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东莞市地图 >
中堂镇地图
中堂镇相关地区地图:

三、中堂荣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该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十大农产品物流重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东莞市体育先进镇”、“无‘黑网吧’达标镇”等荣誉称号。
1、造纸名镇:以省正式批准中堂镇为“造纸专业镇”为契机,按照上规模、上档次的要求,环绕北海仔河建设完善北海仔造纸产业园、对造纸企业进行整合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市在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方面、每年投入10亿元的扶持基金这一契机,争取资金支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继续保持在造纸和纸品制造行业中的优势,使造纸产业成为长远产业、健康产业和品牌产业,增强竞争力,打造现代造纸基地,成为中堂镇重要的支柱产业。大型造纸企业有东莞市建晖纸业有限公司、东莞金洲纸业有限公司、东莞理文造纸有限公司、东莞潢涌银洲纸业有限公司等。
2、龙舟之乡——中堂:中堂镇水网纵横,东江干、支流流经此地,是典型的水乡。过去江水浩荡,渔舟唱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水热爱有加,个个都是水上蛟龙,打鱼好手。龙舟竞渡成为这里几百年来狂欢、庆祝、宣泄力量的最好表现方式,每当端午节前后,中堂镇各村的“龙舟景”相继热闹起来,江面上锣鼓喧天,龙舟飞驰,江边上男女老少人头攒动摇旗呐喊,热闹非凡。时值今日,一年一度的龙舟文化节更是把这一传统竞渡文化推向了高潮。2006年、2007年龙舟文化节期间,为丰富节日内容,除了龙舟竞赛,还相继举办了江中花船巡游、摩托艇及水上划水展演、陆地花车巡游、书画展览、广场文艺晚会等。中堂“龙舟文化节”已成为这里的品牌。2007年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而伴随龙舟竞渡,这里的“龙舟制作工艺”更是声名远播。每年生产的龙舟远销省内外。2007年被省文化厅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被省文化厅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篮球、游泳”是中堂镇颇具群众基础的三大体育文化活动。其中,龙舟体育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已成为中堂镇响亮的文化名片。2006年该镇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2008年其龙舟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中堂的龙舟景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据了解,中堂龙舟制作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是东莞唯一制作、生产龙舟的地方,现在该镇有5家龙舟制作工场,每年制售龙舟近百条,除供应本市外,还销往博罗、增城、惠州等珠三角地区,目前全镇20个村(社区)均有自己的龙舟队,现有龙舟近200艘。每年端午节前后,中堂村村龙舟景开赛,规模较大的有:五月初二的斗朗景,初四的槎滘景,初六的潢涌景、江南景,初八的马沥景,而五月十三的龙舟节则是全镇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龙舟盛会。中堂的龙舟制作、拥有数量多、龙舟景多、参加国际、国内赛事获奖多,已成为其龙舟民俗文化活动的鲜明特点。

