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寨子镇地图
头寨子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头寨子镇可分为川区、山区两个类型,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境内有铁木山,为全县最高峰。关川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镇,在郭城镇境内流入祖厉河。河床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旧有"米粮川"之称。气候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5℃,年平均降雨量300mm左右,全年无霜期约165天,山区与川区气候差异较大。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最为突出,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0.608万亩,其中山地6.44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7%,川地3.5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3%,塬地0.62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55亩。全镇水浇地29021亩,其中靖会灌区18268亩(保灌面积8310亩),苦水(关川渠)灌区面积10753亩,全镇三田面积累计达到79480亩,其中梯田42972亩,条田16308亩,砂田20200亩。
行政区划
全镇现辖三百户、共丰、小寨、成牟、头寨、牛河、马堡、中湾、牛门洞、香林、塬边、老鸦、八岔、坪岔、双坪15个村、1个社区、10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31户,30609人,其中农业户6057户,29828人,农民中回民125户,570人,居住着汉、回两个民族。
社会发展
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近年来,镇党委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放在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增长的突出位置来抓,镇党委、镇政府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银行融资、单位垫资、民间聚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完成靖定公路商贸小区拓宽1000米和公路什字4700平方米商住楼建设的基础上,新开"祥麟苑"农贸市场一条街,新建二层以上商住楼建筑面积24600平方米,通过各种渠道投入建设资金已达1700多万元。近年来,充分利用靖定公路改造的机会,对靖定公路过镇区段进行了拓宽,并按照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机动车道"四配套"的要求,对过境段的基础路面进行了整理,完成了硬化、绿化及镇区农网改造工程,2007年将全面完成自来水入户管网配套、地下供排水等工程,使镇区设施日趋完善。头寨子镇已成为周边"七乡一镇"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小商品集散地。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0所,其中独立初中四所,六年制学校23所,四年制学校5所,教学点8个,在校学生6354人,其中初中2291人,小学4063人;共有教学班219个,共有教师349人。各校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设备进入了学校。"模式三"项目学校3所,"中欧项目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校1所,八所学校配备了"二期义教"项目电教设备,16所学校配备了"模式二"设备,4所学校配备了"模式一"设备。初中藏书25208册,小学35258册,各六年制学校"两箱三仪"齐全,其中镇中心小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初中学校仪器设备达到省级三类标准,全镇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镇教师中有3人荣获国家级教育先进个人,3人荣获省级教育先进个人,40人荣获市级教育先进个人,近100人荣获县级教育先进个人。其中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杰出职工,2000年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被评为白银市优秀校长,2001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同年当选为白银市六届人大代表,任白银市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文化、广播、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近年来,镇上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广播事业,建成电视差转台2座,建成村村通工程6处,发展有线电视近1000户,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1999年头寨子镇举办的第二届农民运动会,荣获省级体育先进乡镇称号。2006年完成了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硬件设施及医疗设备日趋完善,现有村级医疗点15个,村村都有保健员。
名胜古迹
头寨子镇牛门洞村的大西湾、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阴阳山等地山梁,为古代墓葬区,1971年以来,当地农民在整修梯田的过程中,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壶、瓷、罐、钵、盆,"齐家文化"的细颈侈、蓝纹红陶罐、高领蓝纹双耳罐、高领蓝纹瓶、庆陶盆、红陶鬲,同时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墓葬区,距今已经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为研究我国古代黄河上游的文化提供了科学资料,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马家堡村,有两座东西相距3.5公里的古城,现在民间将其分别称为新城、老城,它就是历史上的乌兰县古城,城址遗迹至今犹存。此外,马家堡还有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派马明心的道堂窑。公元18世纪40年代哲赫忍耶教派创始人马明心从榆中马坡迁居关川马家堡,从此,马家堡就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传教的基地。头寨子镇境内的铁木山,巍立于群山之中,有"旱塬秀峰"之美称。相传铁木耳将军战死于此山,故而得名铁木山,铁木山又叫"香林山",山上有香林寺,元大德四年开山修建,明洪武19年丙寅重建,嘉靖二十七年又重建。山高为群峰之冠,清秀乃数县之尊。山顶上每晨有云雾缭绕,众称之"香林山戴帽",香林山之名则因满山林木草药清香四溢而得。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铁木山庙会之际,这里人山人海,万商云集。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今,海拔2300多米,成林面积已达2万多亩的铁木山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笑迎天下来客,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将在此一览旱塬秀峰的独特风光。
发展思路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打造地方品牌,强化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地方基础产业,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征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元。
农业大镇
头寨子镇属农业大镇,农作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高梁、糜子、谷子、荞麦、豌豆、扁豆、胡麻等种类及不同品种,瓜果蔬菜有根菜类、叶菜类、茄果类、砂田西瓜、籽瓜等,盛产西瓜、黑瓜籽、苹果、梨,砂地西瓜和香水梨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主要树种有松、柏、杨、柳、臭椿、槐、杏等乔木树种和柠条,梢白杨是头寨子镇的优良乡土树种。产业开发:全镇洋芋种植总面积达到5.2万亩,山塬村人均达到2亩以上;“精王”淀粉公司年吞吐量1万吨,形成了以“农户十企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种植砂田西瓜和香水梨得独厚的优势,通过改良品种和引进栽培技术等措施,积极打造绿色无公害“关川砂地西瓜”和“香水梨”两大品牌,每年种植砂田西瓜2万多亩,以香水梨为主的果园面积近1万亩,关川砂西瓜已通过省级无公绿色食品产认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大好机遇,全镇的林草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完荒山造林20000亩,农民每年增收682万元,退耕还林区农民人均增收666元。全镇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全镇现有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3家,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7家,1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近200家,初步形成了集商业、餐饮、加工、运输为一体的非公经济体系。小城镇建设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银行融资、单位垫资、民间聚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完成了馋郭公路商贸小区、西关什字商贸综合楼和“祥麟苑”农贸综合市场。目前,头寨子镇已成为周边“七乡一镇”的农产品及小商品交易中心,小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