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白银市地图 >
会宁县地图
会宁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会宁县: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厉县建治,属安定郡。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复祖厉旧名。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会州,州治会宁。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的建置。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的建置。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属陕西布政司。清初会宁隶巩昌府。1913年,改属兰山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于会宁,在会宁曾组建苏维埃政权。1944年会宁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属定西专员公署。1985年8月,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会宁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雍州之域,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西汉于会宁境内置祖厉县,属安定郡(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时祖厉县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两汉时期,会宁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之孔道。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南北朝时期,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后改凉川县。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宋属会州敷川县。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会宁县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此地宋时称“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此。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清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截府留县,会宁县改属甘肃兰山道。16年(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8月12日,会宁解放,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新中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银市恢复建制,会宁县改属白银市。会宁县在建国初期,全县共有5个区,81个乡,到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全县建立10个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设柴门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成立城关镇,到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2005年元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截止2005年9月,全县共辖4个镇、24个乡。

自然地理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地处北纬35°24′至36°26′、东经104°29′至105°31′之间。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为58.33万人,其中:汉族占97%;回族、东乡族、藏族、满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3%。全县共辖4个镇24个乡6个社区居委会284个村民委员会29个居民小组2039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地会师镇,西北距兰州市155公里、白银市180公里。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拔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

会宁教育

厚重的历史遗存铸就了会宁人崇文修德、吃苦耐劳的秉性;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会宁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会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从大量出土文物来看,以牛门洞等众多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古文化遗址,上溯三代,下启汉唐,积淀起会宁厚重的文化渊源底蕴;自汉武帝始置祖历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汉武帝的銮驾亲临会宁,司马迁、左宗棠、谭嗣同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足迹踏过会宁的土地;郭蛤蟆城,新会州,张城堡,铁木山,桃花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逐步积淀起会宁厚重的人文底蕴。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老百姓从古至今一贯奉行“养不教,父之过”的先祖遗训,秉承崇文修德的优良传统,一直把读书视为神圣之举,在很多农家的正堂上高悬着的“春风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字幅向世人昭示他们的执着追求。会宁重教兴学之风,渊起明,有清一代发扬光大,已历640余年,至今尤盛。这块贫瘠的土地以教育昌明而名扬陇上,以人才辈出而誉满九州。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会宁考中文武进士24名,文武举人115名,生员贡生396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甘肃考中进士3名,会宁曹铭就是其中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甘肃考中进士8名,其中有会宁举子苏源泉、万宝成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选送第一批赴日留学生5名,其中会宁学生万宝成、杨思名列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会宁社会昌明,文化繁荣,重教兴学之风日盛,脚踏厚重人文底蕴的会宁大地,耳濡目染浓郁文化氛围的会宁家乡故里,秉承祖宗遗训,仰望家乡文化先贤的身影,不断累积这一人文底蕴,持续加高故乡文化大厦。漫步会宁县城,至今还能看到书院、砚台巷、文庙等众多散发厚重人文底蕴气息的古迹。县城文庙大成殿内,常年香火不断,当地百姓以最古老、最朴实、最诚挚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文化的崇拜敬仰,对文化的不断渴求与执着向往。会宁的老百姓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人的崇拜,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在老百姓心中,对谁家有当多大官的,有多少钱的都不会眼红,而只看谁家出的大学生多。在会宁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机关学校,他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哪个村又考出多少大学生,哪个家庭又出了几个博士,满脸透露出既自豪又羡慕的表情。

行政区划

会宁县辖6个镇、2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58.33万人。全县乡镇平均人口2.08万、面积229.96平方公里;村(居)平均人口2011人,面积22.2平方公里;村(居)民小组平均人口282人,面积3.11平方公里。其具体情况如下:
镇:会师镇:总人口36940人、面积186.8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8个村、62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政府驻地枝阳社区。郭城驿镇:总人口32503人、面积329.1平方公里,辖11个村、59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新堡子。河畔镇:总人口23783人、面积243.4平方公里,辖8个村、76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宋家河畔。头寨子镇:总人口30486人、面积473平方公里,辖15个村、98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头寨子。
乡:丁家沟乡:总人口21705人、面积164.7平方公里,辖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杨家川。新添堡回族乡:总人口19168人、面积218平方公里,辖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南马家。中川乡:总人口17464人、面积138.3平方公里,辖10个村、66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下中川。侯家川乡:总人口14260人、面积112.3平方公里,辖7个村、62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侯家川。党家岘乡:总人口20212人、面积149.8平方公里,辖10个村、89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党家岘。杨崖集乡:总人口23264人、面积16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84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杨崖集。老君坡乡:总人口23152人、面积145.3平方公里,辖13个村、78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老君坡。太平店乡:总人口21358人、面积139.9平方公里,辖12个村、93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太平店。翟家所乡:总人口21422人、面积181.9平方公里,辖12个村、92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翟家所。柴家门乡:总人口23510人、面积279.3平方公里,辖11个村、67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柴家门。八里湾乡:总人口21460人、面积195.3平方公里,辖11个村、88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八里湾。平头川乡:总人口14232人、面积138.3平方公里,辖9个村、57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马芦刺咀。韩家集乡:总人口18245人、面积188.7平方公里,辖8个村、73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董家坡。大沟乡:总人口22323人、面积285.7平方公里,辖14个村、90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大沟。四房吴乡:总人口20055人、面积258.8平方公里,辖10个村、63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南张家。甘沟驿乡:总人口23799人、面积336.2平方公里,辖12个村、87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甘沟驿。汉家岔乡:总人口23350人、面积385.7平方公里,辖12个村、90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汉家岔下庄。土门岘乡:总人口11276人、面积185.9平方公里,辖6个村、34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土门岘。新塬乡:总人口14531人、面积287.3平方公里,辖9个村、72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刘家沟。草滩乡:总人口13839人、面积211.1平方公里,辖7个村、42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草滩。土高山乡:总人口10161人、面积245.8平方公里,辖6个村、40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程家塬。白草塬乡:总人口23815人、面积175平方公里,辖8个村、69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北刘家。刘家寨子乡:总人口20321人、面积297.3平方公里,辖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刘家寨子。新庄乡:总人口16666人、面积323.3平方公里,辖8个村、62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新庄子。
镇::会师镇、郭城驿镇、河畔镇、头寨子镇、甘沟驿镇、太平店镇。
乡::丁家沟乡、中川乡、新添堡回族乡、侯家川乡、党家岘乡、杨崖集乡、老君坡乡、翟家所乡、柴家门乡、八里湾乡、平头川乡、韩家集乡、大沟乡、四房吴乡、汉家岔乡、土门岘乡、新塬乡、刘家寨子乡、草滩乡、土高山乡、白草塬乡、新庄乡。

