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漳州市地图 > 漳浦县地图 >
官浔镇地图
官浔镇相关地区地图: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县城:民国23年属官浔联保(民国29年改为官浔镇)的西行、北行二保,民国33年合并为西北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三区官浔镇所辖。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西北大队。1984年8月改为属长桥乡的西北村。1985年5月设官浔乡,1990年4月改为官浔镇,西北村属官浔乡(镇)管辖。该村辖西北、下石二社(自然村),现共有926户,3488人。有何、陈、吴、郑、李、黄、程、蔡等姓氏,以何为主。西北何姓源流同锦江、洪霞、下炉等村。官浔何姓有上宗、下宗之分。西北村内有上宗追远堂与下宗孝思堂两座祖庙。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全村有耕地2181亩,其中水田1858亩,农地323亩。另有村办的大坂、五坪二农场,有农地388亩,于1998年3月由台商承包开发高优农业。1960年建大坂水库,库容28万立方米;1970年建五坪引水渠道1000米,灌溉全村水田。农产品有稻谷、杂粮、蔬菜和荔枝、李、香蕉等水果。全村有大型客车6辆从事客运。有小汽车6辆、机板车及手扶拖拉机十多部从事运输。有石板材加工、蘑菇加工、肉品加工等小型工场7家。有淡水养殖业1家。县道公路“海三线”北通海澄,南通三古与国道324线相接,又有马佛线(马口——佛昙)与“海三线”交汇贯通,交通方便。个人合股在五坪建自来水设施,供村民饮用。家庭安装电话机近千部。有手机600多部。摩托车约500架。学童在官浔中心小学就学,1996年,西北、锦江二村集资合建新校舍一座。
古迹与风俗:大夫家庙,是乾隆朝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即蔡相爷)岳父何鸣玉故居,子孙改为家庙。何鸣玉,清雍正年间太学生,他外孙(蔡新第六子)蔡本俊于嘉庆年间官至南宁知府,奏请封赠外祖父何鸣玉为奉政大夫。明山堂,祀多种神像,主祀“黑脸王公”。民间传说,这黑脸王公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其所以穿黄袍和妆黑脸,是因为:蔡相爷伴乾隆皇帝游官浔,到明山堂时,将皇袍脱下穿在王公身上,从此脱不下来;乾隆皇帝拜王公,王公自认担当不起,惭愧得脸涨红至极,变成黑色。编者按:闽南一带有多种“王公”,主要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广惠尊王”谢安,往往因为都简称“王公”而混淆。其区别是:开漳圣王红脸,寿诞在二月十五日;广惠尊王黑脸,寿诞在十一月十五日。明山堂的王公既是黑脸的,又是十一月十五日庆祝寿诞,很可能是广惠尊王,他所穿的黄袍与清朝的皇袍明显不同。据传,明山堂原来是书院,后来变成神庙,多种神像如神医吴真人、孙真人等都是从附近各处坍废的庙宇中抬来的,黑脸王公也不例外。上述仅供参考。
古代人物:何日谨,明万历十年举人(属何姓上宗)。何奏成,清乾隆十五年举人,官江阴知县(属何姓上宗)。新中国人物,程德源,漳浦县科协主席。何智豪,漳浦县委办公室主任。李碧洋,漳浦县农业机械管理站副站长。何玉纯,霞美镇副镇长。赵杰铭,六鳌镇副镇长。何卫平,漳浦县政法委副主任科员。何盛石,长桥镇党委统委。何建河,漳浦县农业局副局长。蓝振祥,盘陀镇党委宣委。何丙茂,浙江省电力研究情报所高级工程师。许杰峰,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高级工程师,上海和谦电子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中兴,上海市宝山区司法局局长。何添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纪委副书记。何福枝,浙江林学院副教授。何其田,漳州市劳动局副局长。何建仁,鹭江大学电子工程系副主任。李君慧,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杰梁,福建省农业厅秘书科科级干部。李呈瑞,厦门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何九祝,中学高级教师。何其才,中学高级教师。何其寿,主任医师。何同群,漳浦县供销社干部(享受离休)。何明远,官浔镇政府干部(享受离休)。何县城,民营企业家,上海诚福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锦江村:锦江村位于官浔镇中部,为镇建成区组成部分。处于全镇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带,南邻西北村,东邻下炉村,西邻赵厝村,北隔南溪与龙海市东泗乡下浦、渐山二村相望。源自五坪山的赵厝溪、源自三脚垫山的坑尾溪、源自玳瑁山的红霞溪(以上诸山都在官浔镇与赤岭乡交界处)、源自长桥镇的横内溪和源自玳瑁山的下炉溪都流到这里汇入南溪。这里山水锦绣,故称锦江。
