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莆田市地图 > 仙游县地图 >
度尾镇地图
度尾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0121男35075女35046家庭户户数18918家庭户总人口(总)68579家庭户男34210家庭户女343690-14岁(总)207060-14岁男110050-14岁女970115-64岁(总)4505715-64岁男2224115-64岁女2281665岁及以上(总)435865岁及以上男182965岁及以上女252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68249

交通概况

度尾镇境内交通便捷,仙永公路、仙风公路从境内通过;离县城16公里,西距永春县湖洋镇25公里,北经西苑蛇岭头至凤山27公里,东离社硎、书峰乡15公里,南与大济镇相连。全市第一家乡村客运站—度尾乡村客运站开通6条专线,连接各个偏僻村落,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盛产农作物

度尾地处闽中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中成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3℃,无霜期350天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度尾镇物产丰富,享有“仙游东西乡”中的“西乡”美称,是仙游县四大镇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地瓜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蔬菜等。最负盛名的特产是度尾文旦柚,该水果曾被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称赞为“无籽蜜柚”,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002年荣获福建省农业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金奖,福建省名牌产品,国家“原产地保护标记”认证注册;2005年再次被认定为福建名牌产品;2006年荣获福建省名商标称号,是度尾镇对外推介的一张名片。

观光旅游

度尾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九仙洞、东山寺、双桂岩、岱尖寺名闻遐迩;埔尾宋朝瓷窑址、龙井宫、郑祠、南潮宫、杨泗宫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东山寺既是千年古刹,又是仙游最早创办的东山书院所在地。南宋时,理学大儒朱熹来此讲学,吸引了许多各地学子前往求学,现有巨龙戏水、双鲎上埔、银竿钓鱼、锦风含珠、小女梳髻、骑马看灯、乌石麒麟等景点,千姿万态,惟妙惟肖,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而杨泗宫、南潮宫的龙雕等作品,以其形态逼真的造型、精湛绝伦的技巧,享誉八闽大地。
红色之旅:砺巴寨自然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山上石奇岩峻,谷深洞幽,有白云洞、仙姑洞、蝙蝠洞等天然奇洞,更有“雄狮朝佛”、“飞凤朝天”等自然景观,山上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涌泉岩石寺和关帝庙,建筑古色古香。涌泉寺内两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石龙张口喷吐清泉,全年涓涓不竭,墙壁上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写的诗词。2003年度尾镇党委、政府将砺巴寨列为度尾镇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红色之旅以瞻仰“闽中仙德游击司令部遗址”,浏览寨上的革命纪念碑廊,聆听革命先烈的战斗故事,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为浏览主题,让游客在参观浏览之余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民俗风情:度尾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是度尾鼓吹乐。度尾鼓吹乐形成于宋朝,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来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的艺术表演。度尾鼓吹乐,在整个莆仙乃至福建省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风俗民情游拟以度尾鼓吹乐表演为主要内容,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之余,欣赏这一民间音乐奇葩。
农业观光:作为地方特色的优质水果度尾文旦柚,质优味美,与荔枝、龙眼、枇杷并称兴化四大名果,名闻海内外。现在,我镇已建成万亩文旦柚科研基地,进行大面积种植。每年文旦柚收获季节,八方商贾、游人争相前来品鲜选购。文旦柚,成为度尾生态旅游的独特景观。农业观光游拟在湘溪岐山寨、洋坂八一场等果场建设文旦柚特色农业产品观光采摘园,让游客在果园自采自摘,吃农家饭,体会乡村农家的乐趣。

