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美镇地图
霞美镇相关地区地图:
重要历史事件
1、在以杜浔人卢茂为首的天地会第一次起义失败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发生以林爽文为首的台湾天地会起义。翌年十一月,以眉田人张妈求为首的漳浦天地会再次起义,失败后,会徒108人除14人逃亡外,其余全部被捕,张妈求等8人被凌迟处死,77人斩首立决,其余徒刑。2、抗日战争期间,反动派破坏国共合作抗日协定,“围剿”革命根据地,笼仔埔、黄厝路、巷内一带受到蹂躏。1942年,中央漳浦县委机关转移到巷内与笼仔埔之间的西崎山虎崆岩,县委重要领导人被反动军队围困,顽强反击,吴庭坚当场牺牲,县委书记张太西及交通员蔡火负伤,弹尽被捕,7月就义于县城。革命文物,1982年,县人民政府定虎崆岩为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50天,年平均气温19℃,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地势平坦。
自然资源
全镇共有耕地17602亩(人均0.28亩),山地30950亩(人均0.5亩),果园15540万亩(人均0.25亩)。名优特水果主要有龙眼、橄榄、杨梅等。拥有花卉基地面积8000多亩,年产值1亿多元,是全省4大花卉基地之一。全镇畜牧业规模实体数十个,其中,生猪存栏数达万头的有大众、顺兴、华友3家,大众、顺兴养殖场已取得省“绿色食品商标”。
主要乡贤
海外侨亲5万人,历年捐资累计4780万元,印尼侨胞洪天紫先生及子女洪基瑞等6兄弟,香港同胞黄朝阳、陈通贵、陈汉榕等。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2亿元,工商税收入库3346.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600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2%,全镇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镇党委、政府荣获南安市三农工作先进单位。
交通条件
省道306线、金霞公路、柳中公路、军民连心路贯穿而过,公路总里程62.1km。丰州大桥与柳中路连在一起,沟通省道305、306线,交通路网密度为1.2km/km2。距南安、泉州市区、高速公路入口处均在10km左右,距晋江机场13km,泉州火车站13km、后渚港16km,交通十分便捷。
历史沿革
今霞美镇所辖地城南部的山岭、塔岭、前梧一带,宋代属常乐乡绥康里。明代属九都,清代为戴坑保,清初顺治年间一度划属八都,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划属九都。除此而外,今霞美镇大部分地方宋代属安仁乡永清里,明清时代属七都,清康熙三十九年编为山前、留坂、云霞、眉田、巷内、洋山、白石等保。民国初年,今霞美镇属区公所设在杜浔的南区所辖,后南区改为第二区。民国29年,在今霞美镇分设霞美、白石2乡,民国33年合并为霞美乡。新中国初期,分设属于第四区(旧镇区)的刘坂、山前、霞美、五社、巷内、黄埔等乡。1958年9月,旧镇区改为旧镇公社,今霞美镇当时分属旧镇公社的刘坂、五社、北江3个管理区,刘坂管理区辖竹寺、江边、后房、尾厝、中社、陂下、围内、过田、人东、山前10大队;五社管理区辖下周、巷内、眉田、黄埔、西崎头、竹仔林6大队;北江管理区辖上黄、白石、乍内、前山、东欧、董门、北江、后寮、前梧、甲里10大队。1960年5月撤销管理区,原3个管理区所辖各大队分属新从旧镇公社分设的霞美、溪仔墟2公社。1964年9月,溪仔墟公社合并于霞美公社。经过若干调整,霞美公社共辖霞美、中社、刘坂、过田、山前、眉田、巷内、五社、黄埔、白石、溪仔、董门、北江、前梧、山岭、塔岭、后寮、下蔡18个大队。1980年,从眉田大队分设运头大队,至此,霞美公社共辖19个大队。1984年9月,霞美公社改为霞美乡,各大队改为行政村。1990年4月,霞美乡改为镇。1995年成立一个居民委员会。至2001年,全镇人口5.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