政区沿革,民国23年属官浔联保(民国29年改为官浔镇)的市场保,民国33年改为锦江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三区的官浔镇所辖。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锦江大队。1984年8月属长桥乡的锦江村。1985年5月从长桥乡分出增设官浔乡,1990年4月改为镇,锦江村属官浔乡(镇)所辖。村辖玉田、瓦窑、叶园、新厝4社(自然村)。现有979户,3637人。
各社人口及姓氏源流,玉田社,767户,2687人,其中除后山10多户姓黄外,都姓何。瓦窑社,56户,202人,姓何。叶园社,58户,243人,三分之二姓赵,三分之一姓何。新厝社,98户,405人,姓何。锦江村赵姓系从赵厝村传来。何姓于元代由泉州传来,是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安抚使”何嗣韩后裔,兄弟信祖、信福两人分别为官浔上宗、下宗之祖。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全村有耕地2361亩,其中水田2306亩,农地55亩,并有山地。主要农产品稻谷、杂粮、蔬菜和荔枝、龙眼、桃、李等水果。村民饮用自来水。摩托车、电视机基本普及。电话机已安装600多部。有客车3辆、机板车5辆、手扶拖拉机17辆从事运输。有1千多人在厦门、上海等地打工或经商。官浔中心小学设在锦江村,20世纪20年代已创办,解放后进一步发展。1995年集资125万元建新校舍。校园面积146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现设18班级,学生1100多人(包括锦江、西北二村学童),教师49人。解放后锦江全村有120多人大专毕业或在校,其中在重点大学就学者7人。
古迹及风俗
保安楼,康熙间建造的方形楼。妈祖庙在市场边,历史悠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庆祝妈祖寿诞,颇热闹,平时也香火不绝。关帝庙,在“土堀”(地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庆祝“关帝君”(关羽)寿诞。
古代人物,何日谨,明万历十年举人(属何姓上宗)。何奏成,清乾隆十五年举人,官江阴知县(属何姓上宗)。新中国人物,何协兴,靖和浦独立大队大队长,何龙水,官浔镇党委组委。何进祥,南浦乡党委书记、漳浦县委农工办主任。何晓明,六鳌镇党委书记。何俊明,漳浦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何北贡,漳浦县政协常委、旧镇镇副镇长。何碧燕,湖西畲族乡副乡长。何庆云,漳浦县教育局副局长。蓝春木,漳浦县农机站站长,高级工程师。何启裕,长桥公社党委常委。何子达,长桥镇人武部部长。何炳宗,长桥镇人武部长。何彩如,漳浦县医院院长。何敬真,中国热带植物学会理事长。何碧辉,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何重沁,厦门市外商投资信息交流协会会长。黄德祥,厦门特区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区大珠,厦门特区管理局政治处副主任、厦门建发公司办公室主任。何进和,厦门市打捞局科长。何伟燕,长泰县副县长。郭太辉,漳州市公安边防支队副政委,武警中校。何同位,漳州市公安局侦察科长。周一钦,厦门大学接待中心主任。陈元裕,三明市梅列区农业局长。何有智,漳平市医院院长。黄水枝,福建省泉州农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何重印,漳浦一中校长、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何耀昌,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何汇仁,中学高级教师。何瑞祥,中学高级教师。何志良,民营企业家,漳州市神味天然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福,民营企业家,漳浦商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好利来面包房总经理。