六、经济发展

中堂镇按照市委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围绕我镇确立的“产业升级促发展、城市升级促发展、环境优化促发展、统筹协调促发展、和谐稳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优化提升纸品加工产业。目前我镇仍以纸品生产销售产业为主,全镇纸品生产加工企业共30多家,年产能400多万吨,纸品产业年产值占全镇生产总值的60%以上。因此,在推进产业升级优化过程中,我镇将立足纸品加工销售产业这个重要基础,抓住北海仔造纸产业基地顺利通过省环评这一有利契机,借助镇内几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造纸产业技术升级、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在纸箱生产、印刷包装等方面进行延长充实。积极探索发展纸品物流业,大力引进各类纸品印刷包装材料的大型制造商和供应商,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做强做充分纸品相关产业。同时,针对环境治理问题,要用强有力的手腕,坚决落实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使全镇造纸企业达标排放,通过筹资建设截污专管,实行转移排放,提升河涌自洁自净能力,进一步优化全镇环境,全力打造“纸品加工销售专业镇”。
二是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一是充分挖掘中堂现有服装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推动服装制造业发展壮大,鼓励和引导实力服装企业参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推动镇内服装企业从“贴牌加工”向“品牌创建”方向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将培育服装制造业发展与帮扶群众就业创业工作相结合,大力推进“手牵手”就业帮扶和“星光创业”工程,推动群众向服装业方面就业、创业,进一步做强做优民营经济。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工业园区,充分利用潢涌、三涌片区现有IT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英树电子等一批大型优质项目,推动形成高新科技产业片区。三是充分发挥我镇造纸产业发达、进出口运输量大的优势,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向运输业方面投资、发展。同时利用我镇江岸线长、适合内河航运的优势,计划在沿江、沿河的合适位置建设一批物流码头,做好内江内河水运文章,推动全镇运输业的发展壮大。四是大力发展环保建材产业,充分利用我镇原来红砖、水泥产业时期积累的产业和人才基础,大力引进环保达标的环保砖、钢材、铝材企业,并进一步延长充实建材业的产业链,提升建材业发展空间。
三是整合零散工业进园发展。加快槎滘工业园和泛珠物流园的建设,整合零散的食品等工业企业进园发展,吸引一批大型优质的食品加工、物流企业落户,推动槎滘片区形成食品加工与物流业相结合的基地。零散工业企业进园发展后,充分利用市即将出台的“三旧”改造政策,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计划,将镇中心区周边村处于优势地段的原工业厂房改造发展为商业店铺,推动形成第三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民公寓和廉租房、经适房的建设,为今后的旧城改造工作打好基础。
四是推动传统农业精细发展。以下马四农业生态园为龙头,对生态园内农田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种植经营管理,形成花卉种植交易、苗圃栽培、农业技术研发的生态农业基地,并适当配套旅游休闲设施,打造富有水乡特色的新型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计划对全镇剩下的17000多亩“农保区”实行农田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细化生产经营管理,推动传统农业向经济农业转变。
五是加快发展房地产、酒店业。加快107国道中堂段的改造建设,大力引进五金、物流企业落户,打造五金、汽配、钢材批发长街。在适宜地块大力发展优质江岸地产项目,推动形成高尚房地产区域和现代商贸区。加快推进镇内几大星级酒店建设,在优势地段再合理布局一批上星级、上档次的酒店群和大型商业中心,带旺中堂,助推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大发展。
六是做好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工作。围绕打造五大片区产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大型优质项目,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支持服务,积极落实支持鼓励措施,改善整体营商环境。大力推动“三来一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或与民营企业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将自身优势产品打造为国内优秀品牌,拓展国内市场,开展内销业务,促使外资企业就地升级转型。
七是坚定不移抓好民生实事。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基础。我镇在推进现有镇村统筹发展项目的同时,将进一步拓宽镇村统筹发展的内容,精选优质发展项目,采取由社会投资和集体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允许村级集体投资参股,获得分红回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我镇将进一步落实医疗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一保五难”等工作,认真抓好各项民生实事。

二、自然地理

六千年前,中堂一带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漫长年月,泥沙沉积,才逐渐形成了东江三角洲平原。明代初期,中堂与石龙之间,水道仍很广阔,清末始瘀积变窄。广东水文二队PK16钻孔发现中堂蕉利13米深处有腐木,经广州地理所测定,该腐木是在全新世海沉浸稳定后沉积,证明了6000年前,中堂一带的水深有13米。中堂位于东江下游,是珠江三角洲咸淡水交汇的地区,地型狭长,呈卧蚕状,沿东北—西南走向,从最东一端潢涌村下塘滘到最西端四乡村洲尾直线距离约8千米。中堂地形开阔低平,镇域内没有山地丘陵,全部是平坦稍高的旱地与水田,西部的下芦、马沥、斗朗、槎滘等村旱地多,东部的潢涌、三涌、湛翠和中部的袁家涌、吴家涌等村则大部分为水田。东江干流及其支流蜿蜒流过,把中堂分割成5个部分:主体潢新围部分面积约42.4平方千米,狭长型,东西长约13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从西到东沿着公路两旁分布有东向、斗朗、镇墟、东泊、吴家涌、鹤田、袁家涌、凤冲、湛翠、三涌、潢涌等村(社区);西面槎滘村部分面积约7平方千米,西邻麻涌镇,北依东江干流,东临横涌海水道,通过槎滘大桥与东向、斗朗相连;南面与下芦、马沥村隔河相望。西南部分下马四是一个江心岛,包括下芦、马沥和四乡3条行政村,面积共5.4平方千米,地型呈条状,向外伸展,依东北—西南走向,倒运海水道与中堂水道环绕四周,通过下芦大桥与东向相连;正南方蕉利和郭洲部分位于中堂、望牛墩、万江交界处,面积约4平方千米,北临中堂水道,通过中堂大桥与镇区相连,107国道贯通其中,是中堂镇进出莞城的门户;北面江南社区(含麦州)部分是中堂镇唯一一片位于东江干流北岸的土地,面积只有0.8平方千米,与增城泥紫、久裕、大墩接壤,通过江南大桥与中堂豆豉洲相连,107国道贯通其中,地处交通要冲,是东莞北上直达广州市的“北大门”。

