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镇地图
大朗镇相关地区地图:
区位优势
大朗镇区位优势突出,距莞城25公里,毗邻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科技产业园--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北至广州白云机场85公里,南达深圳黄田国际机场46公里,距东莞火车站7公里,处于东莞几何中心和穗港经济走廊黄金腹地,莞深(东莞-深圳)高速公路和常虎(常平-虎门)高速公路均从大朗互通经过,并设有出入口,省道莞惠公路横贯而过,镇内还建有富民路、美景路、富华路、富康路等一批道路设施,是东莞中南部的陆路交通枢纽。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1、北至广州市区70公里,只需要1小时车程,70KilometersfromGuangzhouinthenorthern,withinonehour'sride,2、距东莞火车站只有7公里,SevevKilometersfromDongguantrainstation,3、南至深圳市区46公里,往深圳机场只需30分钟车程,46KilometersinthesouthdirectiontoShenzhen,30minutes'sridetoShenzhenaieport,4、往深圳皇岗、文锦渡或蛇口港、盐田港等口岸只需45分钟车程,Within45min'sridetoHuanggangport,WenJinduport,SekouportandYantianport基础建设
城市集聚力日益增强。水电设施完善,有110千伏级变电站3座、220千伏级变电站1座;自来水厂年供水量9000万吨以上;正在加紧建设220千伏水平(象山)输变电工程、日供水30万吨的现代化供水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截污主干管网、防洪排涝减灾基础设施、覆盖全镇的公共交通体系。房地产业快速兴起,建成碧水天源、添一居、明上居、美好家园、财富公馆等房地产项目。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被定为全市农民公寓建设试点,长塘、佛新、宝陂、校椅围等农民公寓建成入住,共53幢,1618套;求富路农民公寓即将封顶,共14幢,404套;巷头、巷尾、蔡边等社区(村)正在筹建农民公寓。2007年,镇财政拨款1500多万元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长盛片区和银朗片区进行城市设计,镇内建设用地控规实现全覆盖。投资3200万元升级改造松佛路,顺利争取到市政府投资建设松山湖大道大朗段,初步构建起大朗镇与松山湖土地空间相互交融,公共中心互为吸引,产业功能承接合作,交通干道直接通达的大发展格局。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吸引着强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汇聚大朗。生活质量普遍改善。2007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79.4亿元,增加5.4%,农村人均纯收入13750元,增长8%。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建大朗医院松湖分院,大朗医院分院达13所,农民参加农村医疗保障的参保率达100%。坚持开展“千干扶千户结对帮扶”等活动,弱势群体生活进一步改善。积极开展“关爱1号”、“春风行动”、“城市暖流行动”等活动,切实关爱新莞人。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建立镇、社区(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帮助2381名“摩的”司机转型就业。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三小”场所及出租屋消防安全、摩托车、黑网吧、非法行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社会治安更加明显好转,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日益提高。社会文明全面进步。大朗镇在紧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完善优质的公共服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以来共投入近2亿元建设8所新校,投入5000多万元完善教育设施设备;推进联合办学和创建等级学校,全镇公办学校由25所撤并调整为12所,创建成省一级学校5所,市一级学校(幼儿园)12所,2007年中考高考实现双丰收。正在筹措3-5亿元,新建、扩建8所学校(幼儿园),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醒狮、舞龙、曲艺、木偶戏等民间文化不断焕发异彩,大井头社区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之乡”;旅游文化节、文化艺术节、超级卡拉OK大赛等文化活动陆续登场;《大朗周刊》创刊发行,大朗网站改版升级。体育事业方兴未艾。成立全市第一个镇级篮球协会,设立篮球发展基金,制定篮球发展规划,创办青少年篮球培训班;新世纪球队在2007—2008赛季CBA常规赛中排名第五,首次进入CBA季后赛,大朗男篮夺得2007年东莞市篮球联赛冠军。档案事业崭露头角。投资200多万元成立全省第一个镇级档案馆——大朗镇档案馆,同时挂牌东莞市档案馆大朗分馆。自然地理