洪霞村:洪霞村位于官浔镇东部,西邻西北村,北邻锦江、下炉二村,南隔九岭山(海拔333米)和风动石山(海拔357米)与赤岭乡交界。源自红山的塘内溪流经村境,经西北、锦江汇于南溪。
政区沿革,民国时期属官浔镇的洪霞保,取洪田、霞帐二自然村各一字为保名。新中国初期合下炉村组成属于第三区(官浔区)的炉霞乡。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洪霞大队。1984年8月属长桥乡的洪霞村,1985年5月从长桥乡分设官浔乡,1990年4月改为镇,洪霞村属官浔乡(镇)所辖。村辖洪田、霞帐、宝林、下雄、坑尾5社(自然村),现共有600户,2350人。其中,洪田230户,900人;霞帐225户,840人;宝林25户,100人;下雄55户,210人;坑尾65户,300人。
姓氏源流,洪霞何姓开基于明宏治元年(1388年),开基祖文用,是官浔上宗(添沮派)第六世。长房传洪田,祖祠“善继堂”;分传宝林,祖祠“永昌堂”;下雄,祖祠“肇庆堂”;坑尾,祖祠“居敬堂”。三房传霞帐,祖祠“锡类堂”。洪霞还有吴姓,开基于元代,今无吴姓,尚存祖祠遗址洪霞村除何姓外,还有少数蓝、赵等姓村民。
经济状况,全村有耕地1838亩,其中水田1619亩,农地217亩,并有大片山地。水源丰富。主要农产品稻谷及荔枝、龙眼等水果。有可行驶机动车的村道通镇政府所在地西北村。供电情况正常,家用电视机、电话机基本普及。运输车和耕作机械各有十多部。解放前有国民学校(初小),解放后改为完全小学,校园面积2844平方米,1994年集资20多万元建新校舍,校舍建筑面积880平方米。现设8班,学生236人,教师11人。解放以来有30多人考上中专,20多人考上大学。
名胜古迹
白庙楼,明代建造的土楼,已残破,楼内有碧霞寺,也建于明代,今重建一新,祀定光佛。洪田古楼、宝林大楼、虎尾寨、霞帐寨、塘内岩,尚存遗址。霞帐现存古榕一株,宝林现存古榕多株。
新中国人物:何清江,漳浦县供销总社主任。何集福,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院大队长。何进祥,湖西畲族乡党委副书记。何建枝,民营企业家,漳浦商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荣欣工贸公司东大同食品店经理。
下炉村:下炉村以曾有炼铁炉得名,位于官浔镇北部,西南邻锦江村,南邻洪霞村,西北隔南溪与龙海市东泗乡下浦村相望,北隔炮台山(海拔160米)与龙海市西岭村交界,东近玳瑁山(海拔794米)。源自玳瑁山“天河”(地名)的小溪流经村境汇于南溪。县道“海三线”(海澄——三古)公路从下炉经过。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民国29年属官浔镇的霞炉保,民国33年西山(今属龙海东泗乡)合并于下炉,称炉山保。新中国初期,下炉属第三区(官浔区)大溪乡,1955年与霞帐合并为炉霞乡,1956年10月,炉霞乡合并于官浔镇。1957年3月,官浔镇改属于长桥区。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下炉大队。1985年5月,下炉大队属从长桥公社分设的官浔公社,即现在官浔镇下炉村的前身。村辖下炉、大溪边、洋坑、洪塘4社(自然村),现共有549户,2072人。其中,下炉社245户,982人;大溪边社163户,516人;洋坑社80户,352人;洪塘52户,222人。下炉村4社以何姓为主,官浔上下宗所传衍。
经济状况全村有耕地1436亩,其中水田1381亩,农地55亩,并有大片山林地。下炉山泉丰富,建山塘3处以控源节流,可蓄水120万立方米,保田地不受旱。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及荔枝、杨梅、龙眼等水果。各自然村都利用山泉自建自来水。供电情况正常。户户都有电视机,摩托车。80%家庭安装电话机,30%户主有手机。全村有“柳州”小型汽车3辆、手扶拖拉机15辆从事运输。有机砖厂2家,轴承厂1家,容纳本村劳力百余人就业。有淡水鱼、虾养殖和养猪专业户10多家。往上海、厦门、石狮等处打工及经商者600多人。1999年投资30万元建下炉小学校舍一座三层共8间,面积达488平方米。设8班级,学生250人,教师11人。累计全村有20人考上中专,15人考上大专,1人考上重点大学。
古迹与风俗下炉社有“太子爷庙”,农历九月九日为“太子爷”庆祝寿诞。大溪边社八月二十二日“相公”寿诞。洋坑社十一月十五日为“王公”寿诞。洪塘社九月二十六日为“太师祖”寿诞。全村有古榕3株、古樟1株、古“松柏”2株。