九、水乡文化

中堂镇有900多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薪火相传,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与日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内容。众多的祠堂是这里又一道靓丽的风景,我镇各村共有祠堂34间,大部分有近百年历史,如潢涌黎氏宗祠、凤冲陈伯陶故居等,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要求各村对历史跨度超过一百年,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祠堂进行申报和鉴定,保护好文物遗产。上半年,我镇已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祠堂普查,并聘请了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探讨。拟出了初步的修缮方案,目前已有13家祠堂或正在修缮或计划修缮。我们按照秉承传统,凸显特色的原则修缮祠堂。要求各村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需要进行修缮,尽可能做到各有千秋。我们从中堂的实际出发,确定了祠堂四个方面的新功能:一是将祠堂打造成村史教育阵地;二是将祠堂打造成村民论坛;三是将祠堂打造成传播科学知识的阵地;四是将祠堂打造成老人活动中心。这些目的达到后,祠堂文化就有了新活力,会不断地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参观,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八、城市建设

中堂镇镇内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等级公路120公里,107国道、北王公路、广深高速公路贯穿镇内,广园快速干线、五环路接驳镇内交通网。拥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2座,主变电容量为100万千伏安;正在抓紧建设日供水10万吨的供水厂;现有程控电话3.97万门,最大装机容量可达5.17万门;大陆首所台商子弟学校落户该镇潢涌村,全镇设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7间,顺利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篮球馆、汽车客运站、医院、广场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中堂镇以建设富有水乡特色的现代滨江新城为目标,按照“拉开框架、优化布局、强化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的要求,科学规划,进一步扩大城市中心区范围,划定以107国道为标线,潢新围107国道以东500米范围,以及107国道以西、以南、以北直至东江边合共约10平方公里为新中心区。一方面加快已落户的东港城、莞都国际花城、中天南国雅苑、江畔豪庭、鸿富广场花园等房地产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堂独特的风情美景——东江水,以堤路结合工程为契机,以新中心区建设为带动,规划沿东江边从斗朗至东向再到合益酒店路段,利用市“退二进三”的政策,启动对豆豉洲、海旁街、红锋至东向段现有的残旧建筑物进行拆旧建新,旧城改造。在拆旧建新过程中利用四面环水,邻近广州,拥有巨大市场消费力的优势,大力发展江岸概念地产项目,形成一批高品质、纯居住型的滨江高雅房地产群,努力把中堂建设成为宜居城镇。2007年,全面启动8类31项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大新路的升级改造,中兴路升级工程正在施工,槎滘大桥正在施工扩建,2号路、规划一路、湛凤路、堤路结合、水利防灾减灾、截污管网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区多个大型房地产楼盘、农贸市场陆续建成推出,鸿富五星级酒店、东汇四星级酒店已经封顶;潢涌农民公寓楼多幢同步推进,实验中学建设进度逐步加快,全镇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同时,进一步加快劳动、社保、邮政等一批行政办公大楼和图书馆、游泳馆等公共设施建设,把镇中心区建设成为行政、商贸和居住的中心,力争用五年时间把新中心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商业、服务业繁荣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新镇中心区,努力打造亮丽的东莞北大门。围绕打造富有水乡特色的现代滨江新城的目标,下一阶段,中堂将大抓环境建设,全力推动城市升级转型。充分抓住市同意该镇土规修编中的城市规划布局这个有利机遇,争取尽快完成通过土规城规的修编,重点抓好“两横四纵”的骨干路网的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各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加强镇村内河涌的环境整治,切实提升镇村的环境和质量,整体打造出中堂富有水乡特色的现代城市格局,大力优化中堂的投资发展环境。