地理概况:大朗镇位于东莞市中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2。58′,东经113。52′,全镇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0万。东接常平镇,南连黄江镇,西南靠深圳市宝安区公明街道办,西邻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与大岭山镇,东北与寮步镇、东坑镇接壤。境内有大陂海和蚬壳海两条河流,山脉有东山、花园岗、凤山、石龙岭、马宗岭等,南部有樟木头林场五埂工区。地形地貌:大朗镇全镇地形东北宽,西南窄,状呈桑叶形。东西相距从大井头边境至西南犀牛陂边境长有16公里,南北相距从高英边境至石厦仙村边境宽12公里。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偏高,东北部低,属丘陵地区,海拔在6-250米间,最低处在水口排站和沙步土地坑砖窑处,海拔标高只有6米。东南部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山岗,形成一幅天然屏障。
气候条件:大朗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候风影响,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以上,无霜期339天,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雨量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总雨量的83%。
社区建设
大朗社区:大朗社区位于大朗镇中心区金朗中路旁,面积0.2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5634人。辖区内道路四通八达、商店林立、人流密集,中小学校、银行、公园、大商场尽在其中,各类公用设施完善,宜商宜居。大朗社区办公楼位于大朗镇正街33号,面积170平方米,设有居民办事窗口、档案室、警务区办公室、计生办公室、安全办公室、劳动服务站及步行街管理办公室等。大井头村:大井头村位于东莞市中南部,大朗镇东部,距莞城24公里,是大朗镇经济、文化、娱乐、行政办事中心。金朗大道、银朗大道、美景大道、常朗路及大朗至东坑新线贯通大井头村。大井头村至东莞火车站(常平口岸)和东莞火车东站只需5分钟车程,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畅通无阻。大井头村属丘陵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荔枝果园成片,四季分明。村中右侧有一口大井,井口用六条花岗石砌成六角形,直径2米,井深20余米,据说村名由此而得,故称大井头。
长塘社区:长塘社区位于大朗镇中心区,富民路、富华路、美景路等交通要道在区内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是东莞中南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全社区总面积3.63平方公里,总户数1196户,户籍人口4552人,下辖6个居民小组,设5个党支部。长塘社区在镇委镇政府和社区党总支部的正确领导和带领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佛新社区:佛新社区,原为佛新村,原址位于松山湖畔。解放后,历经两次搬迁。1958年,因为规划建设松木山水库的需要,举村搬迁到佛新村旧址;2004年因为配合市委市政府“一网两区三张牌”的战略部署,建设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举村搬迁到现在的位置,成为全镇第一个完成“村改居”的村,也是全市第一个建成高层农民公寓的村。
求富路社区:求富路社区位于大朗的中心区,明朝成化年间建村。1945年改称求富路村,2004年实行“村改居”,改称求富路社区。社区总面积1.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00多人,新莞人3万多人。2006年底社区斥资1.8亿元,兴建居民住宅小区――求富路农民公寓,公寓均为9至17层的高层住宅楼,共有21栋,400多户,将于2008年落成,届时全体居民搬迁入住。
巷头社区:巷头社区地处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区,临近松山湖,面积约3.4平方公里,辖下有13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4176人。巷头社区集体经济实力雄厚,2006年,社区人均收入17908元,村组两级利润2841万元,村两级集体总收入4279万元,村组两级集体资产净值40054万元。多年来,社区先后被市评为“市文明标兵社区”、“文化建设达标社区”、“市文明村”、“固本强基工程市级示范点”、“广东省卫生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东莞市示范社区”等。
历史沿革
得名由来:古时因盛产蓢草(芦蒸的俗名),故名曰"大蓢",后便于书写,遂将"蓢"写成"朗"。建置沿革:晋咸和六年(331年)至南北朝梁朝(551年)的古代版图中已有大朗,以东的黄屋国(现水口村)一度是安怀县治、东官郡治,立过怀安侯国。据《东莞县志》记载,明代大朗大部分属文顺乡第三都,部分属思德乡第九都,清代大朗大部分属京山司第三都,部分属缺口司第九都。民国初属东莞县第三都(后于1933年撤改为东莞县第三区),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属新第三区,建国初期属第一区、第二区。1953年土改完成后,大朗成立第四区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大朗人民公社,全镇共有11771户,52126人。1983年改公社为区公所,1987年撤区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