新中国人物何稳祥,赤湖镇党委书记,漳浦县土地局局长。何立忠,官浔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潘少銮,厦门市杏林区杏林镇镇长。何建文,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书记。何水英,厦门市鼓浪屿区区长。何永兴,湖南长沙处级干部。何自盛,龙海县农机局局长。何养丰,厦门市杏林区国税局稽查分局副局长。
赵厝村:赵厝村位于官浔镇北部,北邻西北村,西邻康庄村,东邻洪霞村,南邻春建村。赵厝村在南溪南岸,并有小南溪自春建来,流经赵厝村南,至锦江村汇入大南溪。县道“海三线”(三古——海澄)从本村南经过。交通方便。
政区沿革赵厝以赵姓聚居地得名,民国时期属官浔镇的赵厝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三区官浔镇所辖。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赵厝大队。1984年8月属长桥乡的赵厝村。1985年5月起属官浔乡(1990年4月改为镇)所辖。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455户,1868人。
姓氏源流赵厝祖先赵与日方,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派下后裔,于南宋国都,杭州被元军占领之际,随卫王赵日正度宗淑妃杨氏所生皇子)入闽,赵日正称帝,于景炎元年(1276年)封赵与日方为清漳成忠郎,移镇漳州。赵与方之子孟传,原在泉州市舶司任职,泉州先被元军占领孟传也移住漳州。孟传之子由×(族谱缺字)、孙宜春,生活在元军占领下的漳州,为避迫害,隐居山林。宜春之子麟福定居于漳浦木豪山,开基赵厝社,因在南溪之滨,后裔称南溪赵,建祖祠“基德堂”。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全村有耕地1197亩,其中水田1053亩,农地144亩。有大片山地。农产品有稻谷、杂粮、蔬菜、蘑菇和荔枝、龙眼、柑桔、桃、李、杨梅等水果。南溪边的稻田常受洪水之灾,赵厝村于1969年兴建一条1200米长的防洪大堤。赵厝村的水田主要靠小南溪灌溉,于1978年建一座拦溪石坝,有效灌溉本村千亩稻田。历年来并建设机耕路3千多米,排灌渠5千多米,自办自来水设施。1999年又建一条贯通本村的1000米水泥村道。1993年建赵厝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797平方米。现设7班级,学生220人,教师11人。全村有20多人考上大学,有博士1人。供电情况正常。家庭电话机有300多部,30%村民有手机。电视基本普及。摩托车户户皆有。全村有机板车6辆,手扶拖拉机10辆从事运输。约有300人外出打工。
古迹与风俗,帝君庙,祀“关帝”(关羽),农历正月初五日为帝君寿诞。祖祠“基德堂”及支祠12座。四世祖赵超墓,有墓道碑镌“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国子博士赵公墓道”。古楼二座:赵家楼和裕昆楼。全村有古榕4棵。
古代人物:赵超,明天顺三年举人,官国子监博士。赵浑,超子,明成化十七年进士,官云南、思恩、雷州知府。赵宗凤,浑孙,明嘉靖四十三年举人,浔州推官。赵从谊,明万历十三年举人,官永康知州。赵从诏,明万历二十五年举人,官乐会知县。
新中国人物,赵晋福,漳浦县文化局局长。赵江物,杜浔公社党委副书记。赵建忠,漳浦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赵建民,漳浦县纪检常委、监察室主任。赵碧惠,漳浦县法院副科级审判员。赵永庆,漳浦县老区办副主任。赵惠娇,杜浔镇党委统委。赵细丁,南靖县船场区副区长、松香厂厂长。赵宗发,玳瑁山茶场副书记。赵俊斌,厦门市集美区外经委主任。赵华溪,空八军少校军官。赵清云,龙海市农业开发银行行长。赵清艺,南靖县林业局平和林场场长、书记。赵志荣,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赵国生,留日生。高阿汉,高级工程师。邱本贤,漳浦县粮食局干部(享受离休)。
康庄村:康庄村位于官浔镇西部,东邻赵厝村,南邻春建村,西邻省炉村,北隔南溪与龙海市东泗乡渐山村相望。小南溪流经村东,大南溪流经村西,康庄村处于河流冲积成的洲地和淤积的旧河道上,属山下低洼地带,易受涝灾,以横口墟、田中央、店仔街3自然村为最,人民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协助村民,先后移建新村于山下公路边和锦坑,只有地势略高一些的横口大社仍在原处。
