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白银市地图 > 会宁县地图 >
杨崖集乡地图
杨崖集乡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杨崖集乡原名杨集乡,以驻地杨崖集自然村而得名。杨崖集,又名杨格集,因集市设在杨家崖下而得名。解放前属陇江乡,解放后属三区(翟家所)。1958年属党家岘乡所辖,1961年始建杨格集乡,1981年地名普查中,改“格”为“崖”,经定西行署批准恢复全称杨崖集乡。

基本概况

,杨崖集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杨崖集乡均属山区。境内山脉水系皆为东西走向,属渭河流域,平均海拔1970米。地下水位高,水质甜,土质松疏,植被较好。属会宁南部二阴山区,春润冬燥,温差较大。适合冬小麦种植。境内山大沟深,信息较为闭塞。杨崖集乡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主要有小麦、碗扁豆、莜麦、胡麻、谷子、糜子、荞麦、洋芋,其次有少部分经济作物,党参,生地等药材,杏树、苹果、梨等各类果树。为使群众就近有市场,商品能快速流入市场、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商流业发展势头良好。西兰、党(岘)—杨(集)、会(宁)—静(宁)公路贯通境内,可通往相邻县和乡镇。

民间艺术

,皮影戏是一种民间传统戏剧。远在明清时就很盛行,是一种用兽皮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投影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当地传统皮影唱腔独特,有灯腔、影腔之分,皮影人物造型丰富,有浮雕、透雕之别。一般是一具(身体四肢)皮影配有多个头饰,因此有“头多身少”之说。演唱器乐主要有大鼓、干鼓、锣、钹、二胡、板胡、三弦、笛子等,主要道具为影窗,俗称“亮纸”及油灯。还配有桌椅和景物造型以及其它砌末道具以配合表演。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反映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关系之类的伦理类。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间传统道德的最直白的表达形式,更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皮影戏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侯家川乡、新添堡乡、韩集乡、平头乡、老君坡乡、太平镇、翟家所乡、中川乡、丁沟乡、会师镇、八里湾乡、柴门乡等地区。

发展思路

,杨崖集乡党委、乡政府班子在认真调研、分析乡情的基础上,结合杨崖集乡实际,工作思路上坚持“五抓五保”:抓联创保效率;抓项目保投资;抓计生保饭碗;抓开发保增收;抓综治保稳定。工作措施上突出“六个坚持不懈”: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产业基础条件;以草畜产业和洋芋产业为主攻方向,坚持不懈地培育基础产业;以培训为主要手段,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民群众基本素质;以三级联创、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不懈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教育;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社会事业

,杨崖集乡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对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使群众改变了就医条件。杨崖集乡积极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合作医疗,2007年的参合率达到了90%。各村都设立了定点医疗机构和保健站,群众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且为了使群众就近有市场,购物方便,让商品能快速流入市场,以发展当地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乡上已兴办起4个集贸市场(杨集、水头、双岘、陇川),使商品的流通渠道畅通,群众的购物方便。

人文环境

杨崖集乡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在全杨崖集乡进行以思想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宣传、教育,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大力推进文明村、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切实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加强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村民养成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村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使全杨崖集乡具备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教育发展

,杨崖集乡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自古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土壤,通过“贫三”、“危改”、“义教”等项目的实施,教育事业发展良好。杨崖集乡19所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已大面积改善,并且100%实施了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共有教师242人,学生5545名。教育教学质量高,小学的入学率达到了100%,小学的升学率达到100%,初中的升学率达到29%,高出了会宁县的平均水平。老师的敬业精神强,能够以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良好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投入工作。学生的积极性高,都能够以非常能吃苦的精神进行苦学,使学校的学风好,学生的学习好。家长的重视程度高,都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支持、鼓励学生。2008年杨集学子在高考中考出了甘肃省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一步激发和带动着杨崖集乡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