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安镇地图
绥安镇相关地区地图:
绥南村
??,绥南村位于绥安镇西部,县城南隅及南郊,北邻绥西村,南邻南门村,东邻绥东村,西隔鹿溪与京里村相望。南门溪流过本村西境至炉尾汇入鹿溪。?,政区沿革?,绥南民国时期为绥安镇的绥南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后改称城关区)的绥南乡。1958年9月成立属于城关公社的绥南大队,1980年9月改属城关镇(1982年3月改名绥安镇)。绥南村辖9个村民小组,第一组在大陂自然村,第二、三组在水门,第四、五、六组在准提室,第七组在詹厝?、盐仓巷,第八组在官学口,第九组在水门。全村共726户,2701人。?,姓氏源流?,除县城南郊大陂社为陈姓聚居地(今46户,196人,仍以陈姓为主,祖先来自佛昙大坑)以外,其他在城内南隅的各村民小组都是多姓组合,其中较成宗的有:南门内詹姓(地名詹厝潭),有祖祠(詹御史祠堂,今利用为老年人活动中心)。祖先来自赤湖西庵。水门陈我峰巷及三房巷陈姓,祖祠在水门,俗称陈我峰祠(明代进士陈梧,号我峰),这一派陈姓祖先来自马口甘棠;三房巷陈姓一部分来自旧镇白沙,民国初年始迁入。叶厝巷一带叶姓,祖先源自佛昙白石。南门内、准提室巷曾姓,祖先源自德化。水门林姓,祖先源自乌石。木屐街一带柯姓,祖先源自溪南。王姓有两支,一支居万年春巷一带,祖先来自南靖;一支居王厝内一带,祖先来自横口。此外有商、洪、欧等姓,商姓源自上埔(商树埔),洪姓源自杜浔。?,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全村有水田683亩,主要种稻和蔬菜。农地157亩种杂粮和蔬菜。绥南场有山地一片,在马坑村界内的“插花地”,大部分种果。?,有淡水养殖户10多户,养鳗场1家,鹅鸭养殖户5户,每户经常在栏600多头。绥南村除大陂社外,村民都住城内南隅,这一带原是商业荟萃之区。改革开放后,有约400户村民经商,有的为小商小贩,有的办企业成纳税大户。著名的有王亚丁的鸿达电器厂。著名的餐饮业东山饭店、朝阳饭店是绥南村人开的。有汽车货运大户6户,共有货车120辆。从事手工业者也不少。有100多人在开发区做工。?,村民饮用自来水。供电情况正常。户户有电视机。电话装机普及率98%。?,建水泥路面道路,王顶600米,准提室巷600米。?,绥南小学与南门小学合并为县第二实验小学,2001年9月建成新校舍,校园面积6674平方米,教学楼一座三层半,建筑面积2123平方米,设18班级,学生664人,教师27人。全村有20多人考入重点大学。?,名胜古迹?,城隍庙,在南大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东溪祠,在詹厝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詹御史祠,在南大街,今为老人活动中心。?,陈我峰祠,在准提巷。?,尚书府,在城隍庙西侧,尚书、探花林士章府第。?,袁进士府,在盐仓巷。?,蔡新府第,俗称相府,其旧址今为绥安法庭。?,古代人物?,叶穆,叶厝巷人,明景泰四年举人,官河间府同知。其弟叶谐,亦官同知,移居北街司马第。?,詹惠,居南街,明正德三年进士,官南京御史。?,陈梧,居准提室巷内,明嘉靖二十年进士,官广东佥事。?,吴一桧,居间仔埕,明万历元年举人,官兴国州知州。?,吴廷龠,一桧子,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江西按察使。?,林绍祖,林士章玄孙,居尚书府,清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林凝崇,绍祖孙,雍正元年举人,官高明知县。?,民国时期人物?,柯汉扬,国民党漳浦县执行委员会书记长,省参议员,驻会委员。?
油车村
?,油车村位于绥安镇中部,处县城北近郊。北邻罗山村,南邻绥北村,东邻石斋村,西邻辕门村。源自水磨岭和坑内磨山的北溪流经本村,过东门兜,至炉尾汇入鹿溪。改线后的省道山旧线从村北经过。?,政区沿革?,油车民国时期属绥安镇罗北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城关区,1957年12月改属石榴区的罗北乡所辖,1958年9月属城关公社的油车大队,1984年9月改为城关乡的油车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油车村属绥安镇所辖。今村辖油车、高厝下、京仔3社,现共有205户,975人,其中,油车社145户,620人;高厝下20户,120人;京仔社40户,235人。姓氏源流?,油车社以杨姓为多,还有程、潘、詹、林等姓。杨姓祖源有两支,人数较多的一支源自佛昙;另一支源自霞美镇竹寺社。程姓与辕门、舟市同是源自县城北街。潘姓原居东门外(今石斋村),民国初年始迁居油车,东门外潘姓旧社已废。林姓源自赤土乡荷芽,属“乌石林”。高厝下有林、黄二姓,林姓源自乌石。京仔社有林、黄、胡、杨、蔡等姓,林姓从县城北街传来,北街林姓源自莆田,开基于明代。(北街林姓有两支,一为“港头林”,一为“浦北林”,传衍东罗、京仔社的为“浦北林”)。?