政区沿革:康庄村在横山之下,故旧名横口,雅称衡山,清顺治年间设横口保,康熙三十九(1760年)与横内保(长桥、溪仔一带)合并为横内口保。民国23年设横口保,属于第四区(又称北区)横口联保,民国29年,撤销“区”一级,横口联保与长桥联保合并为长横乡,民国33年横口保改名康庄保,长横乡改名长桥乡。新中国初期,于1952年成立属于第三区的横口乡,1956年,第三区改称官浔区,横口乡改名康庄乡。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康庄大队,1985年5月属官浔公社,即现在官浔镇康庄村的前身。现辖横口大社、横口墟、田中央、店仔街4个自然村。全村有720户,3056人,分布于如下4社(自然村):横口大社,517户,2206人。横口墟社(1981年“922”受特大洪灾,房屋倒塌或破损,村民迁移山下公路边建新村)130户,500人。田中央社(1984年“91”受特大洪灾,房屋倒塌或破损,村民移居锦坑建新村,名锦泰新村,现有30户,180人。店仔街(与田中央社同时以同样原因迁建新村于横口村旁)43户,170人。
姓氏源流横口为沈、王两姓聚居地。横口沈姓之祖为唐“开漳圣王”部将沈世纪第24世孙沈元兴,于宋代居漳浦县北门西巷后厝,生三子:景实、景秀、景善。宋末战乱,景实、景秀流移他乡,下落不明,景善避乱于大瑁山下蔡坑(今属赤岭乡前园村),入赘进士蔡逢甲为婿,生一子积善(谥号),入赘横口傅德坤为婿,后裔曾繁盛一时,聚居地称沈厝。现横口沈姓不多,祖祠尚存,并有沈厝埕、沈厝潭、沈厝寨等地名。王姓为五代闽王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后裔。延政曾据建州称帝,国号殷,投降南唐后,受封皤阳王,迁往金陵(今南京),宋太祖赵匡胤封给太师之衔,听他自便回闽,延政以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其长子继成之曾孙(宗让之孙,坦之子)万安迁居漳浦,传裔十五都(今属深土镇),其孙德麟(谥余)开基横口,在康庄各社传下众多后裔,分传于附近的省炉、西边、县城王厝内、旧镇秦溪、绥安镇英山、盘陀官陂、赤岭山平、彭林、云霄竹塔、南靖金山水美、台湾桃园大溪等处。康庄还有叶、陈、林、李、何、赵、许等姓,为后来者。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全村有耕地2305亩,其中水田2150亩,农地155亩,并有大片山地。1970年建一座石陂拦赤岭溪(小南溪横口桥下一段称赤岭溪),引水灌溉“横口大洋”稻田1500多亩。“横口大洋”在“大南溪”之滨,常受洪水灾害,从前已在南溪岸边建一条防洪堤(俗称杜围),多次决口,屡修屡崩,解放后多次加固。农产品有稻谷、番薯、甘蔗、荔枝、柑桔等。外出打工者约800人。2000年进行电网改造,用电照明普及。家庭电视和电话已普及,并有手机700多部。90%家庭有摩托车。村办自来水厂。解放前已有国民学校(初小),解放后办完全小学,两次集资建新校舍。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现设小学12个班级,附设初中6个班级,共有学生500多人,教职员工33人。解放以来有87人考上中师、中专及重点高中,有30人考上大专大学。
古迹及风俗:横口城,明代建,绕村一周,今城墙残存。横口“开漳圣王”庙历史悠久,农历二月十五日王公寿诞。庙前有“大士爷”庙,祀“无主孤魂”,每年七月二十三日为“普渡”日。长和宫,在横口墟,祀“玄天上帝”,农历三月初三日庆寿诞。世祀堂,为横口王氏二宗宗祠,嘉靖年间七世祖曲靖府同知王会所建。从前,每年元宵节举行灯会,演戏,新婚者办“灯桌”。祠于1981年倒塌,1983年重建,现辟为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横口大社、店仔街、田中央、新村各有古榕一株。
古代人物:王会,明嘉靖十三年举人,官曲靖府同知。王志逵,明万历二十八年举人,官绍兴府通判,云南白盐井提举。王志远,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四川布政使。王志道,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左副都御史。沈汝梁,明万历二年进士,官南京广西道御史。沈兆甲,明天启二年进士,官香河知县。
新中国人物,王珠山,长桥区委副书记、漳浦县老区办副主任。李文章,漳浦县基建局局长。林晓,漳浦县妇联主任。王林春,玳瑁山茶场书记。王振隆,漳浦县税务局局长。王丽木,长桥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王瑞川,漳浦县供电公司经理。王木水,漳浦县科技局局长。王少平,漳浦县政府办副主任。李建华,漳浦县政府办副主任。王志勇,漳浦县农业局副主任科员。王厚波,四川空军地勤营级干部。王明义,中学高级教师。张秀云,漳浦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王少波,民营企业家,漳州市陆成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少山,民营企业家,漳州市陆成工艺厂厂长。