地理地貌

其地貌大体可分:(一)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县内广泛分布。梁呈长条形,顶不宽,坡梁长,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数被现代槽状冲沟切割,沟头为“掌地”,在中部有少数呈山间盆地地貌。侵蚀严重地区,梁峁并存,峁顶面积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长,为沟谷深切,黄土堆积较厚。(二)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县境北部祖厉河、关川河两侧,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顶残塬,塬面坡度平缓,一般在5—10度之间。塬缘到谷底切割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为塬地,沟谷为沟坝地。(三)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于祖厉河及其支流祖河、厉河、关川河、土门岘河两侧,为宽窄、长短、高低各异的三级河谷阶地,呈树枝状嵌入梁峁丘陵之间。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沟川等七川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级阶地为河滩,宽数米至数百米,为排洪区;高出河滩10—30米的二级阶地为川地,地势平坦,宽数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级阶地为坪台地,断续分布于川道两边。阶地多由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厚,土质较好。村镇居民多住二级阶地。

文物古迹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门洞遗址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隋唐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都经过会宁,历朝历代的变迁,也都留下了珍贵的遗迹,成为我县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明心教堂、铁木山砖照壁、以及以县城北20里铺汉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近10处等。还有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和铁木山,都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馆藏各类历史文物1075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658件,馆藏各类革命文物近2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9件,三级14件。与此同时,在省级文物保护点设立了永久性保护标志,并成立了乡、村、社三级文物保护小组,实施对文物点经常性保护。另外,馆藏还有几十幅珍贵古字画和5000余册古旧善本书。1997年,会宁县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郭蛤蟆城遗址该城筑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1993年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宁城遗址位于翟家所张堡东,北宋崇宁五(1106年)泾原路经略使章咨筑,称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于此置西宁县,改称西宁城。元初会州州治迁于此。东中西三城相连,现存城墙底宽17.4米,高17米,东西长740米,南北宽500米,城北倚山,南临祖河。有东西两门。2003年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明心教堂位于头寨镇马家堡村,郭馋公路和309国道交汇于此处。教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传教遗址,是全国各地穆斯林敬仰和崇拜的圣地之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铁木山铁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于县城西北70公里的头寨镇境内,309国道沿山而过,有“旱塬秀峰”之誉。主峰海拔2404米,为境内最高峰,山顶有天然次生林,状似罩盖,孤峰独秀,景色奇特。自元代开始筑庙塑像,现为方圆百里的佛、道教活动中心,属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铁木山砖照壁位于山场大殿右侧山腰,高2.5米,宽2米。正面浮雕八仙过海图,刻功精细,形象逼真,保存完整。1988年,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铁木山盛产天然优质矿泉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品位高,口感纯,储量大,被民间称为“神水”。桃花山现为省级森林公园,国道312线从山脚下通过,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山势突兀挺拔,苍翠秀丽,峰顶高1944米。自宋、金以来,历朝累代在山上修建庙宇,开凿石窟,装点景观,现有洞窟14窟,庙宇建筑20余座,集风景与宗教于一体。山门上高悬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桃花山”匾额,各庙宇还悬有赵朴初、书法家黎泉、吴廷富、朱德昕、刘学谮的手笔,为桃花山平添了几许秀色。

优势资源

小杂粮:会宁是全省杂粮的主产区。小杂粮主要包括糜子、谷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常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年产值9860万元。已注册登记小杂粮加工企业4家。马铃薯:全县年种植马铃薯100万亩以上,总产量150万吨左右。县内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20家,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吨/年。会宁县,草畜:全县紫花苜蓿总面积达到75万亩,可利用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8万亩。肉羊饲养量已达100万只以上。瓜果:以头寨、郭城等砂田西瓜、籽瓜生产为重点,种植面积分别为2万亩、10万亩;西瓜、黑瓜籽产量分别为8万吨、0.8万吨,以沿黄灌区苹果、及遍及全县的杏树为主,水果总面积达35万亩,其中杏树面积30万亩,其它水果5万亩。凹凸棒:坡缕石(又称凹凸棒石)是甘肃省新发现的世界稀有的特色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该矿石含有以碘(I)硒(Se)为代表的人体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种中的12种,以及植物所需微量营养元素6种。经详细勘察推断其资源量为700多万吨,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约24%。矿泉水:矿泉水1991年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到了(GB8537-87)的界限指标值,命名为:含锶的硫酸氯化物--钠钙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含锶1.16毫克/升,矿化度1198毫克/升,富含偏硅酸、锌、铜、钴、钠等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组份,水味微甜,口感舒适,无污染,自然取水细菌总数为零,年涌出量为7万吨,现已开发利用的一处年涌出量为3万吨,资源潜力较大,现已有铁木山矿泉水公司成立于1992年,拥有一条年产5000吨的全封闭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