水磨岭林场
??,水磨岭林场位于绥安镇北部水磨岭上,南邻岭下的罗山村,东南邻卫星农场,西隔大峰山(旧名后堵山)与楼脚村毗邻,西北隔石壁山与查岭村毗邻,北隔宝音寨山和慈恩岭与长桥镇溪内、甘棠二村交界,东隔罗辉山与赤土乡及万安农场交界。?,历史沿革与姓氏源流?,水磨岭林场成立于1959年,与水磨岭水库管养处为同一整体。场仅辖一个大洞社(原有小洞社,今无社),在未划属林场以前,为罗山所辖。大洞社原为郭姓所居,现为朱、陈二姓所居,今除一位早年嫁给陈家的郭姓老妇以外,无郭姓。全社18户,86人,其中陈姓47人,朱姓39人(包括异姓配偶),陈姓始迁者陈火丁,为沙西蓬山第十七世,民国时期因逃避兵役迁来,至今传四世。朱姓从罗山迁来。?
鹿溪村?
?,鹿溪村原名鹿溪桥,以宋庆历四年在该地建一座鹿溪桥而成为地名,后简称鹿溪。位于绥安镇南部,处县城东郊。东邻黄仓村,西邻炉尾村,北邻石斋村,南隔鹿溪与后港村交界。?,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鹿溪民国29年为东英乡所辖鹿车保,民国33年东英乡合并于绥安镇,鹿车保改为鹿溪保(原鹿车保所辖车仔社改属石斋保)。新中国初期为属于第一区(城关区)的鹿溪乡。1956年改属石榴区。1958年9月改为属城关公社的鹿溪大队(1961年7月至1964年9月一度改属从城关公社分设的鹿溪公社),1984年9月改为属城关乡的鹿溪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鹿溪村属绥安镇辖。村辖鹿溪及白石山脚2自然村,全村共618户,2452人,其中白石山脚30户,125人。鹿溪村为胡姓聚居地。?,文物古迹?,胡氏祖祠,现利用为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峰岩,亦称峰山岩,在旗山上。?,鹿溪庵,庵前有“第一山”、“离垢境”等石刻,旁有胡廷宴故居。?
炉尾村
??,炉尾村位于绥安镇南部,处在县城东南郊。北邻绥东村,东邻鹿溪村,西、南隔鹿溪与溪南,村相望。南门溪和绥东溪(源头为北溪)流至本村汇入鹿溪。?,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炉尾清代和民国时期属鹿溪保所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成立属于第一区(城关区)的炉尾,乡,后合并于鹿溪乡。1958年9月属鹿溪大队所辖,1961年设立属于鹿溪公社的炉尾大队,1,964年9月鹿溪公社合并于城关公社,炉尾大队随之改属城关公社,1984年炉尾大队改为属城,关乡的炉尾村,1988年5月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炉尾乡随之归属绥安镇。炉尾村辖炉尾、,后螺、后坑、象墩(和尚墩)、西营5社。现共有576户,2367人,其中,炉尾188户,359人;后螺196户,840人;后坑(含象墩)81户,319人;西营111户,449人。除象墩为徐姓所居外,均胡姓聚居地。胡姓祖源同鹿溪村,炉尾社有本支祖祠。?
顶下草村
??,顶下草村由顶草、下草两社(自然村)组成,位于岩山北麓,是绥安镇最靠东边的村社。南邻大埔村,西邻下梧村和万安农场,东邻赤土乡万安村。源自岩山南陂的下草溪向北环绕岩山下,经顶草、下草,向东流入赤土乡界汇于浯江。?,政区沿革?,顶下草清代属七都万安保。民国29年属四股乡(民国33年与海乌乡合并为浯江乡)的万安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浯江区)赤土岭乡所辖。1956年10月浯江区合并于旧镇区,赤土岭乡合并于荷山乡,顶下草随之属旧镇区荷山乡管辖。1958年9月属浯江公社(1961年7月合并于旧镇公社)的顶下草大队,1961年,顶下草大队改属城关公社,1984年改属城关乡的顶下草村,1988年5月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顶下草属,绥安镇所辖。现全村共有135户,600人,其中,顶草55户,235人;下草80户,365人。?,姓氏源流?,顶草社余姓占99%,有祠堂,据传与石榴余姓同源,具体源流不详,按唐代有“开漳耆宿”余恭纳,也许系其族人。朱姓占1%,由赤土乡迁入。下草社林姓占70%,祖先源自乌石。吴姓占20%,祖先源自象牙庄,清代建有祠堂,已废。庄、陈等姓占10%。?
溪南村
??,溪南村以在鹿溪南岸得名,位于绥安镇东南部,处县城南郊。西北邻京里村,东北隔鹿溪与南门、炉尾、鹿溪三村相望,东南隔旗山与后港村为邻,西南与大南坂农场交界。源于黑山尖的下楼溪流经本村的下仓、水田寨,汇入鹿溪。?,政区沿革?,溪南清代为在坊溪南保。民国29年为第一区东英乡(民国33年合并于绥安镇)的溪南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城关区)溪南乡。1956年改属石榴区。1958年9月为属于城关公社的溪南大队。1984年9月为城关乡的溪南村,1988年5月随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而改属绥安镇管辖。溪南村辖溪南、中营、下仓、水田寨、梨仔园、过黄6社,现共有720户,3000人。其中,溪南社568户,2330人;中营40户,200人;下仓70户,300人;水田寨18户,70人;梨仔园10户,40人;过黄14户,60人。?,姓氏源流?,溪南、下仓、过黄、梨仔园4社为柯姓聚居地,开基于元代,开基祖惟恂公,来自同安。溪南柯姓分传于县城、杜浔等处。第六世柯良,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台湾,传裔台湾。?,中营社有陈、张、胡、吴、黄等姓。张姓有祖祠“太尉堂”,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祀陈元光部将张伯纪,奉为开漳始祖。?,水田寨为刘姓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