省炉村:省炉村位于官浔镇西部南溪南岸丘陵地带,南隔仙人岭(大顶尾,海拔299米)与春建村交界,东隔寨山与康庄村交界,西邻溪坂村,北隔南溪与龙海东泗乡下溪坂村相望。南溪绕过省炉村南,并有一条源于马口五牙山的小溪流经山边社至省炉汇入南溪。乡道沟通国道324线与官浔镇。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省炉民国时期属康庄保所辖。新中国初期为康庄乡所辖,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康庄大队所辖,1961年从康庄大队分出设立省炉大队。1985年9月改属从长桥公社分设的官浔公社,官浔乡改镇后,仍属其所辖。村辖省炉、南山兜二社(自然村),现共有964户,1361人,其中,省炉社267户,999人;南山兜社97户,362人。省炉社以王姓为主,有宗祖祠一座,为横口王姓“二宗”所传衍。省炉社王姓分传南山兜社。南山兜社以王姓为主,并有少数林姓,从南安八都迁来。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全村有耕地1099亩,其中水田991亩,农地108亩,并有大片山地。水田在南溪之滨,易受水灾,从前建有溪堤,1963年改建加固,长1300多米。并在小溪(汇入南溪的小溪)两岸各建溪堤一条,共长1000多米。稻田靠小溪灌溉,由于有溪堤保护,旱涝保收。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及柑桔、荔枝、龙眼等水果。全村有农用机动车5辆、手扶拖拉机18辆从事运输。外出打工者200多人。供电情况正常。全村有电视机270多台,电话机266台,基本普及。有自用摩托车40多辆。1989年建省炉小学校舍,建筑面积673平方米。现设6班,学生154人,教师10人。解放以来有56人考上大中专。
古迹,迎薰楼,省炉王氏于清乾隆间建造的三层单圈土楼。
新中国人物,王水旺,长桥镇副镇长。何胜火,赤湖镇人武部部长。王木泉,平和县审计局局长。何泽龙,漳州师院物理系办公室主任。王进江,革命文学会委员。何泽福,中学高级教师。
春建村:春建村位于官浔镇南部,北邻康庄村,西与长桥镇友爱村交界,东隔风动石山(海拔357米),九岭山(海拔333米)与赤岭乡山坪村交界。源自长桥镇青果村及赤岭乡石坑的“小南溪”流过村境汇入南溪。
政区沿革:民国时期属长桥镇溪西保(今东升、友爱一带旧称“溪仔”,春建村的主体是“西边”自然村,各取地名的头一字为保名)。新中国初期属十一区(后改称长桥区)庵内乡(后改为溪西乡)所辖。1955年9月,撤销长桥区,溪西乡改属官浔区管辖。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春建大队,1984年9月属长桥乡的春建村,1985年5月,属官浔乡(1990年4月改为镇)管辖。村辖西边、大厝后、溪南3社(自然村),现共有443户,1787人。
各社人口及姓氏源流:西边,212户,858人,以王姓为主,源自横口“大宗”。大厝后,108户,443人,以王姓为主,源自横口“二宗”。溪南,123户,486人,以林姓为主,源自友爱村炉坑。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全村有耕地2305亩,其中水田1910亩,农地141亩,并有大片山地。有山泉和“小南溪”灌溉,水利甚好。近年来溪道淤积,一部分耕地易受涝害。农产品有稻谷、杂粮和柑桔、龙眼、荔枝等水果。有很多劳力外出务工。各自然村都以山泉丰富的优势自办自来水设施。供电情况正常。电视机、电话、摩托车基本普及,部分村民有手机。县道“海三线”(三古——海澄)经过本村。先后集资30多万元建春建小学及溪南分校校舍,总建筑面积1116平方米,现共设10班级,学生238人,教师12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有57人考上大中专。
古迹和风俗:造庵墓坊,清初王姓墓坊,保存完整。西边社有三界公庙。旧俗,西边、大厝后二社以农历七月十日为“普渡日”,溪南社以七月十七日为“普渡日”。
新中国人物,王维政,漳浦县旅游事业局副局长。王海明,漳浦县支前办副主任。王石码,古雷公社党委常委。林德泓,漳州市农委人事科科长。
