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东莞市地图 >
清溪镇地图
清溪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

该镇户籍人口约3万人,2003年非户籍人口约35万人。户籍清溪人由有两大族群组成,其一为以客家话为母语的客家族群,其溯源较为认同的是;800多年前其先民逐由惠阳逐迁徙至此而成。另一为以本地话(属粤语的一分支)为母语之本地族群,其溯源一般认同的是;其先民较客家先民为早至此。客家族群居民常以客家人自称,而本地族群居民罕以本地人自称。本地人一词有广义、狭义区分,狭义上只包括本地族群,广义上包括本地族群及客家族群,倘若属狭义的与属广义的两者相论时,坊间习惯上,会在本地族群的称谓后;男子加上“佬”字、女子加上“嫲”字,如“本地佬”“本地嫲”。该镇21村(社区)中,除大埔村、土桥村、长山头村、谢坑村、荔横村的居民多为本地族群聚居外,其余17村(社区)的居民大多为客家族群聚居。2005年。该镇约3万居民中约有2.5万以客家话为母语,占居民总数8成以上。

历史

明代为文顺乡辖,清代初为京山司辖,后又为捕厅管辖。中华民国建立后设立筹办处,辖区为99村。民国24年设乡公所为东莞县第四区辖。1944间中共曾在此建立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与塘厦合称新三区,1951年又改作第七区,1958年并入塘厦公社,1959年析出成立清溪公社,1983年9月撤公社建区,1987年5月撤区建镇沿革至今,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清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为数不多的地级市直辖乡镇。改革开放始后至1985年期间,该镇“三来一补”企业大量增多,形成日后的工业雏形。1986年间该镇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久清溪镇经济进入了近20年高速成长期,此期间该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年增长20%以上。
第一章革命烈士传略、简介:黄万顺,生于1911年,土桥村人。他是清溪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小时候读过七、八年私塾,1933年考上了东莞中学。在学校受到"九、一八"和"一、二八"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教育,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影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36年他毕业于莞中后,到香港《华侨日报》当校对。在共产党员的启发教育下,阅读了不少革命书刊,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户沟桥事变后,他组织工人阅读《新华日报》,积极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功绩。1938年初,党组织把他调到江门市做工会工作,后来又到敌后开展武装斗争。1939年回到家乡土桥。他回到家乡,立即组织民兵,成立游击小组,把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搞起来。在中共东莞县委的领导下,全县的抗日形势日益发展。1940年初,国民党东江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企图消灭我党领导下的抗日部队。清塘地区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我党转入地下活动。清塘区区委书记黄万顺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秘密进行领导地下党的斗争,在农村组织兄弟会,姐妹会和游击小组。这时,石龙中学正当搬到清溪鹿鸣学校开课,校长黎彦林和教务主任色结国民党棍王荣辉,经常强迫学生填表加入三青团;还以庆?quot;双十节"为名,替国民党作反动宣传;监视我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的活动。黄万顺同志为了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揭穿敌人的反动阴谋,亲自与张松鹤、谢乃坚等一起领导学校的学生运动,发动进步师生罢课和组织参加革命队伍。有力地反击了学校当局的反动政治迫害。同时在学校积极发展党员,如张秋云、李美银、叶金才等就是在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为了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他还亲自同打入国民党塘厦区署的罗涛联系;又在国民党县政府所在的石马设立情报点,紧持做好情报工作。1940年秋末,曾生、王作尧部队东移回来,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他为帮助部队打开斗争局面,召开了区委会议,与黄克、张松鹤、莫学龄等商量,决定组织游击小组,配合部人袭击国民党第六挻进纵队在苦草洞武器库。黄万顺立即与打进国民常驻清溪第六挻进纵队的地下党员刘清、何小仕,以及苦草洞的游击小组联系,准确地侦察到该武器库的位置和布防情况,及时把情报送给王作尧,王即派部队前来配合。万顺带了邓华、叶光明等切断敌人的通讯线路,摸进敌仓库区。活捉了哨兵,冲进敌营,全俘守敌。缴获了重机枪、轻机枪、小钢枪、步枪及各类子弹等物资,全部搬回土桥,然后送往部队。袭击若草洞后,国民党顽军发觉我们部队回来了,到处加强警戒。但万顺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1年5、6月间,他与区委妇女部长从塘厦去布心湖,途经凤凰岗附近,遇上国民党军队的警戒岗哨,从他身上搜查出一本我党的内部刊物,因而被捕,被押送到塘厦刘光大队部。罗涛知道此事后,立即跑来清溪土桥找到区委黄克,汇报了黄万顺等被捕的情况。第二天,区委一面派人报告县委,一面由黄万顺的亲人出面,请塘厦一带黄姓有名望的绅士到刘部队说情,化了四、五百元,才把黄万顺、黎少弟保了出来。在鹿鸣学校教书的张松鹤、谢乃坚、李美银等,由于抵制反动校长强迫他们加入国民党,闹了学潮为敌人所注意。黄万顺回来得各这一情况,马上建议组织把他们调到部队去。同时,组织上也考虑到黄万顺的安全,把他从清塘区调到大岭山。1941年8月下旬的一天,国民党保安第八团有七、八百人,从樟木头、石马、塘厦等地向我大队部驻地大岭山进攻。激战了一日一夜。由于黄万顺刚到大岭山环境不熟悉,罗涛知道后马上报告区委黄克。正当党组织设法营救时,国民党反动派就于次日上午枪杀了黄万顺。黄万顺在被敌人押赴刑场的路上,昂首怒视敌人,高唱雄伟的《国际歌》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岁。烈士生前任清塘区区委书记。

