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东莞市地图 >
长安镇地图
长安镇相关地区地图:

建置沿革

长安古镇历史悠久。于明朝建文(1399年~1401年)年间集市原设在河东,后迁至河西。时因长安酒店在此历史最长,故名长安。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长安镇,称长安镇巡检司(司署在大巷村)。民国元年(1912年)长安镇属北区,22年属长安区,24年称长安镇公所,25年属长安区。解放后,1949年12月属长安区,1951年4月起为长安镇,1959年为长安人民公社,1962年9月为长安镇,至今不变。1951年4月长安镇下辖长庆、和平、建设、新华、升平5街及水上、新民2乡;1989年长安镇下辖立新、建设、新华、和平、解放、河边6街和渔业、新民2村公所;1999年3月,城东乡的大乐、东圩、红卫村及大巷乡的大巷、新安、大洲村划归长安镇管辖;2002年长安镇下辖立新、解放、新华、和平、建设、新兴、融江、桔东、新民9个社区及渔业、大巷、新安、大洲、东圩、大乐、红卫7个村民委员会及1个河边街居委会。自然环境长安镇地处融江河两岸,东、南面群山环抱。镇境内大部分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冬短夏长,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9℃左右,年降雨量在1900毫米以上,年均日照时数1426小时,日照百分率32%,年均太阳辐射量93.96千卡每平方厘米。融江河集水面积21585平方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6.12万千瓦。农业耕地多为淹育性、潴育性、潜育性水稻土和河流冲积土,土质肥沃。

精神文明

长安镇长期致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努力打造"教育强镇"和"文化名镇",投入巨资兴建了一批高档次教育文化设施。现有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6所,其中12所被评为省、市一级学校(园)。1996年普及了高中教育,去年全镇考上大学的长安籍学生273人。2002年成为全省首批、全市第一个"广东省教育强镇"。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大量招聘科技管理及文艺人才,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2万多人。围绕"做现代人、过现代生活、建现代城市"的"三现代"目标,长期坚持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房"、"青年文明号"、"员工满意企业"等活动。从1996年起,第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努力共建和睦社会。目前全镇12个农村村委会中,有9个村、组被评为市"文明村标兵"或"文明村"。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有文学、书画、摄影、戏曲等9个群众文体协会;先后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镇"、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龙狮运动之乡"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定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全镇上下讲文明、讲科学、好学上进、创业乐业敬业、遵纪守法、友爱互助等美德蔚为风尚。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社会治安稳安,民风祥和。

自然地理

长安镇是东莞市下辖的32个镇区之一,行政区域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户籍人口4万多人,非户籍人口60多万人,旅港同胞3万多人,位于东莞市最南端,珠江口东南岸,东连深圳宝安,西接虎门古镇,地处广(州)深(圳)经济走廊中部,是广州、东莞与深圳交通往来的南大门,距深圳市区55公里,广州市区90公里,东莞市区30公里,广深高速公路、G107国道、S358省道纵横贯通全镇,水路紧临东莞市虎门港。长安镇背山面海、坐北朝南的地貌走向,被民间视为灵毓之地,风水佳境,有“左龙(蛇口)右虎坐莲台,依山傍水中平原”之称。

城市建设

长安镇委、镇政府确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城建工作指导思想,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了镇中心区、沿海产业园区和13个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完善了环保、消防、燃气和污水管网等专项规划、其中环保总体规划开创了全省乡镇一级先河,在规划的指导下,长安镇目前已建成城市中心区19平方公里,拥有一个36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3家五星级酒店,镇内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城镇已具雏形。先后获得了“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100强”等荣誉称号。

重要事件

民国19年(1930年)12月,工农红军第七军主力19、20师,在军长张云逸、政委邓斌(邓小平)、总指挥李明瑞的率领下,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从三防出发,直扑长安镇。12月5日至7日,与驻守长安镇的国民党韩彩凤、覃连芳两个师及民团3000余人激战三昼夜。后敌援军赶到,红军主动撤出战斗,从三江县方向转移北上。红军经过长安,传播革命理论,为后来中共融县支部的建立和地方游击队的组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1996年7月16~18日,融江上游连降暴雨,长安镇洪水位高达127.7米,超过警戒线9.7米,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特大洪灾水位高出3.68米,全城一片汪洋,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洪灾期间,中央、自治区、地区派来工作组救灾,并调拨大批物资支援灾区。

教育

解放前,镇内有中学1所,有区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1所,有街道国民基础学校9所,在校学生800余人。2002年底,城区设有县办中学2所,铁路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县办实验小学1所;有镇办中学1所,小学8所。长安中学有教职工76人,有教学班20个,在校生976人。8所小学共有教职工285人,教学班120个,在校生3742人。中小学生辍学率在全县最低。长安中学中考成绩列全县第五名,8所小学经柳州地区毕业统考,成绩获全县榜首。长安第二小学首创的“图示作文教学法”得到教育专家的好评,成为国家教委确定的教学实验基地。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长安抓紧机遇,调整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和技术,走出了一条“借船出海”,以外部力量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以农业生产为主过渡到以外源型工业生产为主。同时,商业、娱乐、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逐步走向内、外源工商业并举,社会经济迅速腾飞,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均保持着大幅增长的势头,人民生活富裕,成为闻名全国的经济强镇。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GDP)237.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8%;工农业总产值584.2元,增长27.9%,其中工业总产值583.5亿元,增长27.9%。镇、村、组三级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财政增收、存款增多。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了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全镇的财政收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年,全镇税收39.2亿元,居民人均年收入25322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5.4亿元。外源型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签约利用外资项目72宗,合同利用外资31191万美元(含增资)。高新技术产业在外资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有力地促进了长安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物价稳定。多年来,长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积极扶持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2010年民营企业总数发展到1182家,累计实际投资总额44.5亿元;个体工商户3.6万户;个体、民营经济税收占全镇税收总额的43%。全镇经济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创新能力提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著名研发机构的引进与合作,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3.04亿元,占全市2353.7亿元的11.2%。到2010年止,全镇有省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50多家、市民营科技企业约130家,科技企业的数量居全市各镇区前列。先后荣获了“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等国家级荣誉,成为了“广东省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至2010年,已成功举办了10届中国长安(国际)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成为了南中国重要的五金模具制造和集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