溪坂村:溪坂村位于长桥镇西北部丘陵与河滨冲积洲毗连地带,东邻省炉村,东北隔南溪与龙海东泗乡溪坂村(下溪坂)相望,西隔南溪与龙海程溪镇官园村相望,南与长桥农场山边作业区及长桥镇的友爱、东升等村为邻。国道324线从村境的山边、马口通过。
政区沿革官浔镇的溪坂村和龙海东泗乡的溪坂村靠近,群众为便于区分,称官浔溪坂为顶溪坂,称龙海溪坂为下溪坂。溪坂民国23年设溪坂保,属横口联保,民国29年改属由横口、长桥二联保合并而成的长横乡(民国33年改名长桥乡)。新中国初期,溪坂属第三区(官浔区)溪西乡,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溪坂大队,1984年9月改为溪坂村,1986年5月归属官浔乡(今官浔镇)。溪坂村辖溪坂、顶埔、山边3社(自然村),现共有809户,3089人,其中,溪坂社597户,2344人;顶埔社121户,460人;山边社91户,285人。
姓氏源流溪坂、顶埔2社以翁姓为主。翁姓开基于明代,祖先由三古(今属长桥镇东升村)迁来。今三古无翁姓,尚存“翁厝”地名,及翁姓祖祠遗址。三古翁姓据传由莆田传来。溪坂翁姓宗祠在顶埔社。据传,溪坂社早先是一片冲积洲,故称溪坂,翁姓最早从三古迁居顶埔,后开发溪坂社。山边社以王姓为主,从横口传来。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全村有耕地2998亩,其中水田2660亩,农地338亩,并有大片山地。1967年在南溪马口桥上方建石陂一座,长250米,配套渠道2200米,灌溉“大洋”水田,结束“遇旱筑沙陂”的历史。1971年12月建成红军山水库(小二型)(原名五牙山,因为红军游击队在那里住过,故称红军山),库容16万立方米,灌溉山边一带水田。2001年由省拨款扶助,从红军山水库敷设管道至马口,分支管道所到之处,能将水喷灌到果树末梢。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及荔枝、柑桔、桃、李等水果。1960年,村自建一条自溪坂社至顶埔社连接国道324线的简易公路。1997年11月建一条水泥路面的村道,宽6米,长300米。1998年建村部综合大楼一座二层半,面积560平方米。民国时期已有溪坂国民学校(初小),解放后办完全小学,一度附设初中。1993年1月建成新校舍,建筑面积1720平方米,有教室18间,配有教师宿舍、食堂等。校园中有体育场地。现设12班级,学生431人,教师18人。1996年由漳州市政府主持,以马口为中心地段建设“百里花卉走廊”,在马口建成“闽南花卉大世界”,1999—2002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带动溪坂村经济的发展,兴起了花卉业和服务行业。有的在“花卉大世界”做工。1996年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拨款140万元,开挖溪坂大洋片排涝沟6000多米,清理小溪河床4600米,加固溪堤5000米。2001年,省水电厅拨300万元在马口建节水灌溉工程。同时,漳州市在马口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首期2600亩已种上各类花果。
古迹与风俗禅师公庙,所祀“禅师公”神像是小孩形象,据知,全县还有南浦乡大坪村也有这种神像。溪坂全村有9株古榕。
名胜古迹宋甘棠驿遗址,在今马口漳州市林业培训中心,附近有甘棠寨,溪坂大队曾利用为养猪场。马口城遗址,清初建造的驻兵小城,已拆除。林士章郑夫人墓,在马口溪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人物,潘存实,甘棠人,唐元和十三年进士,官户部侍郎。
新中国人物:翁区,官浔镇党委书记。苏英纶,漳浦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翁惠建,赤湖镇党委副书记、县直机关党委会常务副书记。翁洪德,南浦乡党委宣委。翁永祥,漳浦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翁耀琪,沙西镇党委宣委。林建新,前亭镇副镇长。苏荣标,漳州市建设局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赵建道,云霄县人大农经委主任。翁德成,中学高级教师。林荣煌,副主任医师。王双龙,国家知识产权局主任科员。苏育仁,漳州市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名人:何协兴,民国37年,靖和浦(南靖,平和,漳浦三地游击队)独立大队在大队长何协兴、政委柯永鳞领导下,多次粉碎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多次向欧寮中心区、车本、龙岭大规模进攻。