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镇地图
会师镇相关地区地图:
当地特色
会宁县会师镇有各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名点菜肴、山珍野味和瓜果蔬菜。其风味小吃主要有羊肉泡馍、羊羔肉、鸡肉凉粉,醪糟、卤肉、羊肉包子、干面锅盔、糖酥饼、枣儿油饼、糖油糕、罐儿扁食、油团、馒头、油茶、粽子、晶糕、烧鸡、水晶点心等近20种颇具地方风味的名优小吃外,还有10几种杂面食品,如:甜醅、凉面、甜荞面、苦荞面、扁豆面、燕麦片、八宝炒面粉、地达菜等。其中最有当地风味的罐罐茶,是当地三宝之首。
经济发展
由于会师镇内几个村大多属山区,且土地属二阴地,适宜种马铃薯及各种杂粮,为创建马铃薯储藏、贩运,淀粉加工、杂粮产品开发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扩大,为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奠定了基础。会师镇地处县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多,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会师镇的劳务输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群众的收入。2004年会师镇国内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纯收入1785元。
优势资源
1、区位优势:地处会宁县城,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优势。会师镇,2、交通优势:境内312国道、207省道及平定高速公路通过,对于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3、旅游优势:会师镇以境内有会师楼而得名。旅游景点有会师楼、会师景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桃花山等,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4、教育优势:镇内有中小学校25所,坚持“科教兴镇”的方针,统筹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每年为国家输送千名大中专生,吸引各乡镇的中小学生到县城中小学就读,教育潜力巨大。5、生态优势: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和“三山”绿化工程,城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吸引投资、居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乡镇名人
张汝洽字润甫,会师镇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历署陕西大荔、洋县、淳化知县。性刚果、不畏强御、所到豪黠敛迹。断决积案,甚有能名。
社会事业
会宁县会师镇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妥善安排群众生产生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会师镇按照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认真落实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退耕还林粮款搭乘直通车,以现金直接兑付到群众手中,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落实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看病难的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学校减免学杂费得到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规范运行。高度重视民兵和武装工作,积极为部队输送优秀青年,严格按标准兑现现役军人优抚款。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城市低保1470户4127人,月保障金达27.0592万元。安排零就业家庭54户77人,已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人员申报社保补贴1060人。2008年,会师镇共审核确定第一批农村五保户96人,确定第二批农村低保对象565人。在低保工作的基础上,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给予救济,会师镇累计发放救济面粉22.8万公斤,发放救济款59.62万元。
名胜古迹
1、长征会师旧址: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位于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建筑“会师楼”始建于明代,是三军会宁会师的物证,也是会宁古城的象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陈列着红军会师期间留下的马灯、铜壶等大量文物。建于明代的文庙大成殿,是当年红军会师的地方。2、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国道312线南侧,甘肃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区东面,占地36公顷,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设计,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