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东莞市地图 >
常平镇地图
常平镇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运输

铁路枢纽:常平铁路枢纽分设东莞站、东莞东站和东莞铁路口岸。东莞站、东莞东站原为常平站、常平东站,1997年底经国家铁道部门批准更名为现名;东莞站是广深线中途的二级大站,设有东莞铁路口岸,原为东莞常平铁路客运口岸,是1994年开通的国家一类口岸,199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更为现名。东莞站客运口岸每天有56班列车停靠,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多人次,1997年5月19日开通的京九、沪九直通旅客列车在这里查验出入境,开通初期每天有一对列车,2002经该口岸出入境的旅客共55万人次;东莞站货场设有铁路货运口岸,有5条货运专用线和2万平方米仓库,货运能力250万吨,国际集装箱可编组专列,查检后直接发往香港。东莞铁路口岸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口岸。东莞东站于1997年1月18日开通客运业务,于1997年4月开始发江西九江直快旅客列车。从东莞东站可以直达北京、南京、成都、南昌、阜阳、衡阳、长沙、岳阳、汕头等大中城市。2002年每天有43班次,日经客流量2万多人次,2007年春运从2月3日至3月14日,共40天,节前公路客运疏送返乡旅客90063人次,铁路疏送返乡旅客502338人次,节后疏散火车东站回流旅客1477030人次,无发生旅客滞留、积压的情况,同时也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出色地完成春运工作。近年常平镇大力加强枢纽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东莞站火车站综合大楼,楼高16层,总建设面积32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其中二楼是国内列车售票厅、候车室,面积5200平方米;三楼作铁路口岸联检场地之用。此外还投资3800万元兴建第三站台、两条隧道和站台联接联检大楼的跨线桥。2000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东莞东站新客运大楼,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中候车室面积10000平方米,可容纳和分流6000多名旅客;东莞东站的综合货运场于1998年开始投入运营,共建有三条铁路专用线,货运能力200万吨。
口岸运输:常平是我国南方新型的铁路枢纽城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交汇于此,她是我国铁路上唯一同时拥有大型铁路口岸,铁路客运口岸的城市,“铁龙三路枢会常平”是对常平铁路交通优势的生动描述。常平每天有140多班次列车在常平停靠,年接送旅客1500多万人次,口岸出入境人数60多万人次。现已初步发展成为京九沿线各类物资汇集,中转,交易,仓储和出口的重镇。常平镇围绕打造客流中心,积极支持协助铁路口岸部门认真抓好两站建设。随着常虎高速、东部快速路的建成通车及莞惠、莞从、环莞快速等高速路的规划建设并在常平与铁路交汇,常平的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不断扩大,作为珠三角多条铁路和多条高速路交汇的交通枢纽地位正在进一步凸显。2007年4月,常平镇在常平大剧院隆重举行常平镇科学技术大会暨06年科技表彰大会。会上,来自经贸、外经、民营、宣传、环保等各个单位负责人和32个村(居)委会的书记,、主任及负责科技的干部和300多家企业的代表,共700多人参加。会上,对省、市工程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获得专利奖、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免检产品等11家企业进行奖励,奖励金额达139万元,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常平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改造和科普工作。07年镇财政投入2822多万用于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及农业推广工作,全镇财政支出是92860万元,占全镇的财政总支出的3.04%。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两自”企业的发展。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128.6亿元,同比增长15.8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同比增长18.09%;外贸出口总额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83亿元,同比增长17.52%;社会总用电量27亿千瓦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亿元,同比增长22.05%。财政实力稳步提升。2007年全镇各项税收总额16.93亿元,同比增长18.89%,比2006年增加2.69亿元;镇级当年可支配财政收入9.6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095万元。村级经济稳步提升。2007年,全镇村组集体总资产47.56亿元,两级集体净资产34.78亿元,村组两级纯收入4亿元,比去年增长19.58%。其中,4个村的村组两级纯收入超过3千万元。2007年度,该镇荣获全市镇区镇街考核排名一等奖,列全市第6名,并且获得了经济建设单项奖,社会公共管理单项奖,政治建设单项奖以及文化建设先进镇街等多个奖项。另外,该镇还荣获“中国最佳物流名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对外经贸