行政区划

潢涌村:潢涌村地处东莞市北部,辖地约7平方公里,由4条自然村组成,下辖27个村民小组,农业户籍人口9000多人,外来人口15000多人,常住人口10000人。该村设党委制,党委下辖7个农村支部和一个外资企业联合支部,共有党员262名。该村北隔东江与广州增城市仙村相望、与广园快速干线接驳、紧连东莞北潢公路;南距东莞市区8公里,东距东莞市石龙镇10公里,西距107国道7公里,是一个水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村风民风淳朴、产业特色鲜明、生活水平宽裕、社会安定和谐的水乡村落,曾荣获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目前该村正进行广东省宜居村与东莞幸福名村创建工作,并被推荐为广东省名村示范村创建试点。党组织2007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五好党组织”。
三涌村:位于中堂镇的东部,东西两面分别与潢涌、湛翠相邻,南与高埗镇保安围一水之隔,北临东江,与增城十字滘隔江相望。1993年9月三保大桥建成通车后经此到莞城10.7千米。北王公路和南潢公路由东至西贯通村中,全村总面积3.5平方千米,2006年,户籍人口3662人,外来人口1305人,辖下六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南汴(郭姓)958人、鹤树厦(郭姓)694人、胡屋1038人、格壆(胡姓)511人、陈屋墩288人、李屋墩173人。
湛翠村:位于中堂镇东部,在莞城镇西北部11千米处,东邻三涌、南邻凤冲,西邻袁家涌,北至“小北海”,西距107国道4千米,镇中潢公路、市北王公路贯穿东西。全村总面积1.7平方千米,2002年底,辖下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096人,男1050人,女1046人;外来人口983人。全村袁姓村民约占总人口的59%,张、刘、李、曹等四姓氏人口,均各约占10%,还有黎、陈姓共30余人。
凤冲村:位于中堂镇东南部,东至湛翠,西至鹤田,南临东江南支流与高埗镇芦村隔江相望,北是南潢路贯穿村边,距107国道约3.5千米,全村总面积1.277平方千米。2002年,户籍人口1500多人,外来人口有1000多人,辖下3个村民小组。
袁家涌村:位于中堂镇中部,东、西、南分别与湛翠、吴家涌和鹤田相邻,北临东江与增城大墩隔江斜相对望,江岸线长2千米,东西走向的北王公路和南潢公路分别在村的南北面贯穿而过,西距107国道2千米。袁家涌村含南汴、西隅、北汴、西亭、一甲5个坊和新村、新湾、大墩屯3个自然村,2002年,全村面积为3平方千米多,辖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400多人(其中袁姓4500多人,其余吕、莫、毛、林、黎、李、丁、叶等姓约800人),外来人口2000多人。
吴家涌村:位于中堂镇中部,南潢路和北王公路贯穿村南北面而过,距107国道1.2千米,东至袁家涌,西邻东泊,南至鹤田,北靠东江与增城大墩隔江相望,2002年总面积为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00多亩,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462人,外来人口1627人。
槎滘村:槎滘村位于莞城西北13千米处,距中堂墟(中心区)3千米,北临东江干流,与增城新塘隔江相对,南与下芦、马沥隔江相望,西与麻涌镇欧涌村接壤,东面通过槎滘大桥与东向、斗朗相接。2002年,全村总面积7平方千米,辖下2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90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是中堂镇户籍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东糖集团”(原东莞糖厂)就设立在村东南方的“莲花氹”边。村四面临水,河涌纵横交错,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素称“鱼米之乡”。约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立村,据《槎滘村志》(1992年编写)记叙,黎氏因遭受迫害于1195年由南雄迁入,同时期陈氏从顺德迁来打鱼落户,罗氏于1250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入。村庄涌滘环绕,河水碧洁,每当阳光或月色映照时,河面常泛银光,故立村时取名“艮滘”(“艮”字在当地使用相传中,音、义均与“银”同,而与字、词典中的“艮”有别)。明朝初(约1368年)曾立“埠”(明代一种军事建制),驻船兵约20人。乡间传说到了明朝期间,兵部尚书湛甘泉(增城新塘人)到艮滘探婿,品茶时偶尔打破了茶杯便随口而言“茶滘”,于是村名改为“茶滘”,往后年代多有兵荒贼乱,民不聊生,村民认为“茶”字不利,合议改“茶”为“槎”,“槎滘”一称于是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