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沟乡地图
丁家沟乡相关地区地图:
特有资源
丁家沟乡耕地99212亩,农业人口平均耕地4.8亩。退耕还林4622亩。粮食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豌豆、扁豆、蚕豆、莜麦、荞麦、燕麦、谷子、糜子、玉米、洋芋等十多种;油料作物有胡麻、文艾、向日葵、麻子等;饲料有紫花苜蓿、红豆草、高梁等;药材有党参、枸杞、甘草、茵陈、地骨皮等;用材林以旱柳、白杨、山榆、椿权居多。经济林主要以杏、梨、苹果、花椒占优势;灌木有柠条。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鸡、兔子等,河沙、石子、石灰岩等资源丰富,特别是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达到100万吨,发展建筑业有广阔的前景。
自然环境
地形: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为南北走向的梁状土丘陵地貌。海拔1800—2000米之间,均属华岭山麓。南部原西兰公路沿四村山峦重叠,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中北部六村为黄土沟壑、梁峁。沟谷两岸镶着,副平坦而狭窄的川台地。85%的耕地分布在黄土梁峁和沟谷。河流:境内河流属祖厉河水系。主要河流从东到西有毛牛沟(发源于红岭曲,向北与大豹子河汇合)、大豹子河(南与龙王崃相通)、甜水岔(南于丁家沟、后涝池相通),苦水岔、喇嘛岔、小豹子河(南与万家河相通),以上河流均由南向北流到桃花山南咀村汇合。平常基本干涸,每遇暴雨河水流量既大又混沌,泥沙含量极大。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系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38千卡,年平均日照约2520小时,年均气温6—7℃,年积温2200—3200℃,年降雨量420毫米,年平均发量1530毫米,无霜期137—161天。干旱是当地的主要灾害,冰雹、霜冻、洪水山体滑坡等对农业生产也有影响。
经济发展
丁家沟乡同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基本是一片空白。建国前,生产水平低,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丁家沟乡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三压三扩”(即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压春扩冬),努力实现“三补”(即以畜补农,以副补农,以经补农)。在产业带动方面大力发展洋芋种植,种植面积达3.6万亩;大力发展小杂粮种植,良谷米、苦荞、甜荞、莜麦等优质小杂粮面积达4000亩;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牛饲养量4381头,其中舍饲养牛274头,羊饲养量16584只;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多渠道输转剩余劳动力4410人,户均输出1人以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白灰产业,使白灰年产量达到700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丁沟粉条、胡麻油已小有名气,在扩大加工规模和改进加工技术设备上不断下功夫,扩大了知名度;组织当地农民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通过产业带动,项目扶持,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2006年丁家沟乡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94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796万元,第二产业达到756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4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7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元。丁家沟乡经济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并逐步走向多层次、广范围拓宽,发展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
坚持把社会进步和人的全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注重营造和谐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教育事业。通过“义教”工程和“危改”工程项目的实施,各中小学学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规模上档次。现代远程信息化教育步入各学校,覆盖面接近100%,教学条件大大改变,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育成绩比较突出。卫生院,医疗卫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乡卫生院办公楼,配备了部分医疗卫生设备,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新型合作医疗的启动运行,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丁家沟乡参合农民18100人,参合率达89.9%。进一步健全了乡村医疗和保健网络体系,动物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的预防。通信事业。丁家沟乡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并开通了移动、联通信息网络,有效解决了信息交流相当闭塞的问题。科技贡献。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800多人次。农民应用科技的能力不断增强,科学种植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科学养殖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奖励扶助政策、优先优惠政策、特殊困难家庭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少生快富”项目的启动,“关爱女孩行动”的开展,以利益为导向的计划生育任制和基层基础工作网络建设责任制,很好完成了市县下达丁家沟乡的各项计划生育工作指标和工作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县下达的指标以内。领导慰问贫困户,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了“四五”普法教育活动和依法治理工作。丁家沟乡普遍实行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开展村民自治活动,建立健全了信访接待及信件待办制度,认真解决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群防群治、上下联动、整体防范”措施,坚持“打、防、控、”一体化,认真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遏制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勤政廉政作风教育,强化政府职能,推动了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建设。
历史沿革
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丁家沟境内就有人群繁衍生息,解放前属国民党政府中盈乡管辖,由五保、六保、九保、十保组成。1949年8月解放后于五十年代初建制盘龙乡、小卜乡、丁沟乡、麻岔乡、马莲乡,由中川区管辖,为小卜乡、大卜乡、马莲乡。1958年6月为沟人民公社(驻丁家沟),同年10月份分为小岭人民公社(驻地马家小岭)和麻岔人民公社(驻地徐家川)两个公社。1965年4月恢复丁家沟人民公社(驻丁家沟),1980年迁址南门川苍勿社杨家川。1983年体制改革时定名为丁家沟乡。
发展思路
丁家沟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发展统领思路,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改善基础设施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产业化进程,以项目做支撑,发展壮大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奋斗目标:丁家沟乡工农业产总值保持9%的增长速度,达到5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6%的增长速度,达到19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县下达的指标内,经济增长的效益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更加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