经贸现状:2007年,常平外经贸工作继续围绕完善服务工作、促进现有企业发展等重点内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主动作好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大项目招商、工业园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促进企业开展内销、产业转型升级也有了较大进展,我镇外源型经济整体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各项指标排在全市前列。
贸易额:按照旧口径统计(含来料加工项目),按照旧口径统计(含来料加工项目),1-11月,全镇新签外商投资项目33宗,同比减6宗,合同外资金额19115万美元(含增减资),同比+13.65%,完成今年任务的69.68%,名列全市第9;实际利用外资(新口径)金额11759万美元,同比18.71%,完成任务的105.58%,名列全市第4。对外贸易方面,07年1-10月全镇外贸出口总值为236304万美元,同比21.2%,完成07年任务的86.98%,名列全市第8。2007年1-11月,全镇三资企业共实现内销277711万元,占销售总值的12%,同比增长了31%。我们确定东莞益新五金有限公司、东莞宝丽美化工有限公司、东泰机械工具(东莞)有限公司为试点企业,其中东莞益新五金有限公司至今内销6804万元,占全部销售的98%。

现代物流

物流业基础:常平是“中国最佳物流名镇”。目前全镇有专业物流企业107家,其中有大型物流企业27家,拥有铁路货场及各类专业市场达60多万平方米,其中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市场是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定点市场,年交易量近300万吨,交易总额超过40亿元,辐射周边近1200万人口。
物流业规模:大京九物流基地是东莞市重点发展的大型物流基地之一,总规划面积4500多亩,目前有大京九塑胶城、东盛货场、常安快递、黄埔海关快件中心等多个大型项目入园落户。其中,大京九塑胶城2007年总成交量近40万吨,成交金额达到50亿元。黄埔海关快件中心进出口快件货运量在国内同行中位居第四,2007年进出口快件943万件,7.5万吨。2006年常平镇确立了促进物流业“三大转变”(物流产品从农业产品为主向工业产品为主转变,物流手段从发展专业市场为主向与国际物流链条接轨转变,物流网络从物流向信息流转变)的思路,拓展物流业发展的内涵和市场空间,同时投入资金启动了物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极大地加速了物流业的发展。会展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以大京九(常平)农副产品交易会等3-4个大中型品牌会展为支撑,10到20个中小型会展为主体的展览格局。连续成功举办七届的常平农副产品(食品)交易会,累积成交额超过98亿元,成为辐射珠三角乃至大京九沿线地区的知名会展品牌。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现状:常平镇狠抓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示范点建设和农技队伍素质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持续增产,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完成市下达2500亩的粮食种植任务。2007年,我镇粮食作物面积为2500亩,亩产为331.6公斤,总产为829吨。其中:冬种春收面积为1550亩,总产为,535吨;春种夏收面积为950亩,总产294吨;粮食总产值(现价)102万元。做好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镇统一行动灭鼠1次,投放毒谷14200斤,把病虫鼠害损失率降低在2.5%以下,为农作物丰收打下基础。通过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改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提高耕地利用率等措施,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现有水果面积9787.3亩,其中:荔枝8801.1亩、龙眼641.7亩、杂果272亩。水果总产172.7吨,其中:荔枝97吨、龙眼为41.75吨、杂果为33.95吨。水果总产值(现价)为120万元。
农业资源与规模:据统计,2007年末全镇水产养殖面积为3698亩;水产品总产量1882吨,比上年增加332吨;平均亩产508.9公斤;水产品总产值(现价)1080万元。2007年,我镇生猪饲养量为27990头,存栏量为10000头,出栏量为17990头;三鸟饲养量为1705722只,存栏量为340000只,出栏量为1365722只,鸽类出栏量18300羽。畜牧业总产值(现价)4062万元。蔬菜供应充足,品种多样,上市均衡,市场较为活跃。今年,全镇蔬菜播种面积为15600亩,总产为27343吨。蔬菜的总产值(现价)为6453万元。为了有效地预防山火和防止乱砍滥伐行为,改善水库集雨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现有山地的林相林貌,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封山育林范围包括九江水焦坑等山地,面积为2824.5亩。