自然气候

清溪镇属四川盆地湿润性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雨量为1187毫米,年平均日照1040.4小时,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特别适宜茉莉花的生长,截止2006年,该镇共种植茉莉花2万余亩,是全省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并被四川省特产协会命名为“四川省茉莉之乡”。

基础设施

2002年业产业化基地,以清溪、洪溪、永乐、桥南、大桥等村为主的3000亩蔬菜生产基地;以青路、枫树、罗山、黄泥、镜塘、洪溪、红光等村为主的4000亩烤烟生产基地以洪溪、红星、红光等村为主的1500亩药材生产基地;以清溪、永乐、桥南等村为主的160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全镇共种植烤烟1400亩,收购烤烟3400担,产值200多万元。永乐村彭忠德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稻140亩,成为全县的种粮大户。新建沼气池68口,大桥、桥南、清溪等3个村新修水泥路6.7公里。修复水渠1800米,修复洪毁山塘3口,帮助全倒户和危房户63户重新建房。2002年开发顺利完成一期工程,开始进入开发建设阶段。

名优特产

茉莉花茶:该镇是远近闻名的“茉莉之乡”,茉莉花的规模发展,带动了茉莉花茶加工业的发展,全镇有茉莉花茶加工厂31家,手工作坊110个,累计年加工花茶700万斤,产值7200万元,创税利680万元。所加工的茉莉花茶“清茗香、佛都春香、巴蜀奇峰、碧潭飘雪”等品牌,被评为省、部优产品和群众喜爱产品,被国家农业部、四川省农牧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称号,深受消费者欢迎,远销全国各地。

文化

文化范畴,分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一般认为;清溪镇居民以客家人为主,故官方将客家文化视作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文化,客家先民纵使经数千年的由北至南的迁徙,然而依旧继承着传统文化。宗祠是其维系客家凝聚力、弘扬传统的一大媒介,宗祠此建筑的作用;其一为祭祀用途,先宗之灵位及骨灰安放以此;每至清民节,客家人以本姓或本村为单位,组织盛大的祭祀活动。其二为弘扬传统用途,祠内的文献、碑文中,可以了解到先民;来自何方、迁徙经过、定居于此的缘由、处世格言等。客家人又以族谱为纽带维系着代代后裔。遗憾的是;宗祠的职能及系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了破除迷信运动的打击对象,大部分宗祠在此期间遭大肆破坏,祠中壁画皆被涂鸦或损毁、古籍文献遭焚毁,族谱从此绝后、先宗之灵位及骨灰亦难逃厄运。当今所见的宗祠,一般为重建所成。客家传统文化中;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群众基础,如舞麒麟、唱山歌。此民间艺术由于缺乏创新而且千篇一律,难成民间活动的主流。值得庆幸的是;舞麒麟活动由于政府的推动及保护,近来逐渐复兴中,2007年更至澳大利亚演出。唱山歌虽亦有政府支持,但从近年来看,未见有大的活跃。而属岭南文化的本地族群,占该镇人口比例不大,文化传统长期受忽视。坊间至今仍保留一些传统习俗,如重阳祭祀等。两族群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一方为中原文化、一方为岭南文化。但经历了近千年的相互磨合及同化,今日看来若非刻意作区分,否则两者间不会有意识上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