻大济街东头。各时期的境域有所变动,迄2003年,全镇设大济、垅溪、山岑、蒲山、蒲峰、坑北、汾阳、虎垅、尾坂、乌石、钟峰、龙坂、文殊、溪口、古濑、北山、溪车、洋坑、阮里、东井、后林、三会、西南等23个村民委员会、395个村民小组。共有33216户84941人,其中男43516人,女41425人。非农业人口5833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8%,其余为回、畲、满等少数民族。

大济镇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

大济镇是仙游县农业大镇,是城郊形农业基地,为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镇党委、政府改变过去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促使农业增产,农田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招商引资扩大规模发展蔬菜产业,供应城区市场。农民收到农田租金,还带动了该镇数千乘余劳动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来自莆田华亭镇宫利村蔬菜种植大户20多家,在大济镇各村投资承包耕地种植香港蔡兴利604荷兰豆近2000亩,近期陆读采收上市。据菜农章国模介绍,他承包65亩耕地,投资16万多元,荷兰豆是在8月中旬下种,由于前期气候常下雨,造成烂种延误季节,中期再补种又增加了成本价,近段天气较好,菜苗成长快,结果率高陆读采收,预计亩可采收近1000公斤,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8元,客商就地来收购,运销广东、福州、上海全国各地市场。

农业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村互助合作生产如火如荼,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起,境内先后兴建迪夫坝、龙坂五四水库、尾坂水库、乌石水库、蒲峰水库等水利设施,增强抗旱防涝能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同时,进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手工业者、商人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保护私营业主的正当经营。境内粮丰物阜、市场繁荣,物价低廉稳定,人民群众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仙永公路得到整修,改善了境内的交通状况;1957年,紧邻镇境的仙游糖厂建成投产,现代化的制糖生产代替了千余年的手工制糖工艺,极大地刺激了广大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境内甘蔗生产得到大规模发展,大济成为得天独厚的甘蔗主产区,连年获得粮蔗生产双丰收,享有“粮蔗之乡”盛誉,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甜美。1958年起,掀起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高潮,受“共产风”、浮夸风蔓延,加上遭受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粮食匮缺、市场萧条,政府号召以“瓜、菜、代(代制品)”苦度难关,民有饥色。1961年起,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逐渐恢复。1966~1976年,处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工作和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全社干部、群众以各种不同形式进行抵制,加上水稻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粮食仍获得较好收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会后,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改革农业经济的管理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切实抓好蛋鸭、食用菌、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进行万亩旱片改造和优质米基地建设,更进一步促进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进和推广种植无公害蔬菜技术、壮大反季节蔬菜和绿色蔬菜基地;抓好山地开发,扶持营林大户,营造速生丰产林;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蛋鸭基地和食用菌基地规模,促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传统粮蔗生产向菜、果、林、食用菌及蛋鸭养殖等多种经营发展,形成了养鸭、食用菌、果树、蔬菜和优质米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多种经营促进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崛起,使境内的农业成为开发性的创汇农业。1988年起,乡(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认真实施“项目兴镇”战略,努力做好投融资工作,狠抓工业项目的落实,至21世纪初,境内联户合资、私营(个体)等工商业的近500家,涌现出以中源食品有限公司、大老古食品有限公司、建福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年代酒业有限公司、悦美工艺厂、佳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建福工艺品有限公司、金冠工艺有限公司等一批内外资“龙头”或骨干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工艺品、水电矿产五大行业,成为大济的经济支柱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断壮大“拳头产品”蛋制品生产规模,注重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松花无铅皮蛋、红心皮蛋等产品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已进入国际市场,大大提高创汇能力,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大力发展“龙头”骨干企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境内的商贸发展。1995年,以仙永公路改道拓宽为契机,至1997年在该公路两侧新建长1.5公里、路幅宽40米的新街,两旁新建店房1200坎,是大济旧街90多坎店面的14倍,使新街成为境内商贸活动的新场地;开通大济街至县城东门外金凤桥的公交车线路,极大地方便群众的行旅及进城从事商贸活动;有近万人到全国各地经商打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境内外的商品流通,全镇经济蓬发展。迄2003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73亿元,出口供货总值572万美元,财政收入6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68元,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世纪90年代起,全镇先后翻建、新建2~5层的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6136幢,洗衣机、彩电、电话、手机、摩托车及新式家具得到普及,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镇90%的村道实现了水泥化,其中坑北、尾坂、龙坂、西南、三会、东井、阮里、后林、洋坑、溪车、汾阳、虎垅等村已实现全村村道水泥化;铺设了文殊至溪口林场的柏油路面,公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已开通12137门程控电话,实现全镇电话自动化;完成城区防洪工程大济区段的工程建设,建立了长效的防灾减灾体系;荷叶坝重建工程竣工,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改善,使境内农田受益面积达2000多亩;完成文峰片1500亩土地整理项目;靠近县城的仙永公路两旁划出数百亩土地作为工业建设小区,为外商投资兴业提供土地资源。

民风

大济民风敦朴,嗜好简静,不尚侈糜,尊老爱幼,孝悌传家,代不乏人;仕者乐于清贫,不急富贵,叶颙“致身公相而田不增一亩,屋不插一椽”(宋·《仙溪志》),传为千古美谈;陈次升、余立丰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受民赞颂,影响深远,优良的民风习俗,熏陶了民众的思想情操,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以及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活动。迄2003年,共创建文明村8个,“五好”家庭89户。龙坂村荣获“福建省第八届(2000~2002年度)文明村”称号。大济镇建置千余年来,历代民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正向小康迈进,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群众婚育观念更新,计划生育曾被国务院表彰为先进单位。

精神

大济人民秉性忠厚耿直,富于革命斗争精神。唐初,陈元光部将叶清屯戍境内,无烽火之虞。清源县(仙游县)设立后,大济紧邻仙游县城清源镇(今鲤城),政治环境与县城息息相关,与县城人民一道站在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和抵御外敌侵扰斗争的前列。元代反抗亦思法杭兵乱和明代的抗倭,境内民众作出了巨大牺牲;明末清初,西乡(今大济、度尾、龙华一带)民众不堪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在林尾郎、赵士挺、黄积云和林熙寰、林绍隆、李玉胤等带领下,先后两次举义武装攻打仙游县城,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清初,三会村郭尔隆率众举义,反抗清廷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政策,谱写了一曲民族斗争正气歌。“五四”爱国运动对境内革命青年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率先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进行反地方军阀和反教会的斗争;民国初年,在中共仙游县委的领导下,境内民众进行如火如荼的抗捐、抗税、抗丁斗争,镇压罪恶累累的捐税头目,鼓舞了全县“三抗”斗争的蓬勃发展。民国19年(1930年)10月,在中共仙游临时县委的领导下,境内革命基点村的500多名群众配合中共游击队在大济街成功突袭善化(大济)民团团部,为中国工农经军第一0八团在麦斜岩成立奠定了基础,大济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美好的家园,与时俱进、努力拼搏,各行各业涌现出不少精英,全镇评出一批市(厅)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