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东莞市地图 >
东坑镇地图
东坑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东坑镇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蔚秀。建县十多年来,特色经济发展迅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事业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142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046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3776元,分别比增11.6%、11.2%和5.2%。该镇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竹园村被广东省科技厅确定为“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重点示范点”。

历史沿革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的著称。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其赌馆、烟馆、妓馆昌盛。省港粤剧红伶濒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明清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斗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接着,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传说着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真是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东坑“二月初二”它曾几经沧桑,这个名为“卖身节”又名“遇仙节”,后改为“翻身节”。近年来,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趁欢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

下辖村

,共光村竹园村新东村东坑村富口村榕江村福新村高树村大路村大溪村大新村石塔村丰田村

基础建设

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群众,依照“南封山、中改水、北治沙,国道沿线兴工商”的“三元一带”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先后争取移民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集中移民点19个,发展水浇地8600亩,移民6500人,其中小桥畔村移民点搬迁群众500户,平整土地5000亩,是全省最大的整体移民村;完成退耕还林(草)11万亩,水地种草3.5万亩,植树927万株;治理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民办公助水利工程3.8万亩;解决了涉及16个村委3.6万人的水、电、讯等生产生活问题;铺设村级黑色油路40多公里,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气东输、银太高速公路、11万千伏变电线路相继在该镇境内实施。通过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完成了镇政府办公大楼、粮食储备大楼、电信大楼、卫生院大楼、镇中小学教学、实验大楼等一大批骨干工程建设,建成两个规范化农贸市场,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王贵集团、新田源集团、东方苗圃、远特沙漠矿泉水厂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东坑,其中新田源集团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7000多万元。

东坑镇各村

东坑镇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7)始置居,现分1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东坑村:宋末立村,从南雄珠矶巷沙井头井坑村迁来,因村建在一条坑之东而得名。寮边头村:本传在宋孝宗年间,有一姓尧人氏放鸭到此,在水边搭间草寮住下,不久一批温姓人氏在草寮北面建房住下,宋末,从东莞张村迁入卢姓人氏,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取名为寮边头。长安塘村:明末由寮边头村民分出立村,因村旁有座马安岭,地形面临水塘、平川,整个村庄象坐于太师椅上,因村庄原北门楼(已拆毁)雕刻“长安世居”四字而得现在的村名。黄麻岭村:清乾隆年间南社人迁来立村,传说双岗岭有凤凰一对,因名为凤凰岭,后大井头与苏坑交界的以种黄麻为生的村民迁来定居,而得名。塔岗村:明初立村,坐落于小山岗上,因村前有一花塔(己拆毁)而得名。坑美村:明初立村,据闻是“陇西”传人,属末尾支流,住地又在东坑之末,故称坑尾,后人因谐音称坑美。井美村:明嘉靖年间立村,因村中有眼大泉井,井水清凉甘美而得名,有“道长人远须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尝”之说。新门楼村:明朝嘉靖年间立村,取名为新门楼。初坑村:初坑村又名丁屋新围,清末立村,由丁屋分居而来,因当时附近没有村庄,故名初坑。凤大村:由凤鸣岗和大田膛两村合并而成,取两村头个字而成凤大村。丁屋村:原名琥珀坑,明洪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时立村,始祖丁雪村,自居此地后连生五子,故改村名为丁屋。彭屋村:宋朝度宗年间迁居于此,因村向马坑山而名马坑村,后彭姓多聚居于此,以姓氏命名,得今彭屋村名。黄屋村:南宋度宗年间立村,因村向马坑山而得名马坑,始有丁、彭、黄三姓同居于此,后三姓分居,黄姓居多,以姓氏命名为黄屋村。角社村:宋朝置居,据传原为荒山野岭,毒蛇遍地,初称为“恶蛇村”,后又因地处偏僻而改称“角蛇村”,至清代,因民间团体多称“社”,社与蛇近音,故改称“角社”。井美村:明嘉靖年间立村,因村中有眼大泉井,井水清凉甘美而得名,有“道长人远须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尝”之说。

下辖村

,东坑村新建村陆家山村四十里铺村东胜村毛窑村沙渠村黄家峁村宋渠村伊当湾村硬地梁村金鸡沙村毛团村小桥畔村羊羔山村三岔渠村车路壕村曹崾先村大阳湾村

卖身节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的著称。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其赌馆、烟馆、妓馆昌盛。省港粤剧红伶频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明清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斗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接着,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传说着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真是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东坑“二月初二”它曾几经沧桑,这个名为“卖身节”又名“遇仙节”,后改为“翻身节”。近年来,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趁欢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