地方文化

度尾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度尾中心小学2006年2月获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村小学。度尾中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194人,居全县第四名。度尾“大鼓吹”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曾出访澳门等地作精彩的演出。
度尾中学::度尾中学位于仙游西乡,背靠砺山,面临兰溪,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是一所历史较为悠久的老校。学校前身是由余震先生(度峰村人)创办的私立砺山初级中学,而学校历史可追溯于民国十年(1921年),始名县立第十小学,此后几经沿革,多次易名(铁青小学、县立万善小学、仙游简师、私立砺山初级中学、仙游第五中学),1969年改现称至今。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面积几亩,教员4人,设2班,学生30多人,发展到今天占地近百亩,建筑面积24798.45平方米,4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000人,教职工153人(其中高级教师19人、中级教师50人)。从小学发展到初级中学,从初级中学发展到普通的农村完全中学。八十五年的沧桑变化,记载了度中曲折的成长历程;凝聚了先辈们荜路褴褛的智慧与艰辛;见证着度中人薪火相传的执著与进取;八十五年的光辉岁月,积淀了度中厚实的文化底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张扬着农村教育独特的人文精神。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自主成才”的办学宗旨,谨记“团结、奋进、惜时、拼搏”的优良校训,坚定不移走科学化,人性化办学道路,不断提升办学水准。学校拥有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立足本校,精诚合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多年来教师获省级以上表彰的达10余人,市级表彰的近50人次,获县级表彰的近100人次。学校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目标,分工到位,责任到人,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屡创一流业绩。自恢复高考以来,高、中考都取得优异成绩,并有多人考上清华、北大。高考上本科线人数2003年突破百人,2004年达164人,2005年达181人,均居全县完中前列,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市课改基地校、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学校今天的每一次进步,离不开前人成就的激励;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的关心帮助。
度尾鼓吹乐:度尾鼓吹乐形成于封建时代的宋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来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具风格艺术表演特征。度尾鼓吹乐,在整个莆仙乃至福建省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曲》中赞曰:“闽中雅乐,太古遗音。”那么,这个长鸣于兴化大地上的民间音乐绝响究竟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呢?笔者日前走进仙游县度尾镇,近距离聆听和感受这一独特民间文化的光荣与辉煌。据《仙游县志》载,仙游民间音乐源远流长,“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又经长期演变发展,形成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有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器乐等。仙游器乐较著名的有十音、八乐和大鼓吹等。“大鼓吹”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二钹、小锣、钟锣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声复调的因素),迎宾送客等大场面开场和收场都要用大鼓吹演奏。据考证,度尾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较为古老的乐种之一,源于北宋,原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相结合,成为黄门鼓乐。经历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而成。鼓吹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类,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是《七枝谱》,也称客板吹,相传是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携带一班鼓吹乐手入闽,后因战乱,宫廷乐师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传授技艺,流传至今。度尾鼓吹乐曲牌有“挂金牌”“将军令”“状元游”等,与古代迎宾仪式、军队凯旋而归场面相吻合。度尾鼓吹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主配音,以鼓指挥,锣、钹配之,构成以鼓点指挥、唢呐主奏、锣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鼓吹乐的调式和板式则呈现出简朴的特征,不繁复华丽,尽显简约质朴之美,其吹奏特点粗犷高亢,气势昂扬。度尾鼓吹乐现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简谱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以“上尺工还合四乙”记载,随后才被翻译为“1234567”。据介绍,度尾鼓吹乐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以鼓指挥,构成了唢呐主奏,锣鼓振节。其主要特征有依存性、程序性、类别多、品种全、曲目丰富性、稀有性、摹拟性、导乐性及简朴性。但在中国音乐史上,度尾鼓吹乐与陕北吹打、鲁南吹打、河北吹打、苏南吹打相比,福建的莆仙吹打略显不见经传。但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我国其它鼓吹中实属罕见,是一种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目前,度尾鼓吹乐处于濒危状态,主要是鼓吹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传统民俗日益淡化,被从外传入的铜管乐队取代,活动的阵地逐渐缩小,还有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乐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使得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还有年轻一辈为谋生存外出务工等因素,使优秀的民间音乐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对度尾鼓吹乐发掘、抢救和保护是刻不容缓。把仙游度尾鼓吹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加以保护、抢救和发展,将带动和促进整个莆仙鼓吹乐的发展,还将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水电农业

境内水力资源丰富,莆仙母亲河—木兰溪流经境内8个村(社区),灌溉两岸1万多亩农田。木兰溪上流的蒋隔水库,设计库存水量1400万立方米,年发电量20多万千瓦时,是一座集灌溉、防讯、发电、水产养殖于一体的中型水库。全镇19个村(社区)主干全部水泥硬化,电力、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的三通率达95%以上。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镇基本实现了村道水泥化、柏油化,交通便捷;日供水万吨的自来水工程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000多万新建3.5万伏变电站一座;投资3400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建成了集镇绿化广场,安装集镇路灯4万公里,完成了集镇新区一期工程和农贸市场建设,集镇新区二期工程正在续建,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邮电事业发展迅速,镇区新建邮电大楼1座,有线电视电话网络健全,全镇有线电视、电话村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户通电话。全镇现有初具规模的镇卫生院1所,各村普遍设置村级卫生所,已全面完成了村级卫生保健和卫生“一无二有三配套”的任务,1999年荣获“省级卫生乡镇”称号。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全镇共有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学区1所和村级小学21所,育人环境整洁优美,全面完成教育两基达标工作。1998—2002年连续五年在全县评先创优活动中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合先进乡镇,2000年荣获第七届省级“文明乡镇”称号,2001年6月镇党委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