民国38年农历二月初,赤岭游击队被国民党保安团一连兵力包围在红狮坑,澄浦游击队队长蓝西芳带领突围,中弹牺牲。赤岭游击队队长蓝兆熊叛变,强令队员投降,致32名游击队员被捕,押到赤岭“雨查顶”,关禁在蓝宗来的炮楼。农历二月初八日,32名游击队员,全部被杀害。民国38年9月21日,警察局长李松辉率警察连夜开往溪南。县长翁化清于9月22日率自卫队撤离县城,后自卫队溃散,翁化清逃往台湾。9月23日,柯永鳞、吴扬率领队伍解放漳浦县城,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柯汉杨、警察局长李松辉在溪南宣布起义。25日,在兴教寺广场庆祝漳浦县解放。大队长何协兴于文革时期被杀害,政委柯永鳞为漳浦第一任县长。

官浔镇辖属一览表

行政村所辖自然村或居民点,西北村西北、下石,锦江村玉田、瓦窑、叶园、新厝,洪霞村洪田、霞帐、宝林、下雄、坑尾,下炉村下炉、大溪边、洋坑、洪塘,赵厝村赵厝,康庄村横口大社、横口墟、田中央、店仔街,省炉村省炉、南山兜,春建村西边、大厝后、溪南,溪坂村溪坂、顶埔、山边,西北村,西北村位于官浔镇中部,为镇建成区组成部分,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邻锦江村,西邻赵厝村,西北邻下炉村,东南邻洪霞村,南与春建村接壤。

基本设施

官浔镇农田灌溉便利,锦江、西北、洪霞、下炉等村靠山泉自流灌溉,源头各建山塘蓄水,以保旱年不受灾。春建、康庄、赵厝等村靠小南溪灌溉,康庄村于1970年建石陂拦水,以渠道引水入田;赵厝村于1978年建石陂引水入田;春建村溪床较高,不必建陂便能引溪水入田,反而常发生内涝,因此筑溪岸防涝。省炉村靠一条源于马口五牙山(红军山)的小溪灌溉,1965年建小二型红军山水库,控流节水灌田。溪坂村靠大南溪灌溉,1967年建石陂拦水,以渠道引水灌田;2001年建节水灌溉工程,从红军山水库铺设水管至马口,分支管道所到之处,能将水喷灌到果树末梢,节水效果良好。大南溪之滨,水田易受涝灾,历史上建有堤岸,屡次被洪水冲决,解放后多次修建加固,2001年又修建加固锦江、下炉险段,长50米。同时,修复排灌渠道15条,共长35公里;修复机耕路15条,共长29公里。社区建设方面,2001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新建电讯大楼,扩容电话一千门;新增闭路电视用户1500户。锦江、西北、下炉、赵厝等村共铺筑4条水泥路面的村道,合计1万平方米。官浔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村级小学7所。官浔中学校园面积16000平方米,校舍面积5070平方米,设18班,学生919人,教师61人。

工农业概况

全镇有水田14万亩,农地3万亩,有大片山地。水田主要种稻,也有种香蕉、蔬菜;农地种蔬菜、杂粮、果树;山地种果。共有1万亩蔬菜基地,种豆类、芥菜、生姜等。共有3万多亩果园,种植荔枝、龙眼、柑桔、香蕉、苹果枣、芭乐、青梅等。自马口建花博园,带动全镇发展花卉业。至2001年,农民种植花卉达4千多亩。此外,每年培植蘑菇、草菇30万平方米。又有牛、猪、兔等畜牧业及淡水鱼虾蟹养殖业。2001年农业总产值225亿元。水果总产量达725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66元。改革开放以来,官浔镇各村富余劳力离土离乡,走南闯北,经商办企业、打工者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000人之多,占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在上海经营制作销售面包、蛋糕的多为官浔人(约400多人),他们靠诚信和质量在世界大都市的中心地带占有一席之地。在厦门经商办厂及打工的有4000多人,在广东东莞经商办厂打工的有1000多人,还有在晋江、天津等地,他们是一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花岗岩、高岭土等矿产丰富,已在开发利用,有石料开工加工业、机砖业。又有轴承厂、肉脯作坊、服装厂及草袋、工艺品、木器等手工业。2001年工业总产值38亿元。三资企业有:劲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德全高优农业有限公司、锦园高优农业有限公司、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芳花果科技有限公司、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捷兴石业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