行政村域

行政村数量:常平镇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3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村委会:分别为下圩、岗梓、桥梓、塘角、苏坑、袁山贝、金美、还珠沥、朗贝、板石、桥沥、卢屋、土塘、麦元,、九江水、朗洲、陈屋贝、司马、霞坑、漱旧、漱新、黄泥塘、元江元、横江厦、田尾、白花沥、沙湖口、白石岗、松柏塘、上坑、木抡。

工业发展

发展历史:建国以前,常平镇工业基础薄弱,处于原始发展阶段。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重视工业,开办了一些工厂,主要是生产一些简单的农用和民用产品,工业进入起步阶段。进入八十年代,常平镇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地区之一,工业以开办“三来一补”企业的形式进入大发展时期,其行业主要是毛纺、制衣、玩具、电子、五金制品等,原料由香港运入,在本地加工成产品后运到香港销往世界各地。
现状: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128.6亿元,同比增长15.8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同比增长18.09%;外贸出口总额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83亿元,同比增长17.52%;社会总用电量27亿千瓦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亿元,同比增长22.05%。常平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狠抓不放,坚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镇经济发展态势平稳,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历史沿革

人类聚居记录:早在宋朝初期,大沥村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南宋末年其余各村落也先后有村民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安居,于元、明、清三代又有小部分村落相继出现。清道光(1821年)以前,常平镇境内先后出现一些小圩市,其后由于河道变迁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广九铁路建成并设立常平站(今东莞站)之后,除常平圩日趋繁荣外,其余各圩相继衰落。建国之前,常平圩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常平古圩——广裕圩——常平新圩。常平圩原是寒溪水畔一片荒滩,因水运便利,商业和手工业等在此发展,形成常平古圩。其后为与常平古圩抗衡,在其东端又建广裕圩,因广裕圩辖地广阔,人口众多,水运便利,发展较常平古圩为快。之后,常平圩为求竞争,又建常平新圩。后来,人们把连成一体的常平古圩和常平新圩统称为常平下圩,而广裕圩则称为常平上圩。新中国成立后,常平圩与广裕圩合并为常平圩(曾先后两次称常平镇),并为历届政府机构驻地。1987年,常平撤区建镇,常平圩被划分为居民管理区和下圩管理区。
历史沿革大事记: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即977年—984年),南雄利隽卿到大沥建村,是常平地区立村之最早者。南宋后期(约1265-1278年),我镇部分村落始祖先后从南雄珠玑巷或其他地方到本镇各地立村,从此本镇村落已初具现今之格局。清顺治年间(1644年),常平境内乡村归京山司管辖。道光年间(1821-1865),常平古圩建立。1950年8月5日,区乡调整,常平圩为全县唯一的区辖镇,常平境内的村庄基本属一区的常平乡和广裕乡管辖。1953年春,全县将原来的九个区划分十五个区,常平区划为第五区,共辖区21个乡。1954年6月30日,五区常平改为乡级镇。1954年7月1日,县内区乡建制又变化,常平圩改为乡级镇。五区原所属的21个乡缩为十七个乡镇。1955年9月,第五区改称为“常平区”。1957年12月,全县撤区设乡,成立三十七个大乡,常平区解体,原小乡合并为常平、土塘、横沥、东坑四个大乡。1958年3月,土塘大乡并入常平大乡,常平境内的村庄基本为常平大乡所辖。1958年10月,全县废除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当时常平、,横沥、桥头、东坑四个大乡合并成立常平人民公社。1959年,桥头、横沥地区划出常平公社。1983年11月,撤销常平公社,成立常平区公所。原公社所辖的各生产大队亦同时撤销,改称乡人民政府。1987年4月,常平撤区建镇。常平区公所解体,成立常平镇人民政府。原区管所辖下的24个乡也撤销,分别建立31个管理区(另外一个居民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